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6日上午10点,“巴山蜀水乐飞扬—川渝地区乐舞文物精品展”系列收官活动之《川筝弦引—中国筝乐艺术的守正与开新》专题讲座在国家大剧院新闻发布厅成功举办,古筝艺术家、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陆晶受邀担任主讲嘉宾。
讲座通过丰富的图片及实物资料,立体勾勒古筝的发展脉络和形制变化,剖析筝乐艺术如何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同时,拥抱时代脉搏,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讲、演结合的方式,跟现场的观众们一起穿梭于历史的筝音与当代的旋律之间,感受古筝清越悠远、刚柔并济的艺术魅力。
第一部分陆晶教授首先介绍筝的早期文字记载及器乐化发展,对古筝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从早期《谏逐客书》中:“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出现有关筝的记载,而后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的发展,反映其广泛的社会基础。
陆老师结合这次文物展主题特别分享了筝的形制演变,介绍了十二弦、十三弦、十四弦、十五弦、十六弦等中国古代筝的形制。随着近现代筝乐的改革和乐曲创作的发展,陆续出现了钢丝筝、二十一弦筝、二十五弦筝、转调筝、蝶式筝、多声筝、低音筝等不同形制,极大地丰富了筝乐艺术的表现力。
第二部分“茫茫九派流中国”,用以描述中国古筝艺术风格形态多样、分布地域宽广。陆老师对近年来发展相对成熟、流传相对广泛的山东、河南、陕西、客家、潮州、浙江六大主要筝乐流派风格特征结合配图讲解。这些流派根植于各自的地域文化背景和民间音乐,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和鲜明的地方特点。陆老师对具有代表性的曲目进行现场演示,通过不同的作韵方式、技法表现和音阶结构分析,更加直观地让观众体会到不同流派的特色。
第三部分川筝“守正”之本与“开新”之象,从传统的深厚积淀和现代的创新探索两个方面展开。陆老师对四川筝乐艺术如何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同时,顺应时代新声做进一步的阐释。尤其是新世纪四川筝乐的创新发展:有特色的大型比赛及学术活动举办、师生在重大比赛中的赛绩、本土原创新作品的推出、国内外的频繁学术交流等。近年来,在四川成都举办了多项重要赛事、音乐会及交流活动,为四川筝乐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并提升新高度,如“翰雅奖”中国传统筝乐艺术节暨中国传统筝曲演奏邀请赛、“向民间”中国传统筝乐(北派)展演、成都金芙蓉音乐比赛以及成都市政府与中国音乐家协会签约共同举办第12-17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等。同时,现场视频和图片分享了陆老师近年多次受邀出访欧美及亚洲多国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在奥地利、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匈牙利、韩国等地举办专场音乐会,开展国乐传承系列活动,让四川筝乐走进世界舞台。
讲座的后半场,陆晶教授带领其优秀学生: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聘任教师冯奥迪和研究生王一倾情演绎《茉莉芬芳》《粉红莲》《汉江韵》《晓雾》《乐·蜀》五首具有代表性的独奏、重奏作品,音乐中既有江南婉转清丽的曲调,也有京城晓雾的诗意表达;有潮州音乐的委婉细腻,也有河南筝曲粗犷、热烈的形象。最后《乐·蜀》一曲,更是对“巴山蜀水乐飞扬”的真实映照,此曲融合了四川民歌、川戏摇滚元素,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将蜀地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展现得淋漓尽致,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四川筝乐深植于中华礼乐文明的沃土,其发展亦是当代中国筝乐不可或缺的部分。陆晶教授深刻诠释了川筝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既需要不忘初心,坚守传统,更应海纳百川,立足历史发展和时代需要,使其历久弥新,续写四川筝乐的新篇章。
主讲嘉宾简介:陆晶
古筝艺术家,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中国乐器演奏(筝)、中国乐器研制双专业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教育部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理事,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副会长,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评委,天籁筝乐团团长、天籁少儿筝团艺术总监,成都城市音乐厅签约艺术家。先后师从古筝名家沙里晶、何成育、江澹曦、李萌、王中山教授。曾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奖”、文化部颁发的“园丁奖”及国内外各级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等百余奖项。受邀国内外举办上百场独奏音乐会、各类音乐节演出及学术讲座,出访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教材《轻松学古筝》《潮汕筝弦古曲集》,专辑《晓雾》《汝色》《南派筝韵》等。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