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筝艺术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及古筝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及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及古筝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廿一筝团团长兼艺术总监,国内外多所艺术院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身于音乐世家,自幼随父王刚强教授学习古筝,打下坚实的演奏基础,1978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84年升入本科,198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师从孙文妍、何宝泉教授,得到郭鹰、潘妙兴、赵登山、韩庭贵、曹桂芬、任清志、赵曼琴等名家的指点。
作为演奏家,她一直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以扎实全面的功底,博采众长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具艺术魅力的演奏风格,演出足迹遍布亚欧美洲各国及中国港澳台地区。与上海民族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澳门中乐团、新加坡鼎艺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等合作首演和首录了《孔雀东南飞》《哨所之春》《伊犁河畔》《暗香》《沧海赋》《梦幻妈祖》等大量筝乐作品,受到专家及同行的高度赞誉。著名作曲家罗忠镕先生评价说:“我的古筝与交响乐作品《暗香》有数个演奏版本,而王蔚的演奏和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得最为深刻、感人,是我最满意的。”
作为教育家,她经常于国内外举办大师班和讲座。从教三十多年来培养了刘乐、谢涛、邓海琼、方瑜、任洲洋、陈珏、倪蕾、陆莎莎、胡婷婷、陈素慧、陆笑姿、雷焕然、何伊、苏文扬、赵墨佳、王晶、周诗瑶等一大批优秀古筝专业人才,在“金钟奖”“文华艺术院校奖”、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等赛事中摘金夺银,成为国内外多所专业音乐院校、艺术院团中的骨干,为古筝艺术在海内外的传播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她多次获文化部颁发的“园丁奖”、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艺术人才奖、第十四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优秀表演奖(最高奖)、首届上海音乐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奖”“贺绿汀基金奖”“黄自教学科研奖”等;1991年和2002年首录出版了以传统筝、钢丝筝及十二平均律蝶式筝演奏的《孔雀东南飞》《中国筝曲——浙江篇》专辑,为行业留存下珍贵的音像资料,填补了业内多个领域的空白;2011年首创古筝“弦距型”训练理念并出版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专业教材《古筝“弦距型”手指训练教程》;所著《古筝视奏训练教程》被列入“高等艺术院校名师论著系列”,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出版《蕉窗夜雨》《王蔚的古筝艺术》《含泪的感恩》《古筝》等十余张专辑及丝弦五重奏《丝弦女》(一、二);发表《求同存异“雅”“傲”共赏——给广东汉乐筝艺及〈出水莲〉提供一份教学参考》《潮州音乐与潮州筝》等多篇论文;主编《中国古筝考级曲集》《中国古筝考级曲集演奏级》《中国筝曲》《民族魂——“上海之春”古筝委约作品集》;创作的《畲山茶歌》等作品收录在《中国古筝名曲荟萃》《古筝新韵》等图书中;录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一枝红杏出墙来》《乐说》等专题片;多次担任“金钟奖”“文华奖”、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等国内外重大民乐比赛评委。她的艺术成就被收入《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音乐家名录》《华乐大典·古筝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