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小栋)端午假期刚过,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就迎来了一场重量级的活动。那就是古筝泰斗,“浙派古筝艺术”项目的负责任和传人,孙文妍教授题为“古筝文化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起步和发展”的讲座。
晚6点30分,讲座在上音歌剧院民乐排练厅准时开始。为了表示对听众的欢迎,孙老师亲自演奏了浙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意想不到的是她还邀请了太极名家叶绍东先生前来舞剑助兴。孙老师和叶先生是世交故人。1928年他们的父亲孙裕德和叶大密先生,就在兰心大戏院有过箫与剑的合作。今晚剑随乐舞,乐随剑行,又再次深深吸引住了台下的观众。
叶栋教授
别开生面的开场演奏后,孙老师将大家带入第一个主题“唐代音乐”。作为当时唐代筝乐的演奏者,她介绍了叶栋教授如何在生命晚期,拖着病重的身体和他的学生金建民先生研究唐代音乐,最后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翻译出《敦煌曲谱》和《仁智要录》研究者重要学术成果的过程。接着她又讲述了唐代音乐的概况和发展。为了让观众对唐代音乐有直观的了解,她又和青年歌唱家吴思慕合作,演绎了唐曲《春莺啭》。筝声和歌声如黄莺的啼鸣,在排练厅中不断萦绕。
浙派筝艺
之后,讲座进入第二个主题“上海浙派古筝的起步、形成与发展对中国古筝事业的贡献”。作为“上海浙派古筝艺术”创立的参与者,孙老师如数家珍地向观众介绍了古筝在旧上海的发展状况和抗战时期如何在杭州地区的消失。1956年王巽之先生被聘入上海音乐后,带领学生通过努力建立“上海浙派古筝艺术”,并获得筝界认可。讲述期间,孙老师分别安排学生演奏了《凡忘工》和《海青拿天鹅》,展示浙派筝艺曲目的两个重要来源“江南丝竹”和“华氏琵琶谱”。之后,孙老师又播放了由刘灏教授作曲,罗晶教授演奏的古筝创作曲目《雅歌》的视频,向大家展示了上海浙派筝艺的当代风采。
第三个主题是“蝶式筝”。作为在国家科委主办的全国文化科技成果评奖中,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科技成果二等奖”的蝶式筝,是何宝泉老师毕生的心血成果。作为夫人的孙老师陪伴在他身边见证了蝶式筝的诞生。她从“何宝泉与蝶式筝”、“蝶式筝的设计理念”、“结构特征”、“以韵补声的功能”、“在筝乐发展史上的先锋意义”和“蝶式筝获奖流程”六个方面,向观众们介绍了蝶式筝的发明过程,和它先进性与科学性。随后,宁玲娟和陈慧两位老师也分别演奏了蝶式筝曲《野蜂飞舞》、《哨所之春》和《别港》。
最后,孙文妍老师给在坐的上音古筝师生们提出了新的寄语和希望。就此,这场通过两周精心准备的讲座圆满结束。孙老师作为上音古筝专业的第一位学生,毕业后就留校任教古筝专业直至退休。
作为亲历者,她带领着现场的听众,了解上音古筝专业的从无到有,教学内容从匮乏到丰富多彩,古筝人才从寥寥数人到桃李天下的经过。这场穿越时空的讲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