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的起点上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文艺新篇章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努力将新思想的核心要义、理论精髓落实到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之中。为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贯彻不断走向深入,《中国艺术报》联合中国音乐家协会开设“音乐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笔谈”专栏,陆续刊登一批音乐家精心撰写的学习体会和感悟文章,以飨读者,交流互学。
赓续文化血脉,书写时代华章
王中山
中国音协理事、著名古筝演奏家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通过自身的学习、舞台实践和创作,我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必须全面把握贯彻其内涵和实践要求。在日常的演出实践、创作、工作和教学中我也在不断思考,如何能将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地落实到古筝艺术事业上来。结合工作实际和艺术实践,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和感悟。
坚持守正创新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相互碰撞、错综复杂,在这些思想激流中,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唯有创新才能发展与延续,艺术创作也是如此。2021年,我创作了一首古筝协奏曲《春风吟》,此曲表达了期盼疫情散去,祈祷国泰民安、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这首作品的创作有感于毛主席的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它以河南地区的中州古调《慢吟》为基础,带有浓厚的河南当地的风格韵味,豪爽粗犷、朴实浑厚,又运用《阳春白雪》等传统音调,合理吸收传统曲调的精华,这正是“守正”。乐曲大胆采用与西洋交响乐队合作或与钢琴、西洋打击乐合作的形式,借鉴西方的和声、曲式、复调等作曲技术,使其在音响效果上更加丰富多变、新颖有趣,这正是“创新”。我曾创作和改编过大量筝曲,无一不是遵循了“守正创新”这一导向。筝,有着至少近三千年的历史,它来自民间、根植于传统,当代筝乐作品的创作绝不能抛弃传统、天马行空,应当在“守正”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开拓思维,以新的视角、推进筝乐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我们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我常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坚定文化自信,首先得详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古筝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关注学生们的演奏技巧,我更多地从宏观的文化、历史等方面对其进行启迪,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绘画、书法等其他艺术类型,融会贯通。例如,在讲到古筝五大流派(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筝派)时,从方言、习俗、饮食文化等方面入手,由大至小、由浅入深,使学生更为深刻全面地把握乐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文艺创作只有深入人民中去,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动力;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古筝逐渐进入专业化教学体系中,也逐渐涌现出一批受到人民群众喜欢的曲目。如20世纪50年代为表现农民喜悦庆丰收而作的筝曲《庆丰年》;70年代,为解决林县人民干旱缺水问题而修建了大型人工河“红旗渠”,从而创作了《幸福渠水到俺村》;描述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时,满山开遍山丹丹花景象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必须深入群众中去,从群众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创作营养,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我们持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使作品更接地气、更受欢迎、更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坚定文化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既需要强大的军事、经济等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被全世界人民所接受、所喜爱。因此,我国在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中国传统乐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晋朝傅玄的《筝赋》中说:“筝,乃仁智之器⋯⋯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筝是目前国内学习人数最多的民族乐器,受到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喜欢。作为活跃在国际舞台的音乐家,几十年间,我出访英、美、德、日等20多个国家,赴美国卡内基音乐厅、联合国会议中心、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等音乐厅演出,并致力于民族音乐的传播、筝乐文化的传播,从未间断。我出版发行了数十张古筝专辑,并发表文章、编纂古筝典书,力求为推动民族音乐教育普及贡献力量。要想使中国传统乐器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必须有国际化的人才队伍,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思维的青年演奏家,让他们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基础上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潮流和国际音乐舞台。为此,我常鼓励学生们多听、多看、多学,也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与国际音乐大师交流学习的机会,打破壁垒,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另外,演奏家要充分利用好各种传播平台与渠道,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例如2021年11月,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筝乐交流季在北京召开,此次活动联合全世界筝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等科技手段,以多元融合的交流形式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新气象,借助古筝独有的音乐语言书写了中国文艺新的辉煌。
音乐是有声的艺术,而艺术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系统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应该不断积极探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深刻地学习、领会及实践运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
(来源:本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4年1月22日第3版)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