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新闻人物 |发布时间:2023-03-23 13:43

《音乐爱好者》封面人物 | 袁莎 诗意之境《出水莲》


音乐爱好者2022年12月刊

封面人物:袁莎

诗意之境《出水莲》



(文 / 林旖)琴声中没有音的地方,袁莎称之为诗。音乐家大多敏感,袁莎尤是。多少个独自练琴的深夜,与一轮明月、一树海棠为伴,古筝是她永远的朋友。诗意的音乐包裹着细腻的心境、时空流转的记忆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如大自然般无边无际,音有尽而意无穷。



筝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以“音色优美纯净、表现手法多样”见长。放眼当下,提起该乐器,“袁莎”这一名字似乎分外亮眼。作为当代知名的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国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她凭借精湛深厚的艺术功底与敦厚诗意的美学观念,对当代中国筝坛产生了持久且深远的影响。


筝之美,美在深刻,美在古朴,美在雅致,美在飘逸。这一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乐器,在袁莎手下熠熠生辉、大放异彩。她曾在多场国事活动中进行古筝表演,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举行古筝演奏会、大师班和讲学,与包括洛林·马泽尔(Lorin Maazel)在内的多位国内外指挥大师和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古筝协奏曲。



在我国探月工程中,往返于月球、地球之间的“中国梦音乐芯片”颇受人们关注。该芯片储存了十余位华人艺术家的经典作品,而后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出水莲》这首意蕴深远的古筝名曲正是其中之一,它的演奏者就是袁莎。


作为传统乐曲,《出水莲》代表了古筝艺术美学、诗意之大成,是袁莎的代表作之一。这些年,她将《出水莲》从众多古筝传统曲目中挖掘出来,还原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质,经过反复提炼、雕琢、打磨,使其无比品莹剔透。“它既代表了古筝艺术的气质、美感,又是中国文化审美的极致代表。简约的旋律,深情而惆怅,内在气象万千,真正大道至简,这才是中国音乐的高级所在。”2016年,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中国探月音乐会”上,袁莎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谭盾的指挥下演奏了古筝协奏曲《出水莲》。


筝与诗的拥抱


“我现在的演出大多采用讲演结合的方式,‘筝与诗’的专题音乐会和讲座都是如此。古筝的发展历史与诗词的发展脉络是交织融合的,因此大多传统古筝作品都是以诗词为标题的。古筝与诗词的结合,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受众面。对诗词感兴趣的人会关注到古筝,而对古筝感兴趣的人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诗词内涵的理解。”


为了让观众更多地了解古筝的历史,袁莎精心准备了巡讲方案,在国内多个城市举办了十几场边讲边演的音乐会。多年来,袁莎作为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之“国乐风华名家荟萃”的特邀音乐家,每年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系列讲座音乐会,其中“袁莎·筝与诗”专题讲座作为国家大剧院名家专题系列已连续举办了九期。


袁莎将筝与诗词、戏剧、民歌、历史、传承、时代等主题相关联,与从古至今的经典名曲巧妙结合,引领观众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感怀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穿越汉、唐、宋、元、明、清,与《春江花月夜》《枫桥夜泊》《渔舟唱晚》《涉江采芙蓉》的优美旋律不期而遇,走进秦腔《长恨歌》、昆曲《牡丹亭》、越剧《孔雀东南飞》等传奇故事呈现的多彩时空……


袁莎讲演并行的讲解,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音乐会和讲座的内涵与影响也更为深刻且持久。“这样的音乐能够拉近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消解观众对音乐的刻板印象——抽象、难懂。你最懂你所表达的音乐,也理解蕴含其中的诗词意境,因此只需恰当地引导观众,将音乐与诗词意境完美贴合。”袁莎就像挖到了无穷无尽的宝藏,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空间。



2016年,袁莎身兼导演、主创、主演、联合编剧数职,以筝乐为线索,以筝史为脉络,融诗词、演诵、戏曲、舞蹈、交响于一体,打造了中国首部筝剧《归去来兮》。她秉持传承与发展的理念,在坚守古筝传统气质精神的同时,对古筝艺术的发展、创新做出了有益探索。在剧中,历朝历代随潮汐更迭,赋予音乐画面感。袁莎化身为不同时代的人物,伯牙、子期、刘兰芝、张若虚、岳飞、柳如是……最后成为自己。她不仅从头至尾担任主奏,还自己录制了旁白。全剧荡气回肠,撼动心灵。


“以前没着手做的时候,感觉这件事情好像很难。当你慢慢摸索、探寻之后,就会发现乐趣所在。”2017年10月,袁莎受文化部选派,作为主讲人,率队分别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茱莉亚音乐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地成功举办了“中华文化讲堂”之袁莎“筝与诗”美国巡回讲座音乐会。“我希望以更多元化的形式拓展受众面,引导更多人去关注、了解并喜爱古筝。”


结缘古筝是命运的眷顾


醉心古筝,专心钻研,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袁莎九岁时凭借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当时十分缺乏古筝人才,她正是老师们眼中的可塑之才。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后,袁莎一路读到研究生,成绩优秀的她不仅年年都获得奖学金,各类比赛的冠军也被尽数收入囊中,得到了许多出国演出的机会。天道酬勤,袁莎在精进专业的道路上,虽遇到了很多困难和煎熬,“但回望这些艰辛,经历过后,剩下的都是美好”。


大学毕业后,袁莎开启了职业演奏家生涯,频繁在国内外演出。“我跑了几十个国家,与国内外音乐团体进行合作。这些经历拓展了我的眼界,提升了我的审美,也丰富了我的人生。中央音乐学院的教育理念讲究中西合璧,即使我弹的是古筝,是民族乐器,但我接受的教育体系始终是中西结合的。”


改革开放后,古筝变得特别热门,成了国人学习最多的民族乐器之一。对于初学者而言,古筝入门简单又好听。“古筝特别像钢琴,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古筝理解为‘东方的钢琴’。所有的琴弦都是现成的,按照五声音阶定弦的旋律,一开始就能上手《沧海一声笑》这类好听的乐曲,‘上手快’是古筝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当演奏者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它的难度便会逐渐凸显。古筝的专业演奏技术现在几乎可以媲美钢琴等西洋乐器,此外许多民间音乐的韵味也特别难驾驭,因此想弹好不同类型的古筝作品实属不易。”


“我们不该让大家觉得古筝高深莫测也不该把爱乐者拒之门外。”普及古筝,责无旁贷。秉持着拒绝枯燥的理念,袁莎编写了一套别样的考级教材,其中的乐谱竟带有标点符号,让人拿到一首曲子就像读一篇文章,从标题开始理解,再划分段落,从而理解内部的乐句。“这样可以便于演奏者理解乐曲,使其内心与音乐产生共鸣,这才是学琴更重要的目的与追求,考级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袁莎常说,音乐中没有小曲子。


“我们能把一首极为稀松平常的曲子弹到听众心里去,才算是将作品上升到音乐层面了。普及很重要,古筝艺术的发展要有好的教材,也要有好的推广者。我们要感谢国家对民族音乐的扶持。”



在比赛中挖掘文化精髓


每一次登台都充满着未知。“我在上台前会有一种兴奋度,这种兴奋度是好的。如果把它归纳成紧张的话,它是紧张中好的部分。假如你完全不紧张,你在舞台上没有超出平常状态的发挥,就会不够有光彩。”


2001年,袁莎参加第一届“龙音杯”中国民族乐器(古筝)国际比赛,一举赢得青年专业组第一名。“叶小纲老师的作品写得特别专业,他借鉴了钢琴的技巧,又融入了古筝独有的韵味,作品《林泉》可谓现代古筝作品中的经典名作。”袁莎拿到乐谱时距离比赛仅剩一周多的时间。她没日没夜地练,深夜就用浴巾绷住琴弦练,通过苦练来形成肌肉记忆。复赛时,袁莎成功首演了《林泉》,惊艳四座,获得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决赛时,袁莎演奏了何占豪的《临安遗恨》。作品充满家国情怀,现场的评委和观众听后不禁动容,潜然泪下。袁莎曾演奏过多部现代作品,但她认为有些作品过于个性化,并不适合古筝。相比之下,她更想演奏能让自己产生心灵共鸣的作品,故而选择了《临安遗恨》。当时,周围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认为她应该选择现代曲目参赛,但袁莎决定听从自己的内心。最终,身边的人也认可了她的选择。


诚然,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古筝逐渐开始追寻现代性,注重各种声效和无调性拍打。“那个阶段其实也很有意义与价值,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现代作品作为一个方向十分必要,但如果走了极端,恐怕会越来越背离古筝这件中国古老传统乐器的精神与气质。


2002年,袁莎整装出发,经过一番精心筹备后参加了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文华奖”第一届中国民族乐器独奏比赛,再次夺得青年专业组第一名。这一次,袁莎出其不意地选择了一首陕西秦腔风格的作品《云裳诉》。“它的旋律基调特别美,又提炼了秦腔韵味中的深情与悲凉。传统艺术,包括戏曲,其动人心魄的美,能让我的内心产生共鸣,我特别看重这一点。”


此后,筝乐创作者与演奏者开始更多地关注、传承传统的素材。“演奏者自己的情感归属非常重要,诠释作品时要流露真情实感,这是音乐艺术最核心的本质,背离它就会失去音乐的核心。”



穿越时空的《出水莲》


时光流转,岁月无痕,历史的车轮迈入2022年。身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袁莎再度出山,即将于环球音乐出版全新个人专辑《天人合一·出水莲》,将《平湖秋月》《读牡丹亭》《长相思》《出水莲》《浣溪沙》《禅院钟声》《空谷幽兰》《云裳诉》《秋山听禅》等多首经典筝曲收录其中。


“身处喧嚣繁忙的尘世间,我时常渴望改变心境、诗化生活,于是便有了一场说走就走、寄情山水的筝乐之旅。”古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整张专辑的音乐风格与意境,既在古筝流传千年的经典古曲中显露,又融人了诗词、戏曲、佛教文化等优秀传统艺术精髓。


“经典筝曲之美,历久而弥新,诠释它们确实需要几十年的积淀,其中的每一个音符都折射着岁月的沉淀。”专辑中多数作品都经过了全新编配,例如加入竖琴、古典吉他等西方乐器的色彩,这一处理实乃于中国传统意蕴中融入西方古典音乐气质,一场诗意而深情的东西方音乐对谈由此实现。音乐无国界,心灵与情感的表达超脱于作品与形式之上,使跨越时空的爱与感动直抵人心。


专辑于几年前录制于大自然的环境中。“居庸关长城脚下有一个书院,是中国传媒大学曾田力教授做的一个桃花源般的地方,特别的天然、原生态。”以往古筝音乐专辑大多都是在录音棚里录制的,而这一次为了能让音乐更符合“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理念,袁莎与录音师李大康决定将古第和录音设备尽数搬进大山,甚至为了避免一些噪音干扰,还将录制时间改在了每天深夜。


举头望明月,身旁伴以池塘点缀,夜里的鱼儿十分欢腾,丛林中充斥着鸟叫、蝉鸣……这些真实美妙的大自然之声被清晰地记录在专辑里。“我很难向别人描述自己当时的心境,在这样的意境下,弹奏与自然相契合、与心灵相共鸣的音乐,实在是妙不可言。”


袁莎说,诗意与琴音是我们寄托复杂细腻心境的最好载体,好音乐的质感应当使人能与诗意联结。这张专辑呈现了中国音乐的简约美,意境中有空间,有荡漾,其气韵与留白饱含历史与哲思,恰似人生,穿越纷繁,最终重回简约,质朴且纯粹。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道至简……在这质朴、简约的表象下,是内在的满怀深情,万千气象,直探生命本源。一切景语皆情语,拨动的是琴弦、感受的是深情、凝练的是乡愁……音乐是心灵的艺术,其意境与情感无穷无尽、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这一架琴将引领你走向心灵深处……


评论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