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新闻演出 |发布时间:2020-12-28 17:51

“高山流水知音”——孙文妍、罗晶、何小栋专场音乐会于莫干山创意园区半度雨棚举行

2020年12月19日19点30分,半度“治愈”系列音乐会之孙文妍、罗晶、何小栋专场音乐会于莫干山创意园区半度雨棚举行。



冬至将至,大街被寒风与夜色笼盖,观众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风尘仆仆,衣服上还附着大街上的些许凉意,但脸上却看不到一丝疲惫,满心欢喜与期待。半度雨棚的舞台小巧且精致,与观众们并没有过远的距离,丝毫没有讲座的严肃与音乐会的紧迫感,现场氛围十分温馨亲切。


孙文妍老师的开场不同于传统的音乐会,她先分享了不少她的生活习惯与感受:“我身体不好,毛病很多,但活着不要总想着病痛,生活中应该要有音乐的。我每天早晨起来练琴、看报纸、写些东西,生活的状态很重要,人的气质是要靠自己来培养的。”孙老师因身体原因,手拿东西时会发抖,她毫不避讳这一点,还拿自己打趣道:“有位老先生讲孙文妍的手是台下发抖,台上不抖。我们都是台下不抖,台上发抖。所以说,自信是演奏者的必备素质。”许多观众虽是第一次与孙老师见面,但这种近距离的亲切交流使得他们瞬间放松下来,仿佛是老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十分轻松愉悦。



音乐会在孙文妍老师和何小栋老师共同演绎的江南丝竹代表性曲目《凡忘工》中拉开序幕,此曲中加入了江南丝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独特手法——即兴加花,两把筝一唱一和,婉转和谐。



然后,由罗晶老师首先示范经典的现代筝曲《浏阳河》,孙文妍老师再逐段进行讲解。《浏阳河》由著名古筝演奏家张燕、刘起超两位老师改编而成,他们在原曲的曲调上将湖南民歌的曲调中不露声色地融入钢琴、竖琴手法,在简单却动人的旋律中开辟了古筝的新语汇。在这首曲的引子部,他们只运用了两个大、小和弦就将浏阳河两岸的风光形象地展示了出来。第一段的来自民歌音调的主旋律,他们俩采用了古筝中的左手上、下滑音指法来模拟湖南人的声腔,这种形式在上海浙派古筝中是第一次出现,但旋律音韵却十分的动人和接地气。之后在歌唱性的长摇段落中,他俩又创造性地在低音声部配上分解和弦的音型来模拟浏阳河水不断流淌着的诗意般的画面。这样的古筝语汇有新意、十分接近现代的审美情趣。乐曲经过一个简短的过渡乐句后,他俩又运用古筝常规的快速四点的指法来表现旋律的音乐线条,同时加入钢琴中富有跳跃性的和弦节奏的伴奏,添加了音乐的动力和欢乐感。乐曲中的最后一个创新之举是:将旋律的主干音都置于大指向前推的指法上,其余音为衬音,这个指法来自西方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竖琴的一段指法,表现出古筝独特清脆的音色。此外,孙文妍老师给予广大考级琴童关于《浏阳河》演奏的建议:要注意控制段与段之间的速度变化,各人应根据自己的技巧水平安排好段落的速度,不要一味追求快速。



接下来,孙文妍老师给大家逐一讲解曲名同为《高山流水》的五个不同版本的来源及特点。


浙江的《高山流水》,原是浙江省桐庐县俞关镇关帝庙虚灵和尚的丝竹乐中。1928年经程午加先生传入北京的西单胡同道法学社的魏子犹先生处,通过多年的演练已蜕变为一首与浙派古筝同一旋律,但不同韵的同名古筝曲。在音乐会上孙文妍与何小栋两位老师分别进行了示范,揭示了音乐的风格与韵味,与各地的风土人情、戏曲音乐及地域的语言音调是直接关联的。以上两首我们暂且列为第一版与第二版本。


第三个版本则是在1960年古筝由15弦增加琴弦至21弦后的革新版本,随着西方和声、复调的引入,古筝在不断改革中增加八度的技法来模仿古琴,同时也将第一段改名为《高山》,第二段改名《流水》。


第四个版本为河南筝派版本,在何小栋老师演奏结束后,由陈玉倩演唱河南鼓子曲《陈三两爬堂》中的片段来进行韵味上的对比与联系。古筝是河南曲剧中的重要伴奏乐器,河南筝派演奏技法多用大关节的劈托、游弹等。孙文妍老师讲述其在河南时的感受,河南人说话语调高亢嘹亮、性格十分豪爽,因此河南筝派的《高山流水》有着一种与南方音乐大相径庭的独特韵味。孙文妍老师更是插入《高山流水》曲目由来的小故事,介绍了音乐中中速的速度在民间上被称为流水板,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人们感到《高山流水》之名更为高雅,因此而改名。


第五个版本为山东筝派版本,先由陈玉倩演唱山东琴书片段《断桥》,孙文妍老师再将筝曲中的技法与韵味加以提炼和展示。山东筝曲中有着许多小碎片元素,孙老师还演唱一段工尺谱,生动表现了山东筝曲的小巧与灵动。


音乐会的结尾,由罗晶、何小栋、李捷三位老师共同演绎《碰八板》,三位演奏家从小一起长大,情谊深厚,配合十分默契、娴熟,让观众们意犹未尽。






在忙碌的生活中放慢脚步,约上几位挚友,在繁华的都市中寻得一片净土,聆听传统音乐,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内心的自我洗礼。

 


(新闻来源:中国古筝网)

评论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