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发挥榜样引领与荣誉激励作用,突出上海音乐学院资助育人实效,结合《关于进一步做好宝钢教育奖宣传工作的函》(宝基字[2023]1号)中关于加强“宝钢教育奖”获奖学生后期跟踪、宣传和相关推送工作等要求,学生资助中心策划“宝钢优秀学生奖系列专访”。
本系列专访采访了近年宝钢优秀学生奖获奖者。
本期访谈对象为2018年宝钢优秀学生奖获奖者,现上海音乐学院优秀青年教师邓翊群。
邓翊群
当代青年古筝演奏家,作曲编曲、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师、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文华奖获得者、上海艺术与音乐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人才、中华传统乐会古筝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音乐学院筝乐团副团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会员、首批上海音乐学院“音才助飞计划”入选人,师从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博士生导师祁瑶教授。
在演奏方面曾获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最高奖金钟奖、第三届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银奖(金奖空缺)、“敦煌杯”中国民族室内乐作品评选大赛评委会特等奖(最高奖)、首届香港国际音乐节金奖、“翰雅杯”传统作品邀请赛银奖、宝钢教育基金奖、傅成贤纪念奖、2018“年度大学生人物”提名等重要殊荣。曾赴港、澳、德、美、新、土、瑞、挪等城市与国家访问演出,并于全国近四十个城市成功举办了个人专场音乐会与作品音乐会巡演广受赞誉。曾合作乐团有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上海青年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山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上音民族管弦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香港樂樂國樂團等。
在创作方面曾创作、改编了如筝与钢琴《芦苇荡》、《时代》、《末代传奇》,古筝与管弦乐协奏曲《定风波》、《明月歌》,三重奏《打虎上山》,筝室内乐《乌兰布统回忆》,筝与洞箫《游子思归》,筝四重奏《柳京之舞》,筝独奏《晚晴》,筝与打击乐《两种细节》,男声与民族管弦乐队《丢戒指》、《黄杨扁担》,古筝专业教材《古筝专项技能练习曲30首》等多部音乐作品并受到了广泛地流传与关注。作品《定风波》曾获“2017全国筝乐优秀作品评选”三等奖,创作作品《柳京之舞》获敦煌杯中国民族室内乐作曲比赛最高奖评委会特等奖,由他主持的“海派筝声-邓翊群筝乐作品音乐会”2023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人才项目。
访 谈 正 文
一、创作:
问:您创作和改编了多首优秀古筝现代作品,在作曲和演奏两方面您是如何兼顾和平衡的呢?
答:我觉得实际上作曲和演奏二者不是一个对抗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联系,是可以互补的。
我创作的第一首古筝作品是2015年(《定风波》),创作这首作品对我的演奏也有了一定的帮助和新的思考视角,是一个补充性的作用,不会对演奏造成冲击或者抵抗。反而像拧在一起的两根绳子,一方面演奏能给创作带来很多的挖掘,另一方面创作又能给演奏带来更宽的视角,欣然地接受自己创作出来的东西,并喜欢去演奏和表达,形成很好的良性循环。
问:可以谈谈第一次接触作曲的契机和感想吗?
答:我的第一次创作是一首小型的钢琴作品,平时我自己就喜欢在钢琴上摸索和弹奏一些东西,写下一些片段,最后演变成为一部作品。谈不上什么契机,就是自然而然地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想要在钢琴上生发出来。在2015年我为自己的专业写了第一部古筝作品。
问:可以谈谈您创作的灵感来源和介绍一下你的作品吗?
答:在创作之前,我习惯有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去构思和想象,当感情和方向非常明确了以后,我才会真正地把它写下来变成一个个具体的音符,最后变为一部音乐作品。我对自己创作作品的要求是必须要跳脱出上一首作品的范围和舒适圈,尽量在能保留自己创作特点的情况下,寻找更新鲜的视角来创作。
比如在我的作品中有写过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定风波》;描写当代音乐都市题材的《时代》;地域性类的有蒙古族音乐方向的《乌兰布统的回忆》;朝鲜音乐风格的《柳京之舞》;流行音乐素材的《晚晴》等等。融合性音乐风格的《明月歌》,这个作品的创作材料是从古曲《月儿高》中雅乐核心音调开始生发,穿越西域、中亚与欧洲的各音乐调式做了一个连接。因而我也想表达一个创作的想法,就是不刻意地把作品呈现的听觉国别或地域化,当下的生活生产方式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也想表达一个音乐状态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造像。
二、实践经历:
问:您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可以谈谈您备赛时如何做好心理调适和相关准备工作吗?
答:首先我认为是乐器一定要选好,尤其像我们(古筝)专业里面,不同乐器之间的音色差异是巨大的。其次就是赛前的准备工作要完善,比如琴弦、琴码是否有异响,音准是否有跑音之类的,这些问题一定要提前排除掉。
在赛前练习上要做到非常细致的练习,包括在分手练习、不同速度上的练习和横向的不同结构上的练习,要做到事无巨细,上台就能更有把握。
上台总会是紧张的,当你在比赛或者演出的时候,什么都不用去想,就想着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就可以了,自信和勇敢是最重要的。因为状态是会随着心态的调整而变化的,而状态恰恰是一个演奏者在台上最需要依赖的。所谓的一些技术处理以及设计,实际在台上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我认为超常的发挥并不是零失误,也不是所谓超越平时技术水平,它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演奏状态的呈现。
以我的个人经验来看,上台前要先充分放松自己,见到观众时要与观众建立一种亲性的关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当你带着一种友善的、接受的心态上台时,观众也会把你当作朋友一样友善。我觉得人和人之间是有一种气场的,而建立好这种气场是你能更好完成演奏和呈现舞台表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问:您具有丰富的比赛经验,您在比赛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什么?
答: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重大比赛时,琴弦从琴码上滑落,此时乐队还在继续演奏,我马上想该如何救场,脑海里瞬间闪过很多念头,在一个音乐间隙中用左手把琴弦勾起来又放回了琴码上。如果在平时是不可能只用小指把张力如此之大的粗琴弦勾回去,但当时我做到了。放回去的一瞬间有一种浴火重生的感觉,随后我发挥的非常好。比赛过后观看当时的演奏视频,发现整个事件其实就在一两秒之间,音乐没有一丝间断,但在当时我感觉时间都凝固了,总之让我至今都印象深刻。
问:您经常在全国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在音乐会内容的选择和布局上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和安排吗?
答:首先我的音乐会特点是自己的个人作品比较多,我在选择演出作品中会有传统作品、现代的较为学术性的作品和一些通俗的作品。
我认为音乐会既要体现专业性、学术性,也要照顾到观众的听觉趣味,因为音乐会本身是一种公众行为。在乐曲体裁的选择上也要更加全面,像独奏、协奏、重奏,包括与其他乐器的互动等等,展现更丰富地形式。
问:您经常与大型乐团合作,能谈谈您与乐团合作前自我练习时的准备过程,以及与乐团合作时的感受吗?
答:首先在自己独奏、与乐队合作、钢琴合作时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与乐队合作时一定要注意稳住速度。因为乐队本身就是一个群体化的音响,它没有独奏时反应灵敏,听乐队的时候总会感觉乐队走在你后面,所以说在平时练琴的时候就要极其刻意的让自己稳住节奏,要使用节拍器练习,同时节拍器的速度适当放慢一些。
在与乐队合乐的时候,要善于跟指挥充分的沟通,敢于表达和交流。尤其在完成协奏曲的时候,既要眼睛看更要耳朵听;既要能判断自己与乐队之间的协调关系,也要靠一定的余光去领略指挥的意图。最重要的是在平时练琴时就要练习这些方面,包括自己与指挥的位置和距离,提前将自己带入乐队合作当中去,也可以去想象身后有一支乐队,想象与指挥在交流沟通,从而保证合乐以及上台演出的质量。
采访延伸问题:您认为在与乐队合作时,是由一方进行主导吗?
答:我个人认为,指挥就像是乐队与独奏之间的桥梁,指挥、独奏、乐队都不占主导性,占主导性的是音乐本身。因为指挥需要把乐队与独奏协调到一起,按照音乐的方式进行,所以我前面提到,独奏者跟指挥的沟通非常重要,最终都是服务于音乐。
三、成长经历:
问:可以谈谈在您学琴的道路上,对您影响最大的人和事吗?
答:对我影响最大的当然是我的恩师祁瑶教授,她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用全面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专业和艺术的能力。
祁老师常说,每个人在艺术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领悟,只要你坚持下去,学会观察、独立思考和深度地挖掘自己,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一直非常笃定这句话,广泛地接纳所有人的意见,观察每个人的优势,并将这些东西为我所用塑造自己。
在做人方面,祁老师常说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在台上要尽一切可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台下要尽可能的低调。这些一直是我学习和从事艺术的准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四、从教:
问:能留在自己的母校任教,您有什么感受呢?
答:首先我感到很幸运也很自豪。上音是中国第一所专业的高等音乐高校,即将迎来建校的一百周年。在我以青年教师的身份从教的这段最好的时光能迎接上音的一百周年,能把最好的年华献给我的母校,是非常幸运的。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学到的,就像上海这座城市一样:对艺术海纳百川、对专业精益求精。在这两点上我认为上音是在全国的音乐学院中做的最好的,上音能够接受融合各种不同的艺术,包括信息资源并发展它。也荣幸能继续在母校任教作出贡献。
问:谈谈您从一名专业院校的学生到青年教师这一身份转换的感受。
答:这种感受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而至的。做老师以后逐渐感受到做老师比做学生的时候更有责任感与压力感。在做好教学的本职工作以外,同时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学院的各项艺术实践以及学术活动等。我感受到更大的责任,也是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升华。
五、对上音青年学子的寄语
问:谈谈您获奖的感想或是对上音青年学子的寄语。
答:我也没有想到能获此殊荣。首先还是感谢上海音乐学院对我的培养以及对我的推荐,希望自己能够对得起这个奖项并继续努力。想对青年学子们说:从事音乐的事业是幸福的,天赋有时也是努力的一种结果,走上舞台勇敢和自信是重中之重,坚持让自己每天做的都比昨天更好一些,祝你们一切顺利!
(采访/素材整理:章芷嫣)
采 访 者
一、简介
章芷嫣,现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古筝专业,上海音乐学院筝乐团琥珀组合成员,师从邓翊群老师、祁瑶教授。曾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附中,师从任洁副教授。
曾获敦煌杯第五届北京国际民族器乐大赛古筝专业少年B组金奖、2022南洋国际音乐大赛重奏与小合奏专业组金奖、2022中国古筝艺术展演初评职业A组特等奖、第一届澳门国际音乐艺术大赛上海赛区古筝专业少年B组金奖、第二届“敦煌杯”中国古筝艺术菁英展演银奖、“江苏省首届古筝展演邀请赛”金奖、第三届盛世华筝筑梦音田国际古筝音乐节广东分赛区少年专业组银奖、“这,就是我们的旋律”展演活动职业青年A组优秀表演奖等。
多次参演院内外重要演出如2022上音民族乐队学院开幕式、2022中国古筝艺术展演筝团作品系列音乐会、高等艺术院校第十二届民乐作品(室内乐)作曲比赛决赛作品《思悠》首演、2021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第十二期弹拨之萃、2016年中央电视台“风华国乐栏目”等。
二、访谈思路:
上海音乐学院在近年有多位学生获得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我们团队组织策划了对这些学生进行追踪采访,其中我接到了访谈邓翊群老师的任务。我作为邓老师的学生,接受这个访谈任务,心里是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因为很熟悉邓老师,担心存在“身在此山中“的心态,访谈会不会出现偏差,难以给大家呈现出一个全面的邓老师;兴奋的在于可以深挖邓老师学筝、表演、创作等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循着这些可以让我在古筝表演的专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凭着对邓老师的了解,我设计了创作、实践经历、成长经历、从教及寄语五个方面共二十多个问题,然后我精选出其中十二个更有代表性的问题,深入地与邓老师进行沟通采访,借此向大家展现出一个“练惊人艺,下苦功夫”的青年古筝演奏家,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一个“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邓老师。
三、体会:
通过精心准备访谈提纲,与邓老师进行深入沟通交流,终于完成了2018年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获得者邓翊群老师的采访。邓老师是我的古筝专业老师,但通过这次访谈,我深挖出这位青年古筝演奏家的民乐艺术成长心路,让我感慨万千,我为这次访谈取了一个主题——“练惊人艺,下苦功夫”。
邓老师是2018年研究生阶段获得了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他在2015年就创作完成第一首古筝作品《定风波》,2017年荣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项 “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奖”金钟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他的勤奋努力,同时在恩师祁瑶教授的启发帮助下,独立思考创作新作品,在艺术道路上开创出自己的风格。
访谈中,邓老师带给我很多触动。在创作方面,经过长时间的构思和想象,在感情色彩和方向迸发时,写下一个个具体的音符,谱出一部部优秀音乐作品;在表演方面,要精致练习,一字一句的练习,分手练习、不同速度上的练习和横向的不同结构上的练习,真正做到“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与乐队合奏方面,要稳住节奏,善于跟指挥充分的沟通,协调与乐队的关系,融入到表演中。印象最深的是,邓老师提到的一次重要比赛中,古筝的琴弦从琴码上滑落,但他并未惊慌,利用乐队间奏的一两秒时间,自然的将琴弦勾回了琴码上,比赛得以浴火重生。
通过这次采访我收获了很多,这些宝贵经验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