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家赵曼琴
赵曼琴(1953- )出生于河南南阳,父亲赵殿臣为当地说唱音乐大调曲子的弹唱艺人,尤擅三弦,早年曾随河南筝家曹东扶先生一同整理板头曲和大调曲子唱腔。赵曼琴自幼随父亲学艺,近水楼台地接触到大调曲子板头曲合奏,其中中鼓三弦点子粗、遒劲有力以及琵琶花点细、颗粒分明,也一并体现在他对古筝浑厚饱满且富有弹性的颗粒性音响的追求与探索之中。
1970年代初期,二十来岁的赵曼琴被招收进当地新野文工团工作,并担任古筝演奏员。 他刚开始参与乐队排练之际,由于古筝的乐器性能历经了一段特殊历史尘封,并不被新野文工团的作曲者与乐团其他演奏者所熟知,故而在当时仍以五声音阶定弦的古筝分谱中,出现了需要连续按音处理的快速七声音阶旋律,这一显然违背了当时古筝演奏的基本语境和乐器属性的曲谱,却成为了1970年代古筝在大型合奏中境况的真实反映。
事实上,从古筝演奏的角度来观察,1970年代古筝作为大型乐队合奏中的一员,“如何让它像乐队中其他西洋/民族乐器一样演奏高、快、响的乐曲旋律”,成为了1960年代以来,尤其是院团古筝演奏家们一直延续思考的重要命题。由于古筝自身特色的形制属性,筝家一方面从乐器形制入手,解决古筝音域宽窄、音色音量的大小以及转调不便等问题,出现了双筝演奏、尼龙弦及转调筝等等;另一方面从演奏技法上进行大胆借鉴与实际运用,出现了一大批现代古筝演奏技法,并由此衍生出成套式的系列组合形式,来增强乐器表现力与音乐张力。
赵曼琴的《井冈山上太阳红》创作于1975年,乐曲旋律源自广泛流传于江西地区的民歌《采茶谣》,由快-慢-快三段式构成,最后的快板段落为乐曲开头的变奏再现,其中,中段慢板是对茶山风光的歌颂,快板段落则描写的是茶农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面貌。
下面,有请欣赏筝家王中山于2016年在cctv15频道《风华国乐》栏目中演奏的筝曲《井冈山上太阳红》。
音频:《井冈山上太阳红》
(视频地址:《井冈山上太阳红》(王中山演绎),其中筝家王中山演奏的《井冈山上太阳红》为13’44”至16’16”一段,来源:央视网)
乐曲快板段落大量运用了“快速指序”演奏方式,来处理十六分音符的连续五声音阶级进,倾吐节奏轻快、活泼的旋律主题。中段由散板进入歌唱性的摇指段落,音乐情绪得以舒展开来,左手通过音域跨度宽广高低音往复取音,拉开了高低音声部的音响空间。最后的再现在节奏、速度、力度的向前发展中达到全曲高潮。
《井冈山上太阳红》是较早运用“快速指序”的古筝曲,所谓“快速指序”的弹奏,是指相对于传统以勾搭、抹托、四点为主的右手指法套式而言的一种现代古筝指法训练方式,其目的在于为需要演奏高密度的快速级进音列及其连续音型化模进的现当代演奏者,或为此进行创作的作曲者,提供新的演绎方式与创作空间。大指、食指、中指、名指四指间自由有序配合搭配,以及对手指弹奏时各自独立性的锻炼,在双手“取音”的基础上,能够更加便利地获取音响效果上“无穷动”式的密集连续,发音点的增多与节奏音型的模进,使得古筝“叙述性”音乐语言得到了极大的增长,是现代古筝艺术“取音”方式变化发展的典型与基础,因而在此基础之上,出现了一大批与之相关的筝乐作品与练习曲。
回首20世纪上半叶以来的中国筝乐艺术发展历程,如何将现代古筝指法组合与训练方式与传统筝乐独具个性的“润饰性”音乐语言相结合,向更深层的现当代音乐语言的创造性发展推进,在表演艺术与音乐创作之间寻找到更好的平衡,应该是所有筝乐从业者与爱好者共同努力和期盼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关阅读:
『 筝界青年论坛 』第八期:曹东扶与河南筝派特色器乐化语汇形成的浅析(下篇)
『 筝界青年论坛 』第七期:曹东扶与河南筝派特色器乐化语汇的形成的浅析(上篇)
『 筝界青年论坛 』第六期:中国古筝学院专业化教学奠基人——曹正
『 筝界青年论坛 』第五期:有关中国传统筝曲整理与订谱问题的思考
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经典名家名曲导赏 第二期-潮州筝:郭鹰与《寒鸦戏水》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