中国古筝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综合|发布时间:2016-10-05 14:28

中国潮筝:《略谈秦筝的以韵补声》是怎样写成的

“以韵补声”是潮州筝家高哲睿先生的首倡定论,《略谈秦筝的以韵补声》(以下简称《略》)是高哲睿先生的力作。高哲睿先生为何提出“以韵补声”?《略》文是怎样写成的,下面让我们透过高哲睿、曹正二位筝家遗下的书信、文稿,寻找那段不为人知的筝乐往事。

文革伊始,在“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等极左思潮的冲击下,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受到严重破坏。70年代前期,处于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之下的古筝曲《战台风》,由于种种“机缘”,在中国民族器乐中“脱颖而出”,大喇叭里天天在广播,成为文革音乐的代表,而《战台风》表现出的“革命性”,“高硬快响”的风格特点也被格式化,被过分崇拜,冲淡了人们对不同风格的关注和探索。做为一位传统流派筝人,高哲睿先生在对《战台风》等筝曲出现的新技法和舞台演奏效果表示赞赏的同时,也对其淡化筝乐韵味的现象深感忧虑和不安,并根据古筝的乐器性能和演奏特点提出“以韵补声”论。1977年春,高哲睿先生动笔陈述对古筝创作和筝乐传承与发展的一些看法:“弹筝左手按音的任务是必要而繁重的,是其它固定音阶乐器所不能担负的。传统筝曲不论任何调性,我们都能听到韵味无穷的音色,虽然西洋音乐如钢琴表演力的错综变化,也根本不能取代它。但传统筝曲因受时代限制,不能很好地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雄伟气魂,因此对筝的改制并充实其演奏技巧,使它能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这是完全必要的。在五十年代末期至现在,筝界同志对于筝的改制和创新,遵照毛主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教导,吸取了钢琴、竖琴的特长加以运用,发展双手互弹、两部配合的手法,使筝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过于强调双手互弹,把左手按音起码应有的地方也淡化,有时为了追求舞台效果,在筝曲中连左手弦段的无音阶部分,乱作琶音,噪音与筝曲夹杂,旋律混化不明,这是作曲的一大毛病。大凡感性乐曲,在旋律的变化和对比而不在于音响的逼真,如果旋律配置得宜,则高低起伏,引人入胜,如广东音乐的《惊涛》,它通过旋律的起伏形成风涛澎湃的意境,这种处理不在是求音响的逼真,听了仍能把我们带到狂涛骇浪的意境中,这样的作曲艺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认为最理想的筝曲,必须保持“以韵补声”的特点,根据乐曲的需要,吸收它种乐器的特长,加以充实,这样的曲子,任你双手互弹、两部配合,但它仍保留着“以韵补声”的独特风格,是永远不会被钢琴取替的。”

曹正教授对高先生“以韵补声”论非常赞赏。77年3月31日在给高哲睿先生的回信中写道:“吾兄关于《战台风》一曲,的是名言,余将奉为说教内容,并因此激励我认真对新技法进行一翻钻研以窥其究竟,弄清所以也。“以韵补声”云云,概括了筝事的传统和发展的一切,不仅是我侪“老朽”予以重视者,即弹筝后来人亦当拳拳念此,则筝之前途无量矣。兄之“以韵补声”论乃积数十年之经验所得,固不可以等闲视之。余每每寻思及此,便想请兄以“秦筝以韵补声论”为题撰述论文一篇,以为从筝曲创作者之镜鉴,借以匡正弹筝艺术上的风气也。”

曹正教授的来信,无疑给高哲睿先生打了一支强心针!期时,高先生身体已非常虚弱,常常卧病在床,但他时刻惦记老友所托,不敢怠慢。从酝酿到动笔、历时数月,终于完成《略谈秦筝的以韵补声》初稿,并汇编入《潮筝杂谈》中。80年初,身患晚期癌症的高哲睿先生在征询各方意见后再度动笔,可惜未及完税即撤手西去。94年,由高百坚整理、吴诗立校订的《略谈秦筝的以韵补声》终于在《秦筝》94年第2期发表,正式与筝界同仁见面。

“以韵补声”这一筝学术语诞生至今已整整四十多年了。“以韵补声”论的首倡者高哲睿先生、论文《略谈秦筝的以韵补声》的幕后推手曹正教授均已作古,但是他们在特殊时期表现出来的勇气和责任心令人钦佩!“以韵补声”论对中国古筝理论建设的重大贡献必将在中国古筝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新闻来源:中国潮筝网)

评论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