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新闻活动 |发布时间:2025-03-30 19:45

何占豪:《梁祝》《临安遗恨》的创作背景及赏析

3月20日上午,92岁高龄的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何占豪教授以“《临安遗恨》与《梁祝》创作背景及赏析”为主题,在武汉音乐学院滨江校区崇文楼民乐厅为武音师生献上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专题讲座。作为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见证者与推动者,何教授的创作理念为中国器乐系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范式。讲座由管弦系副主任肖菲教授主持,全院众多师生参与,现场座无虚席,反响热烈。



何占豪教授以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开篇,首先分三部分对该曲的引子段进行讲解,逐段剖析乐曲的情感内核,武汉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学生孙秋妍配合何教授的讲座进行现场演奏。


第一部分,何教授指出演奏时需要用激烈的音色来表现英雄的冲天怒火,展现岳飞顶天立地、怒发冲冠的形象。第二部分从愤慨转入内心深处,演奏风格需注意更加内化,渲染哀伤厚重的氛围,表现岳飞“万箭穿心”,对于自身以及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痛彻心扉。第三部分演奏处理需摒弃文雅,用激烈的音乐语言传递铁骨铮铮的悲怆,让听众感受英雄在绝境中的呐喊,表达铁骨铮铮的英雄岳飞对于莫须有罪名的悲痛宣泄情感。


随后进入主题段落的讲解,何教授认为此段应表现出岳飞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对人生的留恋以及对莫须有罪名的疑惑,同时再次强调演奏处理上应符合岳飞悲中含恨的复杂形象以引起听者共鸣。从“怀念沙场”“思念亲人”到“忆民共处”再到“慷慨就义”“人民缅怀”层层深入。同时,何教授解读了音乐语气对于乐曲表现的影响,强调音乐的表现,要重视音乐形象的情感力量,指出音乐的美最终是为了情感的表达。



讲座的第二阶段,何教授先分享了《梁祝》的创作灵感。他表示,“在我下乡采风时,老百姓们说'我们喜欢听越剧'我便将越剧唱腔融入了协奏曲。”并强调做让老百姓能听懂的音乐,才是最能感动人的音乐。随后,在《梁祝》音乐声中,何教授以音乐发展脉络为脉络,分别对引子、草桥结拜、三载同窗、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这几段进行了梳理,生动再现了乐曲背后的故事,引领在场的师生走进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表达的形式、乐器的选择、旋律的走向、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何教授对《梁祝》的各方面均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让在场听众不仅感受到此曲对爱情的歌颂,同时也理解到反抗封建礼教的内涵。何教授在讲述中多次强调音乐的民族性,强调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是取之不尽的宝库,结合自己的学习以及创作经历,鼓励广大师生从传统音乐以及民间音乐中吸取有益成果,将其运用到音乐的创作和表演中,传递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



讲座的最后,何占豪教授与大家交流互动,细致地解答了学生的困惑,指出音乐无国界,但情感有根,只有用民族音乐语言讲述人民共情的故事,才能让世界更好听懂中国。现场听众深受启发,掌声不断。



此次何占豪教授主讲的《〈梁祝〉〈临安遗恨〉的创作背景及赏析》讲座给我校学生带来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的理解,更为其在音乐创作与演奏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激励着新一代音乐人为传承和创新民族音乐而努力奋斗。


评论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