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新闻人物 |发布时间:2023-10-26 13:40

“好大一棵树” ——赵玉斋先生对中国传统古筝的伟大贡献(作者:银河)


导语: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天南海北一大批古筝大家、教育家,为传统筝乐承前启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丰功伟绩。


1945年东北解放,延安鲁艺迁至东北,1950年曹正先生从徐州来到东北解放区找到当时鲁艺的领导李劫夫,提出在高等学府开设古筝课,得到热烈欢迎和支持。1953年秋,曹正先生推荐赵玉斋先生来到沈阳音乐学院从事古筝教学工作,后来几年中多位古筝大家陆续进入各个音乐学院从事古筝教学工作。如:曹东扶、罗九香、郭鹰、苏文贤、高自成等人,他们都是来自民间的古筝艺术家。


曹正和赵玉斋两位先生是最先在高等学府开设古筝专业课的,而当时沈阳音乐学院招收的专业学员,已经不能满足全国各地艺术院校和演出团体的人才需求,因此各省市的申请只能给一至两个进修名额,一批批青年才俊陆续来到沈音。


赵玉斋先生和曹正先生面对棘手的“教材”问题,他们一是动手编写练习曲,二是发动学生自己选择歌曲,拟订指法练习弹奏。赵先生最初采用工尺谱、简谱结合唱谱的民间教学方法,而曹先生则编写了古筝弹奏法和筝曲解说。



赵登山是赵先生从家乡带出来的学生,从小根植音乐沃土,受新潮音乐教育较少,但天资聪明,自学自创能力强。终生都在创作,其代表作《铁马吟》为传世精品,乐曲风格模拟古琴,意境幽远、手法古拙,其弹奏难度让初学者不可望其项背,他一直活跃在舞台上,能演奏多种民族乐器,乡音乡情融入血液,是民乐界不可多得的一代大家。


吕殿生、尹其颖二位共同经历过抗美援朝的战火洗礼,归国后得到向赵先生学筝的机会,他们倍加努力、日夜习筝不辍。


尹其颖编曲的《瑶族舞曲》,在当时古筝界极为新奇,此曲为本科毕业生必弹曲目,他与唐毓斌、雷雨声创作的高胡、古筝三重奏《春天来了》在1957年莫斯科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荣获一等金质奖章。


吕殿生从前进文工团来到沈阳音乐学院学习古筝,练琴极其刻苦,靠超人毅力创作筝曲《英雄们战胜大渡河》,其在作品中采用了非移柱转调,手法独特新颖,在筝界引起轰动。后来创编移植的筝曲《江河水》《关东秧歌》等,具有鲜明的东北风格特点,得到沈音领导赏识与器重。他被调入沈阳音乐学院院报《乐府新声》杂志任编辑,其间他推荐、整理,撰写了大量极有学术价值的论文,直至退休。他也是集演奏、编曲、写作于一身的全才。


赵旭东是赵先生次子,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古筝和擂琴,沈阳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毕业后受政治运动冲击没有从事音乐专业工作,但他是先生嫡传,正宗山东筝派仍然健在的国宝级演奏家,他编著的《中国筝王》一书,为后世留下了详细、重要的山东筝史料,是古筝史上的珍贵著作。1991年9月末他与赵登山、赵淑屏合奏的《对流水》也成为研究山东筝演奏的活教材,他也是继承了赵玉斋小关节摇指最好的人。


赵玉斋在校教学的第一个学生,杨充实毕业后回承德文化局工作,一直从事古筝教学工作。


何宝泉、陈安华、史兆元三位教授是国内最为知名的古筝大家,毕业后终身任教于各音乐院校。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跨地域,通过向多流派的饱学之士学习。比如:他们都曾跟随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山东筝大师赵玉斋先生、河南筝大师曹东扶先生学习。


其中,史老师读大学期间,边学习边记录,整理编印《客家筝曲集》分发国内各艺术院校,是继罗九香先生之后较早传播客家筝最广的学者,为中国传统流派筝做出巨大贡献。而他创作的筝曲《春到拉萨》是当时弹筝人特别推崇的优秀作品,“文革”后史老师随中央歌舞团赴广州演出,借机去看望老师罗先生,罗先生对他出版的《汉乐筝曲四十首》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史老师学习古筝往返于天津、沈阳之间,期间还挤出时间去河南向曹东扶先生学习了一些地道的河南筝曲。


陈安华老师和史老师一样最初跟随陈蕾士姻弟吴思明学筝,考入星海音专后向罗九香先生学习客家筝,出版《岭南筝谱》受到好评,同时灌制密纹唱片《岭南筝曲十首》创当年古筝唱片销量之最。


当年从天津音专来沈进修的还有何宝泉老师,毕业后分配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研制出蝶式筝,为古筝转调做出探索。


另一位归国华侨学生康绵总除跟赵先生学筝之外,还积极参与张力转调筝的改革,曾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任中国琴瑟改革小组组长,任职于中央歌剧舞剧院,为我国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


在众多进修生中有一位来自吉林艺专的张树德,深得赵先生器重,他聪明过人,跟随先生多年、牢牢掌握多首地道的山东筝曲,是继赵登山之后演奏山东筝的佼佼者,毕业后由赵先生推荐到云南艺术学院教学,填补该院没有古筝专业的空白。在云南教学的另一位学生黄梅,在云南省艺术学校,教出来众多的学生,云南有这么多的弹筝者,也是二位老师辛勤奋斗的结果,为西南大地传播古筝做出了重大贡献。


曹先生的夫人田耕时女士是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的女筝家。赵玉斋先生的古筝教学也开辟了女性习筝的崭新时代。来自全国各地的女学员,其中不乏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


来自广东的叶申龙是先生学生中最为耀眼的古筝明星,她以最优异的成绩在同学中鹤立鸡群,没等毕业就被辽宁歌剧舞剧院选中,在一生的舞台生涯中创作演奏过大量脍炙人口的筝乐精品,这些作品也随团代表国家出访许多国家和地区。她曾在香港地区多次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作品《春天》在70年代的中央广播电台,几乎天天都能听到这首筝曲,在音乐曲目匮乏的年代,如饮甘泉、如沐春风,使广大群众了解了古筝。叶老师因工作原因,多次代表国家出国演出,创作不少作品,如:《阿里山歌》《樱花》《会津盘梯山》,根据美国电影《魂断蓝桥》音乐改编的《一路平安》,叶老师筝乐创作涉猎面很广,如悦耳动听的《清泉》《欢乐的阿佤》,南国风情的《剪春萝》以及移植古琴指法演奏的《关山月》《采油姑娘》,除繁忙的演出任务她拼命练琴且从不盲从。


丁伯苓是河南邓县人,与河南筝派大师曹东扶先生是同乡,从小热爱民间音乐,她在曹东扶先生身边生活很长时间,得曹师真传,河南筝弹的特别好,来到沈阳音乐学院向赵先生学习山东筝,由于刻苦勤奋,深得赵先生悉心栽培,后来英年早逝、先生无比惋惜、感叹,专门为她创作一首擂琴曲《忆伯苓》,多次在舞台上演出。丁伯苓是出道较早的学之骄子,早年弹奏的河南筝曲《打雁》和《高山流水》深得老先生们的喜欢,并灌制了唱片,上世纪70年代她创作的筝曲《清江放排》在全国广为流传,她的爱人许守诚也是一位古筝家,潮汕人,由他订谱的《平沙落雁》也为习筝者熟知,她也向古琴大师顾梅羹先生学习古琴,弟弟丁承运,女儿许菱子也是著名筝家。


赵先生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有来自内蒙古的娜仁格日乐,有来自广西壮乡的林坚,她们克服远离家乡和生活上的困难,在学校努力学习,学成后回到家乡广纳人才把中原古筝播撒边塞僻壤。她们为古筝的传播普及做出重大贡献,少数民族特点的筝乐作品正在开花结果,她们也都有自己的作品问世。


另外,来自天府之地四川的李柯、何成育学成后在川蜀地区撑起一片天,她们教的学生很多都成了专业乐团和学校的骨干力量。


在沈阳少年宫被学院选来的一位小姑娘,十一岁就进入沈音附中学筝,她叫刘维珊,学筝特别用功,细心观察生活的点滴事物,因为“文革”没有进入学院本科学习,她在宁夏京剧团工作时参观了青铜峡水库后,写出了筝曲《峡谷明珠放异彩》后来又创作筝曲《打谷场上》《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刘维珊的作品在多次表演中屡获殊荣,她1974年调入中央舞团担任独奏演员,她随团下工厂、农村为基层群众表演。1975后多次代表中央歌舞团为各国元首演出,1982年刘维珊移居美国旧金山创立了美国政府注册的非牟利机构《旧金山古筝乐团》,她是海外传筝最具影响力的古筝家。


赵先生一些学生一生都在从事教学和演奏活动,如:阎俐、张景霞、刘巧君,岳桂红、孙敬芝、杜雅超、李连生、张贵声、王刚强、苏巧筝、高亮、王联、杨娜妮、张松、王晓红、訾萌等人。


赵先生徒众三千、一篇短文仅表七十,限于作者孤陋寡闻,管中窥豹,读者切勿解有姜尚封神之谬,待笔者搜集素材、放大面目、一一审视,著文颂之,赵玉斋先生是近现代古筝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沈阳音乐学院是培养古筝名家的摇篮,赵先生是培养古筝名家的巨匠,那么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教学,他和一些古筝博导区别在哪里呢?


首先把言传身教的身教放在前面,对每一位学生都悉心关怀,从不把教书和经济利益挂钩,以自身高超演奏功夫影响学生,他擅长山东琴书、戏曲,学生弹奏时他告诫学生要弹词而不是弹音符,尤其是擂琴要理解人物,这样才能感人。没有唱词的要透过音符、理解音符所要表达的意境和音乐语言,这就是先生传艺的独到之处。找到音符之中的音乐语言尤为困难,也极为重要,他用人品、艺品深深影响熏陶着每一位学生。他精湛的弹筝技艺只能学其一二,无法超越。


先生像一棵大树,他的古筝教学在华夏大地上开枝散叶,使古筝艺术从濒临灭绝的困境走向繁荣昌盛。同时先生又是朴实、平易近人的,1956年全国音乐周认识了潮州筝派著名古筝家苏文贤先生,把他推荐给李劫夫院长,苏先生被请到沈阳音乐学院任教。赵先生与苏文贤有合订的古筝曲集,有和任清芝先生合订的筝曲集,与罗九香先生合订的筝曲集,赵先生团结,结交许多音乐名家,为他的教学打开视野,丰富筝艺营养。


值得赞誉的是:赵先生和他们的弟子们所改编创作的筝曲,都保留着古筝的“特质”。赵玉斋最伟大的贡献是培养了一批天南海北的古筝家,他(她)们后来都成为著名的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


他教的学生,学养深厚,如果你不了解赵玉斋你是遗憾的,如果你有机会向他学筝,你是幸福的、幸运的,只要你天资聪明、足够刻苦,一不小心你也可能会成为今天的古筝名家。

 

癸卯教师节想起先生,当歌之、当颂之。

                          

2023年9月10日


作者:银河

评论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