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新闻人物 |发布时间:2025-07-15 13:53

弦音长系草原月——蒙古族艺术家丽娜的古筝与雅托噶传承之路

在民族音乐的长河中,有一位蒙古族艺术家始终以弦为笔,以心为墨:她深耕古筝与雅托噶(蒙古筝)演奏与研究数十载,让传统民乐在指尖流转新生;她踏遍山河,以公益为桥,让更多人触摸到民族音乐的温度。


她,就是青年古筝、雅托噶演奏家丽娜。从附中的演奏专业到博士阶段的深度研究,从国内的山区课堂到蒙古国的文化中心,她用数十年的坚守,书写着一曲关于传承与奉献的动人乐章。



丽娜与筝的缘分,始于少年时的执着。附中与大学本科阶段,她深耕古筝演奏专业,指尖的每一次起落都凝聚着对传统技法的打磨;进入硕士阶段后,她将研究重心转向雅托噶 —— 这门承载着蒙古族文化记忆的 “蒙古筝”,从此与古筝一道,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如今身为教育学博士、艺术学博士研究生的她,早已形成 “演奏 + 研究” 双轨并行的传承路径。



在蒙古国留学期间,丽娜深知雅托噶的乐谱与技法多依赖口传心授,亟需系统整理。她历时数年,编纂出版 9 本雅托噶演奏专著,填补了该领域系统性教材的空白;在境外发表的十余篇学术论文,从历史渊源到演奏创新,为雅托噶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参与,更让她得以将中国古筝与蒙古雅托噶的传承经验推向世界舞台。



作为中国专业人才库高级古筝培训讲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多个权威协会的会员,丽娜的演奏足迹早已跨越国界:从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的国内舞台,到维也纳金色大厅、联合国总部的国际殿堂,她用古筝的清越与雅托噶的浑厚,向世界讲述着中国与蒙古族的音乐故事。蒙古国文化部授予她 “文化先进工作者”,正是对她在民族音乐传承中突出贡献的认可。



“乐器是有温度的,它不该只停留在舞台上,更该走进寻常人的生活里。” 这是丽娜常说的一句话。多年来,她的公益脚步从未停歇,从家乡的教室到山区的课堂,从国内的公益行动到蒙古国的文化中心,她用捐赠与授课,让古筝与雅托噶的弦音穿透地域与阶层的壁垒。



在故乡,丽娜是青少年活动中心古筝班的 “筑梦人”。班级建设初期,她无偿捐赠多台古筝,让家境普通的孩子第一次触摸到琴弦;为了让音乐教育可持续,她义务培训当地师资团队,手把手教技巧、传方法,如今这些老师已成为家乡音乐教育的骨干,让免费课程惠及更多青少年。不仅如此,她还为家乡的几所小学、老年活动中心捐赠古筝,让孩子们在课间听见弦音,让老人在晚年与民乐相伴。



对山区的孩子,丽娜更是倾注了特殊的关怀。作为玉振古筝厂发起的 “365 公益行动” 的领路人,她多次深入山区,带着古筝与教材走进课堂。在泥泞的乡间路上,她背着乐器走村串户;在简陋的教室里,她跪着为孩子调整指法。“看到孩子们眼睛里的光,就知道一切都值得。” 她说。多年来,“365 公益行动” 在玉振古筝厂家与众多有着爱心的古筝老师们的推动下,已让数百名山区孩子接触到专业的古筝教育。



她的公益之心,更跨越了国界。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丽娜开设了免费的古筝公益课程。课堂上,有蒙古国的学生,有华侨子女,她用蒙汉双语讲解,既教古筝的演奏,也讲背后的文化故事。“音乐是最好的语言,” 她笑着说,“在这里,古筝与雅托噶就像两个老朋友,一起见证着文化的交融。”



如今的丽娜,依然在传承与公益的路上步履不停:她的博士研究仍在深入雅托噶的创新演奏技法,她的公益课程还在为更多人打开音乐之门。作为 “中美文化使者”“中奥文化使者”“古筝公益大使”,她的身份在变,但对民乐的热爱与对公益的坚守从未改变。



从专业舞台到公益课堂,从中国古筝到蒙古雅托噶,丽娜用数十年的时光证明:传承不是固守,而是让传统在创新中延续;公益不是施舍,而是用真诚搭建起连接心灵的桥梁。当她的指尖再次拨动琴弦,那流淌的不仅是旋律,更是一位蒙古族艺术家对民族文化最深沉的热爱,与对世界最温暖的馈赠。


评论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