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新闻演出 |发布时间:2023-12-15 15:30

传承与创新,打破“刻板印象” | 宋心馨与溯筝团专场音乐会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

溯筝团演绎微型筝乐剧《刻板印象》


文 | 苏秋如(中国音乐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11月17日晚,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内,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古筝音乐会。作为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本科教学曲目展演项目,这场“乐韵(十一)——素·诉·塑宋心馨与溯筝团专场音乐会”,是青年古筝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师宋心馨携溯筝团,为北大师生奉上的一场筝乐饕餮视听盛宴。音乐会设计别出心裁、选曲多元,还上演了溯筝团独创的微型筝乐剧《刻板印象》。该作品融合传统与现代,打破人们对传统古筝音乐会演奏的“刻板印象”。


溯筝团于2020年创建,由中国音乐学院优秀的本、硕学生组成,宋心馨担任团长,青年作曲家陈哲担任音乐总监。乐团名字的灵感源自诗经《国风·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取“溯”字,意在体现筝团在古筝演奏道路上逆流奋进,不畏险阻的精神。


宋心馨(右)与陈哲共同担任导聆


本场音乐会由宋心馨与陈哲共同担任导聆,在近120分钟的时间里,她们以演奏者、创作者的身份娓娓道来,为观众提供一种欣赏作品的视角,让本场音乐会更具可赏性。在呈现的7首作品中,既有传统筝曲,也有优秀的现代创作曲目。演奏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甚至在最后一首作品中,将9台古筝与一套打击乐组搬上舞台,如曲名“麻辣”般火热,将整场音乐会的氛围推向高潮。微型筝乐剧《刻板印象》打破了音乐会传统表演形式,用古筝人、古筝乐来演绎古筝事儿,让北大观众更好地了解古筝、走近音乐。这不仅是一场视听上的美妙体验,更是一场引发大众对古筝音乐思索与想象的艺术之旅。


既可“阳春白雪”又可“下里巴人”


宋心馨演奏《太阳的影子IV》


音乐会开场由宋心馨为观众带来现代筝曲《太阳的影子IV》,此曲由作曲家秦文琛创作,通过诸如硬币刮弦、弓子拉弦等特殊技法,将作曲家的生命经验转化为音乐表达。宋心馨在导聆时提到,这部作品并无强烈的旋律线条,或许很多观众并不适应这样的音乐,但她希望可以通过这首作品,让观众感受音乐表达的多种可能、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及音乐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


如果说《太阳的影子IV》是“阳春白雪”,那么音乐会最后一首作品《麻辣九宫格》便当之无愧“下里巴人”的称号。这是一首非常接地气且能迅速点燃现场观众的筝乐作品,溯筝团先后在上海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天津大剧院、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上演该作品,深受大家喜爱。


宋心馨、黄磊、焦麒睿、吴振英、张思怡

倪一鸣、刘久睻、陈思雪、冉哲

携手打击乐者舒彬演奏《麻辣九宫格》


陈哲在导聆时谈道:“大家听到《麻辣九宫格》的名字,会很自然想到川渝饮食,饮食也是一种文化。巴蜀之地,江河纵横,山高路险且行路难。早期交通极其不便,很多货运需要依靠劳动力,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群人——船工。面对激流险滩,他们不惧困难,并且在抗战中作出诸多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越来越便利,人民生活富足,这群人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我们不能忘记,这群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曾真真切切地参与过历史。”在接到四川音乐学院天籁筝乐团的创作邀约时,她便第一时间想到了这个群体。


这首作品运用川江号子元素以及四川地区汉族民歌的风格特点,着意突出与川渝火锅同源于本土码头文化的川江号子的特殊规律,包括曲体、旋法、节拍节奏,及领(唱)和(唱)之间的横、纵向构成关系等音乐特征,力图充分展示群筝在多声结构形态方面可能形成的多种声部组合形式,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曲丰富多彩的筝乐。9位筝人的演奏热情似火,并在其中加入喊号子式的“呦呵嘿”等衬词,让现场氛围更加热烈。现场观众、北大历史专业的王同学评价:“帝王将相固然浓墨重彩,普通百姓的生活才是历史。”


改编令传统曲目焕发新貌


刘久暄、焦麒睿、冉哲携手打击乐者舒彬

演奏河南筝曲《小飞舞》《打秋千》


溯筝团成员演奏的作品中,既有传统作品,也有现代创作曲目。他们在演奏传统筝曲时,将原本在民间独奏的古筝作品,改编为重奏形式;同时为了更好地表达传统曲目的音色,在河南筝和客家筝曲中分别加入挖筝与钢丝筝,来更好、更细腻地表达民间地道的音色韵味。河南传统筝曲《小飞舞》《打秋千》经他们演绎,河南板头曲的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三台筝的交流如聊天般此起彼伏,表现层次丰富,将河南传统筝曲活泼欢快的氛围传递给每位观众。


吴振英、张思怡、陈思雪演奏《出水莲》


客家筝经典曲目《出水莲》原为一首独奏作品,此次由作曲家陈哲编配成多筝演奏。该曲使用了一台钢丝筝和两台二十一弦尼龙缠钢丝筝,其细腻、婉转的表达,更好地为观众展现出古筝旋律的余韵之美。


之后演绎的现代古筝作品,均由陈哲创作。这些作品既具有成熟的作曲技法,同时还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故事、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些旋律元素等,让这些作品既令人眼前一亮,又能引发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鸣。演奏者们用心演绎作曲家笔下的音符,勾勒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精彩场面,其音乐景象的呈现让观众仿佛走进了历史画卷。


宋心馨、黄磊、吴振英、张思怡、徐若菡演奏《蹀马倾杯舞千秋》


从《蹀马倾杯舞千秋》到《大武》,观众好似穿越不同空间、不同场景,去感受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蹀马倾杯舞千秋》描绘了大放异彩的盛唐时期,将古老的文化场景与现代古筝演奏结合,这不仅是对音符的灵动表达,更是对盛唐盛世的生动描绘。五架古筝之间的表达与独特的演绎,勾勒出皇宫中的盛大场面。旋律中交错出现舞马、祝酒的画面,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千秋节的盛宴之中。这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对唐代文化繁荣的致敬。


焦麒睿、黄磊、吴振英演奏《大武》


《大武》原为筝与打击乐而作,后改编为筝三重奏版本。这首作品以六代乐舞之一、古代礼乐大曲《大武》为题材进行创作,作曲家充分发挥乐器自身性能与演奏技术,有意识地极致化地运用技法,以拍、敲、叩等不同方式击打琴弦、琴体、琴盒、琴码的不同方位,以古筝替代打击乐模拟击鼓之声,发出极为丰富的打击乐音效,呈现出气势恢宏的状态。陈哲谈及此曲时说道:“时至今日,我们虽然无法重瞻这部规模宏伟的作品,但人们对正义与和平的渴望却从未改变。”作曲家和演奏家通力合作,以技巧娴熟、神态激昂的表演,渲染出武王伐纣的英勇场面,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充满激荡与豪情的时代。


筝剧:古筝创新的多元尝试


纵观整场音乐会,最大的亮点是微型筝乐剧《刻板印象》。这部近20分钟的微型古筝剧以生动的叙事形式,向观众呈现出当下古筝界种种“刻板印象”。现场观众爆笑不断,掌声雷动。起初,两台筝以敲击琴盒,在琴码左侧无音高区域弹奏,来模仿马蹄声由远及近。随后,筝乐剧在“戏中戏”中正式开局,从豫剧《花木兰》经典唱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排练场景切入,以社会对女性身份的刻板印象为隐喻,逐步将人们对筝乐领域所固有的刻板印象延伸至各个方面,引发众人思考。演员们运用肢体、表情、语气等表演手段,配合剧情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作品演绎,巧妙地将筝乐与戏剧融为一体。溯筝团的成员们并非舞台剧表演专业出身,但他们以十二分的功夫,从剧本到排演精益求精,将其呈现到观众面前。


该微型筝乐剧由溯筝团全体成员共同创编,作品强调事实呈现,而非直接给观众输出价值判断;注重音乐、事实本身的表达,而非片面评价,大胆突破了古筝表演的传统模式,通过台词、表演和古筝音乐推动剧情发展,将音乐与叙事相融合,为观众提供了更为综合的艺术体验,这些亮点在观众中赢得了高度评价。计算机专业的李同学写道:“《刻板印象》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它展示了旧印象和新观点的对立与统一,通过不同的(筝乐)类型对比彰显了古筝魅力的多样性,体现了传承中的创新,创新中的传承。团队敢于通过创新打破旧印象,也敢于把传统中被遗忘的元素通过与当下形式结合的方式进行创新,非常好。”


一曲落幕一剧终,表演者尽兴而归,观众意犹未尽。



“素·诉·塑——宋心馨与溯筝团专场音乐会”通过精妙的曲目选择和表演设计,打破了传统古筝演奏的“刻板印象”,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展现古筝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呈现每首作品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观众感受到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中国音乐学院溯筝团将继续秉承中国音乐学院“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办学理念,为中国筝乐艺术的发展贡献属于国音学子的智慧和力量,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评论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