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人物 |发布时间:2022-12-06 15:30

碰碰彭碰彭:法国街头的古筝声里,流淌着鲜活的中国故事

古筝独奏《春江花月夜》 

演奏:碰碰彭碰彭


我是彭静旋,一名在法国留学、研习音乐文化的民乐人,不过,大家或许更熟悉我的网名——“碰碰彭碰彭”。带着从小伴我长大的古筝,我曾在法国的街头演奏古意盎然的《渔舟唱晚》,也曾在瑞士的湖滨弹响侠气飘逸的《相思风雨中》。


在不用买票也没有座席的“街头音乐厅”,不论是相传为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还是周杰伦的《Mojito》,形形色色、风格迥异的曲目,都可能出现在我的“节目单”中。一弦一柱之间,不同的弹奏方式,可以演绎出古筝的千百种魅力。我也很高兴能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传播古筝承载的中国文化。



多年以前,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时,父母让我挑选一件想学的乐器。走进琴行,我第一眼就看中了古筝。与古筝为伴的日子越久,我便越能领会到它在2000多年历史中积淀出的独特气韵。为了在交流中打开眼界,加深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我考入法国波尔多国立第三大学,在2018年踏上了欧洲的大地。


相比于每天都要高强度练琴的本科时代,我在法国修读的硕士专业更偏重理论。但是,稍有一阵子不碰古筝,我就感到“手痒”起来。就像离开家乡之后,我更想念中国的种种一样。在波尔多,我发现大剧院前的广场上常常有人开展街头表演,其中不乏高水平专业人士,我加入了这个行列,由此开启了一段始料未及的美好旅程。



第一次演奏,因为没有什么期待,我一点也不紧张。直到弹完好几首曲子,我才抬头看到,好奇的听众已经围成了一个大圈。听曲子时,他们站得很远,但一等我弹完,便立刻有好几个人凑上前来,问我弹奏的乐器叫什么名字、有多少年的历史、来自哪个国家。


能被这么多观众肯定,我当然很开心,但我也很惊讶,原来普通外国人对古筝的了解这么少。在专业的音乐圈子里,中外音乐学院与乐团常常互相交流、合作演出,我以为中国民乐早就走出去了。但现实却告诉我:古筝这么好的东西,很多外国人竟然一点都不知道。心底的声音告诉我:要把街头演奏这件事做下去,用琴声让更多人切身体会到古筝的魅力。



在国内读大学时,我虽然学的是民乐,但在课程体系中,我们都会学习西方的音乐理论、音乐史。国人对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常见的西洋乐器也是耳熟能详,很多家庭都会把孩子送去学。但是,在法国或其他欧洲国家,了解东方音乐、东方乐器的人寥寥无几,音乐院校里也不会教多少与此相关的知识,这让我觉得很可惜。


如果能让中国音乐更多为外国所知,不仅是在传播中国文化,也能给外国的音乐人和普通听众带来更多灵感和选择。交流与创新,可以让文化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很多的民乐创新,都是从音乐剧、电子乐等外来元素中得到灵感。我也希望有朝一日,全世界的音乐人都能了解中国的古筝,把古筝作为一种元素,融入他们的音乐中,让古筝像萨克斯一样,成为全球所有人都不陌生、都愿意欣赏的“世界乐器”。如果能为实现这一目标出一分力,我的演奏便有意义。



说来也巧,让我在法国街头弹古筝这件事火起来的,是一个路过波尔多的中国游客。他在海外听到自己熟悉的音色曲调,非常惊喜。这个视频火了之后,我自己的账号才有了更多关注者,我也因此更加注重在网上记录街头演奏中的点点滴滴。



最近几年,在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很多人都在谈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我想,音乐是很好的讲述载体,它不需要翻译也没有门槛。当我在外国的街头弹起古筝,琴声之间流淌的正是一个个鲜活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的气质绝非一成不变,也没有特定的主题,古筝的不同流派、不同音色千姿百态,能让人看到中华文明的宽广与包容。有时,我会演奏温婉的潮州筝曲,让人联想起中国画里的小桥流水;有时,我会演奏大开大合的陕西筝曲,让人仿佛在秦腔声中看到黄土高坡;还有一些时候,我会演奏西方的流行乐曲,让外国听众发现,原来中国故事和他们的距离也可以很近。


古筝是包容的,没有局限,中国故事亦然如此。(中青网记者 杨鑫宇采访整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评论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