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4日,国庆长假的第四天,恰逢九九重阳节,王中山先生的生日与从教30周年纪念日,“筝途”王中山古筝专场音乐会于晚7:30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成功上演,众多特殊日子的叠加使得这场演出多了特别的含义。
王中山先生是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乐系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会长。王中山是一位融汇传统与现代,演奏与创作,传承与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国乐大师。于传统筝乐演奏,王中山先生具有民间音乐的学习经历,具有大量传统筝曲的曲目积累,能够精准把握不同的地方风韵;于现代古筝发展,他技艺精湛,用自身实践将古筝艺术推向一个崭新高度,开拓了诸如轮指、左手摇指等新技法并已在全国古筝教学中得以推广;于筝乐创作,他作曲或改编的古筝独奏、重奏、合奏乐曲风格各异,技法丰富,意境深远,很多作品已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曲目与权威赛事的规定曲目,常演不衰;于教学,王中山先生重筝乐传承,桃李芬芳,诸多学生在国内外顶级赛事屡获殊荣。总而言之,王中山为古筝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当之无愧是中国古筝艺术的集大成者与当代领军人物。
王中山先生迄今保持着古筝演奏家有史以来举办独奏音乐会最多的记录,已有数百场。当晚的演出是中国最高音乐殿堂国家大剧院音乐厅迎来的第一场古筝个人独奏音乐会,开拓创新,意义深远,迈出了推动筝乐传播的历史性步伐,吸引了众多古筝界、音乐界专家自发前来观赏。观众没有被疫情与寒潮阻挡,座无虚席,热情高涨,对王中山先生的演奏心怀敬畏,更对当天新奇的演出形式心存好奇,齐聚大剧院,在王中山先生的演奏中共度重阳良宵。
古今交融,视听盛宴
音乐会上下半场为不同风格曲目的展示。上半场为中国传统筝曲,分别选取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五个流派的古筝乐曲,带领观众走进博大精深的传统筝乐文化。下半场则为四首王中山先生自己创作的曲目,展现了古筝多样化的表现技法与创作现代音乐的无限可能。
上半场五首乐曲分别是潮州筝曲、浙江筝曲、山东筝曲、客家筝曲、河南筝曲,为观众铺开一幅中国筝乐地图的唯美画卷。第一首潮州筝曲《福德词》是潮州弦诗乐代表作之一,由庙堂音乐演变而来,表达了人们祈望平安、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这首作品古朴典雅,庄严凝重,采用潮州音乐特有的活五调,运用“二变”之音的fa和si来展现古风古韵的地方音乐风格。对于这种“钢琴缝里的音”,需要靠左手精准的按弦来展现独特音律,王中山当晚将“活五”调式演奏地恰到好处,使地方特有风韵从指尖自然地流露出来。
图1.《福德词》演出现场照片
第二首《高山流水》是一支流传甚广的浙派古筝名曲,当晚演出由竹笛与古筝合作,是王中山编配的版本,由中国音乐学院陈悦教授担任竹笛演奏。这首作品古朴自然,格调高雅,结合现场蓝色背景灯光,展现出悠远意境,筝、笛交相呼应,仿佛重现了俞伯牙钟子期知音难觅的千古佳话。乐曲中间段落流水般的演奏展现出“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的壮美,而后的泛音段落空灵安静,仿佛内心低语。整首乐曲描绘了流水由涓涓小溪汇成浩瀚海洋的生动场景。
图2.《高山流水》演出现场照片
第三首《美女思乡·红娘巧辩》由两首原本各自独立的山东筝曲连缀而成,两首乐曲的旋律皆由民族器乐常用母体《八板》而来,既可以用于山东弦索乐中,以“碰八板”的形式合奏,也可以独奏。两首乐曲以不同的历史、故事串联,风格迥异,开头的《美女思乡》缓慢悠长,表达了王昭君出使塞外后身居异邦、思恋故土的悲凉愁绪;后半段《红娘巧辩》音乐风格转为欢快阳光,流畅舒展,愉快轻巧,展现了红娘的聪明机智、俏皮能言。这首乐曲赞美了中国女性的坚韧和睿智。
第四首客家筝曲《杜宇魂·雪雁南飞》也为两首曲调的连缀,表现了冬去春回的不舍与天南地北的离别,就像当初客家人离开中原故土的万般愁绪。这首作品也为王中山编配版本,古筝与洞箫交织,配合舞台上幽幽蓝色灯光,展现出暗淡典雅的韵味,深沉悠扬,体现出“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感伤与眷恋。
图3.《杜宇魂·雪雁南飞》演出现场照片
第五首河南筝曲为任清芝传谱的《汉江韵》,当晚演出经王中山编曲,是首演版本。当晚乐曲开头王中山左手打板,右手弹筝,自弹自唱了一段河南大调曲子牌子曲【鼓子头】,唱词“万寿无疆,江河湖海长”表达了对祖国的美好祝愿。这种自弹自唱的形式将民族器乐在民间曲艺中的生存状态搬上舞台,充满河南地方风韵,演出形式新颖别致,是上半场的亮点所在,给观众带来了惊喜。后接小调曲子风格的《汉江韵》由【汉江】【书韵】两个曲牌组成,热烈奔放,乐观豁达,由王中山的两位在读博士助奏,其中曹照照刚获得去年的金钟奖,三人伴随郑瑀演奏的板鼓,展现出愉快、轻松、喜庆的风格,音乐会上半场在这首乐曲的火热氛围中结束。
图4.《汉江韵》演出现场照片
音乐会下半场四首乐曲均为王中山的创作曲目,展现了王中山对古筝艺术的探索与发展。第一首《天净沙》为当晚首演,是古筝与打击乐合奏的作品,古筝主奏,打击乐手席地而坐助奏,营造出西域的声音色彩,声景合一的设计体现出无穷的东方哲理和悠远的美学境界。乐曲后半段,王中山边奏边朗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诵声铿锵有力,琴声致远悠长,沙山、驼铃、风卷沙砾、旅人马上骑行,一音一字间描绘着“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景色意象,观众在乐声中感受着纯美致远的声景意境。
图5.《天净沙》演出现场照片
下半场第二首作品为王中山创作于1992年的《秋望》,是一首弦乐四重奏、钢琴与古筝相配合的作品,表达了游子浓厚的思乡之情。这首作品曲调流畅,透露着淡淡愁绪,乐曲音乐配置虽为中西合璧,但音色上并无违和感,和谐统一,快段落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意境悠远,饱含深情。
图6.《秋望》演出现场照片
第三首作品《远山》运用了西域独有的音调和素材,表现了如乐曲题解中所注内涵:一丝犹如楼兰古城莫名遗失的悲凉。这是一首古筝独奏作品,旋律多半音进行,仿佛木卡姆音调的呈现。这首作品中,王中山充分开发了古筝演奏的多元技法,创造了众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声音效果,描绘了一幅凄美大漠景象。
最后一首《春风吟》创作于2021年,作品表达了万物复苏、春风徐来时人们欣喜愉快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这一作品也为当晚首演,由打击乐、钢琴与古筝相配合。乐曲几段风格各不相同,既连贯统一又有所变化发展,乐曲开始平静,后愈发激情四射,仿佛万象更新,春意盎然,最后在气势磅礴中收尾。
音乐会返场加演曲目为改编曲《赛马》,依然由古筝、打击乐和钢琴相配合,选取这首蒙古族风味的乐曲是因为王中山先生是蒙古族人,也表达了王中山祝福祖国一日千里蒸蒸日上的美好心愿。乐曲由打击乐手碟开场,营造了蒙古族音乐特有的厚重感。随后蒙古族风格的《赞歌》与《赛马》主题相继出现,带给观众熟悉的亲切感,体现出古筝演奏贴近大众审美的通俗性理念。最终音乐会在一片热烈中收场,观众席爆发出连绵不绝的掌声与欢呼声。
图7.《赛马》演出现场照片
图8.音乐会观众席
五派林立,传承古韵
这场精彩的多元古筝音乐会既演绎了不同风格的传统筝乐音调,又展现了古筝创作的无限可能性与拓展空间,令人观后绕梁三日,余音未绝。当晚音乐会在选曲和曲目编配上体现出王中山先生的独具匠心,这样一场全方位立体式的筝乐视听盛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仔细思考。
就传统筝乐的演奏方面,本场音乐会呈现了民间最具代表性的五个筝乐流派,选曲风格各异,让人们体会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不同风韵,展现了民间音乐的乐学内涵与构成思维。如第一首《福德词》所用“活五”之称谓来自潮州音乐的二四谱,这是一种古老记谱法,丰富的变化音调式构成了潮州筝曲幽深凝重的音乐表现力,也正是因为潮州音乐的特有风韵,这一地区音乐成为学术界备受瞩目的研究热点。故而一首《福德词》的背后,展现的是中国传统音乐丰厚的历史积淀与端庄谦谨的人文品格。
浙派筝曲《高山流水》原为当地笛曲,由浙江筝派奠基人王巽之先生改为古筝独奏曲后广为流传。而当晚王中山先生将这一乐曲改为筝笛合奏的版本,返璞归真,揭示了乐曲的流变历史,仿佛古今对话,意味绵长。
第三首《美女思乡·红娘巧辩》来自于山东“八板体”套曲。所谓“八板”是一首源远流长的民间曲调,在18世纪后半叶已经定型,200年来,其流行于全国各地,不仅在民间器乐如弦索、丝竹、筝曲、琵琶曲中使用,在民歌、歌舞和戏曲中也有存在,体现着民间音乐独特的旋律与变奏思维。八板体在传统筝曲中更是大量存在,音乐会上连缀演奏的两首作品都是“八板”体乐曲,展现了中国民间器乐中最具普遍性与代表性的结构形式,可谓中华浩浩筝乐文化精髓之呈现。
上半场还展现了民间器乐曲牌连缀演奏的基本思维方式。第三、四、五首《美女思乡·红娘巧辩》、《杜宇魂·雪雁南飞》和《汉江韵》(包含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汉江】和【书韵】)均是不同乐曲、曲牌连缀演出的形式。不同曲牌、曲调的连缀是民间声乐和器乐中可谓最为古典与核心的音乐组织方式。当晚这三首连缀结构的作品中,既体现着地方音乐风格的统一,也富含乐曲情感和速度的变化,使得同一首作品中蕴含和谐与对比。这种连缀乐曲的选择也是当晚曲目中匠心独运所在,孕特殊性于普遍性之中,展现了民间音乐的发展内核。
《汉江韵》原为河南筝派代表人物任清芝传谱的河南民间乐曲,当晚演奏的双筝助奏版本已经流传很广,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中山在这首乐曲之前自弹自唱了一段大调曲子【鼓子头】,河南大调曲子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遗曲艺品种,是更能彰显当地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在相对年轻的小调曲子前加入历史悠久的大调曲子中业已失传的“檀板银筝开口唱”,让人不禁对王中山先生心怀传统的音乐设计肃然起敬,也使得此曲有了复苏珍贵乐种的更深层历史厚重感。
图9.《汉江韵》演出现场照片
上半场的舞台设计十分别致,匠心独运,体现出王中山先生在音乐会细节上的精妙构思。当晚的现场灯光一改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往常全明散光,而是根据每首乐曲“量身定制”舞台灯光。上半场演奏时每首乐曲舞台上只有聚光灯打在王中山与合作者身上,营造了专注的舞台效果,同时,垂直舞台的三个侧面有不同颜色的背景灯光,颜色根据乐曲的意境变换。音乐会开场前十秒舞台和观众席全暗,五台古筝在舞台中央一字排开,只有五束聚光灯打在五台筝上,构成临时的古筝博物馆,不同型号和材质的筝映入眼帘——钢丝筝、尼龙筝、16弦筝、21弦筝展示了中国浩浩筝乐的发展历史。而五台筝的演奏顺序和排列都被赋予了特殊内涵——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潮州筝被置于舞台最西侧上场口;山东筝曲如同五岳之尊泰山,坐落于东海入海口,将筝置于舞台最东侧下场口;而中岳嵩山为象征的河南筝则被安放于舞台正中间,当晚河南筝派演奏的作品为主调宫调式,与正中间的位置相呼应。五台筝的排列若宫商角徵羽,王中山先生当晚的演奏游走于如此用心设计的中国古筝地图中,汇集筝派之精华,彰显华夏之正声。
音乐会上半场的五派演绎,是王中山先生关注传统筝乐当代发展的独特设计,是民间核心音乐构成与思维方式的精炼呈现,短短五首乐曲,是浩瀚中国传统筝乐文化的五个支流,让人们感受到背后的深邃悠远与博大精深。
奇思妙响,意味深远
音乐会下半场均为王中山先生的创作曲目,其中的创新技法和深刻理念,让本场音乐会更加令人难忘,也让音乐会的意义更上一层楼。
一流演奏家同时具有高水平创作能力十分难能可贵,中国历史上有诸多演奏家同时也是作曲家,创作出了很多耳熟能详的中国经典器乐作品,如阿炳、刘天华、赵松庭、刘德海、刘明源等前辈均是如此,他们的创作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家喻户晓,愈久弥新,常演不衰。演奏家的创作能够更加充分展现乐器技巧,挖掘乐器表现力,同时能够兼顾作品的风格具有民族审美共性特征。
王中山先生正是新时代的创作型演奏家,他当晚的创作曲目涉猎广泛,古今交融,洋为中用,构建了和谐又妙趣横生的声音景观。如在不同的乐曲中分别用到传统定弦与非传统定弦法,既有五声音阶,也有如《远山》中的七声音阶,还有如在《秋望》中的非常规的调式。在配器方面,既有古筝独奏,也有与打击乐、钢琴、弦乐四重奏的合作,加之上半场与笛、箫、双筝、板鼓等民族乐器的配合,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了古筝多元表现力,每首乐曲都令观众耳目一新。
当晚创作曲目中,技法的创新更是层出不穷。如《天净沙》开始部分用古筝模仿了古琴的音色,无论是低音、擦弦还是泛音,都淋漓尽致,将人们带入到古典美的画面当中;后半段融入吟诵和各种独特音色,人筝合一,营造出一种唯美声景意境。《远山》中的正反撮技术属首创,其他技术如用义甲的侧锋表现空灵戈壁沙漠的悠远意象,左手按弦右手摇奏模仿西域艾捷克的音色,右手敲右侧琴筒,左手敲击下方琴板,双音演奏,右手擦弦,筝码处弹奏,左右手同时弹奏展现出左手低沉右手清脆的两种不同的音色,等等新奇的演奏方式和声音效果让人们对古筝这件乐器有了更加全面深入与意想不到的认识,一件民族乐器,竟能在王中山先生手下生出如此多样的表现力!当晚众多奇妙而特殊的音色创造出独特音响,萦绕在大剧院音乐厅的每个角落,让观众为其创作,为其演奏,为古筝这件乐器由衷的震撼与折服。
当晚创作曲目的选曲于构思细微处表达着王中山先生的用心良苦。《秋望》原是描绘了三十多年前王中山先生离开家乡,进京求学的依依不舍与思乡意切,于大学毕业时写下的饱含深情之作,当晚的演出恰逢深秋的重阳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情感结合此曲意境,引起了在座观众的共鸣,有的不禁听到此曲念起亲人潸然泪下,当晚这首乐曲的选择与演奏恰如其分的烘托了节日气氛,勾起了全场观众内心的乡愁。
再如《远山》一曲表达了王中山先生对大自然的关注,曾经富饶绿洲变为今日茫茫荒漠,面对此情此景,王中山先生深感无力与凄凉,作此乐曲,表达对逝去历史的畅想,发古之忧思,以多变的音色描绘了一幅宏阔的风景和孤寂的意象。
图10.《远山》演出现场照片
而当晚首演的《春风吟》中饱含着王中山先生对疾除疫散,春回大地的殷切期盼。毛泽东主席于1958年得知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的消息后夜不能寐,遂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王中山此曲的创作正是受此启发,借鉴传统乐曲《阳春白雪》、《风雨铁马》的某些音调,并以中州古调《慢吟》旋律为基础创作而成,乐曲的命名也分别取自这三首乐曲中的“春”“风”和“吟”,将盎然古韵赋予今声,用古筝创作表达了当下最受关注的社会现实题材,抒发对祖国的美好祝愿,祝福无惧风雨的华夏儿女,致敬勇毅逆行的白衣天使,惟愿大疫得治,华夏平安,早日春暖花开。
图11.《春风吟》演出现场照片
结语
当晚王中山先生的演奏情绪饱满,专注用心,每一首乐曲都饱含激情,将技巧与情感内核精准展现,获得音乐界同僚的高度认可,也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喜爱。古筝作为一件历史悠久的中国民族乐器,守正创新是当今时代命题,如何守正,如何创新,当晚的音乐会给出了答案:既要继承并传播传统,展国乐之根;也要新创曲目发展技法,示乐器之旺盛生命力。当晚古筝在现代大型音乐厅独奏,丝毫不显单调,反而让人们连连感叹,原来从两千多年浩瀚历史长河中走来的国乐器,能够具有如此丰满而层次分明的音色与多样化的表现力,在全国最顶尖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中奏响,毫无违和感,王中山先生用当晚的精彩演奏展现出了古筝的一弦多音,一音多韵,一韵多情。
作为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的首场古筝专场音乐会,当晚的演出已被载入史册,音乐会从选曲、创作、演奏到各个细节的用心设计可谓教科书级,当之无愧成为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里程碑事件,见证了国乐之蒸蒸日上,古筝之勃勃生机。当晚音乐会的成功也给未来民乐人才培养方式以启示:要以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为目标,方能更好传承国乐,正如王中山先生一样,既有高水平演奏水准,也有高质量音乐创作,更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与多元创新思维。相信本场音乐会只是一个起点,未来期待更多优秀民族器乐音乐会的上演,为华夏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光添彩。(转载:中国民乐)
作者简介:张春蕾,中国音乐学院在站博士后,中国音乐研究基地研究员。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