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筝形成流派以前,被称为板头曲、河南筝。板头曲原是用三弦、筝、琵琶弹奏的河南民间弦索合奏的俗称,人们将早期河南筝曲直接称为板头曲,无形中暗示了它直接脱离于板头曲合奏中的筝乐声部。河南筝这一称谓,是20世纪中期作为伴奏乐器或主奏乐器的筝,从河南地方说唱音乐大调曲子及板头曲合奏的环境之中脱离,进入学院专业化、体系化的新语境之后,以“筝独奏”为体裁划分为标准,按照与音乐风格差异相对应的地域性特征冠名而来。
河南筝派奠基人:曹东扶
提起河南筝派,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高山流水》、《打雁》、《闺中怨》、《落院》等在古筝教程书上作为代表曲目出现的经典名曲。当我们将视线移至曲谱右上角的文字时,可以看到这些曲目的传谱、订谱、整理等,都离不开一位名为曹东扶的筝家,他就是河南筝派的重要奠基人。1956年,五十八岁的曹东扶从诸多河南民间艺人与同辈筝家中脱颖而出,被刚刚建系的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聘任为专职古筝教师,事实上,这种民间艺人身份转型及其普遍现象成为了中国民族器乐音乐从民间向学院专业化转型的一个时代缩影,学院语境下的各筝派传统曲目及筝乐演奏、教学、创作皆随之而繁盛。
1955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与舞蹈汇演”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弹唱班子
(左二为曹东扶)
1955年,曹东扶离开河南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与舞蹈汇演”,是他第一次以“邓县曲艺改进社”副社长之名,携领当地六位民间艺人上开封、赴武汉、进北京弹唱大调曲子、板头曲,在此之前,他和这些民间艺人的主要活动范围始终在河南南阳一带。生于河南南阳邓县的曹东扶,其父亲曹清怀会唱鼓子曲,擅长扬琴、坠胡,以沿街卖唱为生,曹东扶十余岁正式拜师于邓县清末秀才、“琵琶神指”马万寿,据筝家王省吾言,曹东扶少时即聪慧异常,念工尺两遍成调,遂在弦索奏场上得到诸多奏乐能手的青睐,被马书章收为三弦弟子,成为古筝名家徐金山之筝徒。曹东扶三弦、琵琶、筝、胡琴等的弹奏功底扎实且样样精通,大调曲子演唱文武不挡,加之善于琢磨推敲,故成为了河南南阳一带大调曲子、板头曲弹唱的佼佼者。在他的率领下,分别于1935年、1950年前后召集当地名家能人,对民间曲调进行了搜集、整理、挖掘工作,为河南筝从伴奏、合奏中逐渐脱离成为一件独奏乐器打下了重要基石。1955年,根据曹东扶指法编订的第一本河南筝曲选集《河南曲子板头曲选》,成为河南筝派发轫伊始的“立派之本”,我们现在所听到的河南筝曲《高山流水》、《打雁》、《闺中怨》、《落院》等往往皆以此为母本整理而来。
《河南曲子板头曲选》封页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整理,爱华誊写油印社,1955年出版
《高山流水》是河南筝派的经典代表曲目之一,是一首描写潺潺流水、高崖砥石之景的乐曲,其内在更是借伯牙子期的古意,以抒发期盼“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心境,乐曲情景交融,一气呵成。《高山流水》在乐曲结构上,严谨遵循河南筝派传统曲目“六十八板”(是一种固定三十四小节或六十八小节的“八板”体系结构)的形式,乐曲末段对曲首的重复,实际上是为了方便板头曲合奏后接唱大调曲子而续接的。与此同时乐曲的旋律框架,也始终围绕民间器乐曲牌【八板】“工工 四尺 上”(3 3 6 2 1 —)的旋律音调进行加花润饰。这种在器乐曲牌【八板】的旋律音调之上,严格遵循“六十八板”结构体式的乐曲,是中国民族器乐曲的一种经典“格言”叙事方式,这一点从经由曹东扶整理编订的《河南曲子板头曲选》中可见一斑,如河南筝曲《上楼》、《下楼》、《葡萄架》、《大救驾》、《萧妃舞》等等。
由于河南筝原本为河南说唱音乐大调曲子作人声伴奏,故而摹拟人声唱腔及对语言音调的夸张放大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筝乐演奏之中,甚至促成了河南筝派特色演奏技法“姆指摇”的形成。这种自然下落的摇指演奏技法贯穿,形成了乐曲多处以宫-徵、徵-商-宫为框架,长达两小节甚至两小节以上的大幅度夸张下行,作为河南筝曲的鲜明标识而存在。大量的中指与拇指的密切配合,密集的左手连续按滑音,右手弹奏的同中求异与合套,摇指如同唱腔上长音一般密而连贯,下滑要慢上滑要果断的时值变化,小颤细密游移和大颤要雄健豪迈的不同形象刻画,按音摇指的滑音音头和音尾必须颗粒清晰,颤滑幅度的渐变规律等等,这些在河南民间音乐整体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地域性音响细胞,如同河南方言四声的抑扬顿挫一般,在不断地同音重复及演奏技巧的细腻变化与复合、综合、融合过程中,派生出更深层的技术性要求。
下面,让我们在聆听中来亲身感受河南筝曲《高山流水》的独特魅力:
专辑封面:《高山流水》,由曹东扶次女曹桂芬演奏
相关阅读: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