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二重奏《渔舟唱晚》诞生70周年”
文 / 魏巍、李静然
、
《渔舟唱晚》是一首家喻户晓、享誉全球的经典筝曲,堪称中国古筝艺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今天我们演奏和学习研究的是1949年--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曹正、朱郁之创编于1952年的筝与二胡二重奏《渔舟唱晚》。
乐曲的旋律优美舒展,描绘了夕阳晚照,万顷碧波的湖面上,渔民们荡浆归舟,满载丰收的情景,寄托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该曲获得辽宁省创作一等奖。弹拨乐器和弓弦乐器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使乐曲的意趣表现得更加充沛,使听众耳目一新。
2022年6月下旬,由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研究生部联合主办的“纪念二重奏《渔舟唱晚》诞辰70周年”活动成功举行。活动伊始,倡导者高亮教授对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简要的阐明。
本次活动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二重奏《渔舟唱晚》的艺术成就来看沈阳音乐学院的民族器乐创作成就,二是由学生们对这首作品进行解析并演奏。曹正先生之女田力女士、朱郁之先生之女朱纪英女士、沈阳音乐学院前音乐研究所所长杨久盛教授以及姚贻德先生之女姚旭女士应邀对此次活动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田力女士身在澳洲,得知此次活动后,通过网络向高亮教授传达了她对本次活动的由衷祝贺。她讲到:“家父曹正上世纪50年代初由解放区来到东北,受到沈阳音乐学院学院领导的重视,他孜孜不倦,严谨治学,在古谱整理、教材编写、筝学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渔舟唱晚》这部经典作品的创编,更是得到了众多业界同仁的高度赞扬。家父又被尊为‘筝界泰斗’,我作为他的女儿,由衷的感到骄傲与自豪。此次,高亮教授与学生对二重奏版《渔舟唱晚》所倡导之学术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期望有更多的古筝爱好者和筝界同仁能够深入研究此曲,让传统筝曲更多的得到关注和发展。”
朱纪英女士得知此次活动后也与高亮教授进行了交流,并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家父朱郁之出生于1920年,1949年来到东北鲁艺任教,时任沈阳音乐学院首任民乐系主任,辽宁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沈阳音乐学院能有现在的辉煌成就得益于学院各级领导们的重视,将当时全国最优秀的师资力量聘请来此,因此对外很有影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内知名的艺术人才,如首演《渔舟唱晚》的二胡演奏家杨荫林先生等。此次活动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预祝活动圆满成功!”
沈阳音乐学院前研究所所长杨久盛教授也接受了此次的访谈。他提到,其幼年时候跟曹先生是新民县大民屯的老乡,因此深受其熏陶,逐渐痴迷音乐,获益匪浅。走上专业音乐研究之路后,更是深深的体会到了曹先生的筝乐艺术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音乐事业中来。曹、朱二位老师编创的重奏版本《渔舟唱晚》,流传不甚广泛,现在我们常能听到的是经安波先生润色的版本,由杨荫林、姚贻德录制唱片。众所周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采用了其中片断,成为家喻户晓的旋律,深入人心。杨教授进一步提到,《渔舟唱晚》这首佳作不仅在独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在重奏方面也获得了音乐界的广泛好评,同时也荣获了多项国际音乐节的大奖,声誉响遍全球。
(唱片资料)
姚旭女士得知此次活动后,与高亮教授进行了电话沟通,她提到:“父亲姚贻德于1929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古筝演奏家、胡琴演奏家,曾先后担任中央歌舞团、中央民族乐团乐队首席,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1952年至1953年,父亲与杨荫林先生演奏的《渔舟唱晚》古筝、二胡重奏曲,进行了创造性的艺术加工,被盛誉为艺术精品此后。1957年-1966年期间,应香港中国唱片公司和香港艺声唱片公司的邀请,二人录制并发行了专辑—‘古筝、二胡二重奏《渔舟唱晚》’,这也是该作品的首张黑胶唱片”。
高亮教授提出:“建国初期,在李劫夫院长的领导下,沈阳音乐学院在民乐方面有着长足的发展。我通过多年在学院学习和工作,深深体会到了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的悠久历史,尤其解放初期以来,涌现出曹正、赵玉斋、朱郁之、顾梅羹以及宿英等艺术大家,他们在表演、古谱整理、作品创编等方面都作出了大量的贡献,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艺术人才。”
(曹正先生)
(朱郁之先生)
1950年,曹正先生带着一架十三弦筝,毛遂自荐来到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开创了新中国古筝专业院校教学的新纪元,使古筝从市井民间走向专业学府。1952年,任沈阳“东北音专”学科主任,同年与朱郁之先生将《渔舟唱晚》改编为古筝与二胡二重奏的形式,获辽宁省创作一等奖。曹正先生在沈音工作的十五年间,无论从古谱整理、教材建设、著书立说、创编作品、撰写论文、艺术实践、培养人才等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朱郁之先生生于1920年,曾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二胡教授,同时也被东北鲁迅文艺学院聘为讲师,教授二胡。作有《鸭绿江之歌》、《胜利舞曲》、《生产舞曲》、《秧歌调》等二胡独奏曲。在此期间,他与曹正先生结识,并经常一起研究作品。通过不断的磨合,最终创作出《渔舟唱晚》二重奏。与此同时,二位先生所培养出的杨荫林、姚贻德二位艺术家首次将此曲灌制唱片,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大奖。
二重奏的版本更加注重以景叙情,情感含蓄。在演奏中更要注重情感与句法的联动,加强对于特殊节奏型和速度变化的处理,彰显出《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深邃意蕴,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乃至海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佳作。曹、朱二位老师编创的重奏版本,流传不甚广泛,现在我们常能听到的是经安波先生润色的版本,由杨荫林、姚贻德录制唱片。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采用了其中片断,成为家喻户晓的音乐。
沈阳音乐学院研三学生黄子真和贺钰洲现场演奏了,这首由曹正和朱郁之改编的二重奏《渔舟唱晚》。其演奏情景交融,意味深远,博得了与会观众的热烈的掌声。
(2019级研究生黄子真(古筝)、贺钰洲(二胡))
这首乐曲整体分为慢板和快板两部分。慢板又分为两段,第一段的旋律优美如歌,极具抒情意味。第二段的音调基于前一段,音乐速度稍微提速。该段出现了清角(fa)音,旋律短暂离调,与前段形成调性的对比。乐曲的快板部分,旋律行进运用一连串的模进和变奏手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逐渐增强,情绪越发高涨,最后以大幅刮奏技法表现出渔舟竞逐归港的热烈场面。尾声舒缓又不失弹性,尾声结束在主调宫音上,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本次活动,让辽沈地区的民族器乐爱好者能够有机会,通过不同侧面,对《渔舟唱晚》这首经典名曲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同时也让在校专业学生能够通过音乐研究对这首作品有更深入的艺术认知。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彰显出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器乐艺术的学研体系和学术内涵,充分展现出东北地区民族器乐理论与实践的新面貌。通过不断研习先辈们的艺术成就与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让年轻学子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得到大幅的提升,不断弘扬沈阳音乐学院的优良学术传统,牢记艺术使命,努力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内涵!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