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王中山:古韵筝筝情无尽 桃李婉婉芬满园——追忆我心中的“德艺双馨”古筝人李婉芬


几天前,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吴玉霞会长来电,希望我能以刚刚获得的“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获奖者身份,从自身从艺经历出发,谈谈对“德艺双馨”的理解,并从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会长的角度谈些感想,分享给全国民乐工作者。


2022年3月28日,为进一步弘扬德艺双馨精神,培育造就高素质文艺人才队伍,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经多方推荐、差额遴选、民主择优、严格审核、广泛征求意见,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在京表彰了44名“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我作为此次全国民族音乐界的唯一代表,名列其中,自豪而又忐忑。正感慨:何德何能何其有幸,一生一世一事无成,——吴会长贺电和“命题作文”即来。


正值清明前夕,又刚为恩师扫墓,见贤思齐,那我就从赓续习筝初心,牢记育人使命方面谈谈自己的点滴心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很荣幸参加了此次大会,并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了总书记重要讲话,倍感振奋。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徵调曲》中的名句,意指吃到果实就想到了结果实的树,喝到河水就想到了河水的来源,成语“饮水思源”就来源于此。


庾信字子山,南阳人,是我的老乡,史料称其“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出入于梁太子萧纲的宫廷,先在梁做官,四十岁时出使西魏,梁亡之后,庾信被迫出仕西魏,后又仕北周,始终不得放还。庾信在北朝虽备受恩宠,但他念念不忘故国,诗文中多乡关之思。


庾信的这两句骈文之所以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不仅因为它表达了人们的一般性情感,更在于它与中国主流文化传统的价值建构方式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那就是中国人骨子里推崇的“饮水思源,返本感恩”。拿我自己来说,每到教师节,我都会格外想念对我影响终生的恩师李婉芬教授。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她才是我心目中的“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而我今天取得的这个称号,就是对她多年来教书育人最好的肯定和回报。



先师李婉芬,1937年出生于陕西绥德。生前是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现国乐系)古筝专业教授,我国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曾任中国音乐学院原器乐系党支部书记,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首任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婉芬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古筝专业大学生。


她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央歌舞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诸多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绩。在教学上,她认真严谨,自成体系。所教过的学生在全国以及国际器乐比赛中屡获殊荣,有的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演奏家,重点院校的教授。


在演奏技法开拓上,她创造性地使用“悬腕摇指”,使古筝的延音手段得以丰富,拓展了古筝的表现力。在乐器改革上,她最先研制发明了“后岳山勾挂式”张力转调筝,为古筝这件古老乐器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教材编写上,她牵头主编了《全国古筝考级曲集》,与曹正教授合编了《筝曲选集》;在创作上,她编创的《长安八景》《海河》等作品,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在艺术院校的古筝教学中广为流传。


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古筝艺术家,李婉芬教授从不囿于一家一派一格。她早年转益多师,四处求学,这为她日后筝乐艺术南北交融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作为一个在高校任教的新一代筝家,她有着以往民间筝人所不具备的敏锐和开拓勇气,她勇敢地把当时并不为人称道的新技法、新观念引入到北京的古筝演奏和教学中,为古筝艺术传统与现代的契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除了在艺术上有着海纳百川的气度,李婉芬教授为人也极为谦和,与同事相处和睦,对晚辈无微不至,视学生如同已出。其严谨合度的学风,宽以待人的风范,堪称筝界师表。尤为可敬的是,当筹备多年的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家委员会成立之日,她不顾家人劝阻以重病之身毅然莅会并深情献辞,令全国筝界为之动容。其艺、其德令人叹服,其言、其行发人深省,实乃德艺双馨、筝坛楷模。


我是1986年10月在江苏扬州参加中国第一届古筝学术交流会时认识李婉芬老师的。自1988年我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正式成为李老师的本科专业学生起,到后来的在职研究生,多年来李婉芬教授一直是我的授业恩师。


在我的印象中,李老师公正无私,爱徒如子。身为中国音乐学院的知名教授,国乐系的党支部书记,对于我这么一个非亲非故的普通学生,却十分关爱和照顾。李老师的右手曾经因公致伤,为了能够继续弹琴,老师平时上课必须带上手箍,坚持示范。


李婉芬教授的质朴和真诚也让我印象深刻。她虽然是原文化部副部长吴雪先生的夫人,家里也有专车,但是她从木樨地到恭王府(中国音乐学院旧址)上课时,经常是骑个单车或者坐着地铁就来了。受她的影响,我现在也经常骑单车从西直门到健翔桥(中国音乐学院新址)上班,既锻炼身体也绿色环保。她平时在学校里吃饭特别简单,自己带点香蕉和面包,一杯热水就够了。我现在吃饭也不讲究,只要能吃饱就行,特别是疫情期间打饭不方便,一碗方便面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在我的眼中,李老师非常敬业,对学生要求严格,在生活中却很平易近人。现在,我也像她一样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古人云:“慎行不忘严师志,处事常存教化心”。这些真情和亲情,构成了我今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我会把老师传授给我的一切正能量传递给他们,我希望他们也能传承和赓续这份珍贵的国乐精神。


由此可见,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还要积极引导他们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新文艺接班人。同样,作为从事音乐表演专业的文艺工作者,自己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主动担当文化创新和文艺发展的重任,为建设美好国家努力奋斗。


同时,作为全国古筝专业的领头人,我更觉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如何使古筝这件两千多年的“仁智之器”,真正做到“移风易俗,混同人伦”并走向世界,德艺双馨就是最好的努力方向。《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可见无论是“传道授业”还是“喻德”都是为师者、从艺者最基本的职责。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更是一种思想、智慧以及美好情感的传承。


“古韵筝筝情无尽,桃李婉婉芬满园”。李婉芬教授以其人格的魅力和艺术上的真知灼见,影响着我,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筝艺新人——在中国、在海外、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相信在像李婉芬老师一样真正具有“德艺双馨”品德的老一代国乐人美好精神感召下,中国民族音乐艺术一定会迎来一个更加明媚的春天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新闻来源:中国民乐)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