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不同筝乐流派间的深度交流,2025年10月22日至23日,由潮州市社科联业务主管单位潮州市府城潮州筝研究院发起,由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潮州市府城潮州筝研究院联合主办,河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承办的“茫茫九派神州行”河南站活动暨首批“潮州筝演奏师”颁证仪式在郑州举办。活动以“筝派互访,文化走亲”为主题,通过学术研讨、艺术展演、技艺传承等多维度交流,开创了传统音乐跨地域传承保护的新模式。

一、 深研精学:六课连台构筑系统化传承体系
作为系列活动的首站,河南站研学聚焦“采访、采风、研学、互访”四大维度,邀请王建、辜玉斌、司荣亭、任赛、曹勃等南北筝派名家,开设六堂专题课程,系统梳理两大筝派的艺术脉络。课后,各位名家分享了参与活动的真切感受,从风格、技法到文化内核,精准点出南北筝派的差异与共鸣。

河南筝派名家王建老师详细解读《高山流水》蕴含的中原风骨,带领潮州筝团以“听-弹”结合的方式实现技法互鉴。他坦言,河南筝的“刚”与潮州筝的“柔”形成奇妙互补,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让经典曲目焕发了新的诠释可能。

王建老师系统追溯中州筝派的历史渊源,讲解其浑厚粗犷、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的演奏风格及技法特点。他表示,南北筝派的差异本质上是地域文化的差异:“活动让年轻学员明白,传承不是‘复制粘贴’,而是要理解差异背后的文化逻辑。比如潮筝的‘重六’调式,对应着岭南人的细腻;河南筝的‘重颤’技法,藏着中原人的豪迈。懂了这些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弹好不同流派的曲子。”
潮州筝派代表辜玉斌老师以“轻重活反”四大调式为切入点,解析潮州筝乐的中庸美学,并提出“南北筝派同源异流”的深刻观点,为跨流派交流提供理论支撑。他认为,河南筝派的雄浑大气透着中原大地的厚重,潮州筝的细腻婉转藏着岭南水乡的灵秀,差异源于地域文化的滋养,而同源的文化根脉让彼此的借鉴顺理成章。
南阳大调曲子传承人司荣亭老师解读南阳大调曲子的千年雅韵,展现这一古老曲艺形式的深厚历史底蕴与独特艺术价值。他提出,河南筝乐与地方曲艺深度绑定,更具叙事性,这与潮州筝侧重意境表达的特点形成对比,而这种差异正是交流的价值所在。同时,司荣亭欣喜地表示:“年轻一代对传统曲艺展现出的浓厚兴趣,证明了‘文化走亲’这种形式的生命力。”
任清芝先生长女任赛表示:“父亲的演奏充满生活气息,直白有力;潮州筝乐的含蓄委婉则是另一种极致,这次交流让我意识到,传统音乐的传承既要守住‘根’,也要学会‘看外面’。”
曹派古筝传承人曹勃老师拆解曹派古筝“直接干脆”的艺术基因,点明“按变音”等核心技法的传承要点。他在总结曹派古筝艺术特点时,也谈及交流带来的启发:“我们常说曹派筝风‘直接干脆’,如豫剧唱腔般铿锵有力。但在与潮州同行的交流中,我注意到他们对音色‘润’的处理、对情绪‘敛’的控制,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艺术的‘刚’与‘柔’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得益彰,这种相互镜鉴正是‘走亲’的最大收获。”
二、南北和鸣:音乐会展现筝乐守正创新成果
10月23日晚举办的“南北派古筝音乐会”成为本次活动的重要展示窗口。音乐会既呈现了《景春罗》《画眉跳架》等潮筝经典与《汉江韵》《高山流水》等中州古调,也特别精选了辜玉斌老师的原创作品《穿花》与王建老师改编的《风雪情》等创新曲目,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艺术家们通过精湛的技艺与深刻的艺术理解,生动演绎了“茫茫九派,其道大同”的文化境界。
潮州市府城潮州筝研究院院长辜玉斌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此次与河南筝派交流的感悟,他表示以钱钟书“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十六字来概括,最能阐释南北筝派同根同源、共承中华文脉的本质;而《三字经》“性相近,习相远”则可阐释了因地域环境与习练传承之异所形成的艺术风格差异。

三、规范建设:演奏师认证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活动期间,潮州市府城潮州筝研究院同步举行首批“潮州筝演奏师”认证颁证仪式。在河南省古筝专业委员会会长王建及与会专家的共同见证下,研究院为通过严格评审的演奏人员颁发认证证书。潮州筝传承从民间口传心授向系统化、标准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四、创新范式:开创“文化走亲”新模式
据悉,“茫茫九派神州行”系列活动以“采访、采风、研学、互访”为主线,计划逐一探访陕西、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福建、内蒙及朝鲜九大筝派的发源地,推动各流派之间的“文化走亲”与深度交流,将通过“出访+回访”的创新形式,建立跨地域文化交流长效机制;以学术研究为支撑、艺术实践为载体,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传承模式;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推动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正如河南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连晓东所言,传统艺术的传承不仅要注重技艺传授,更要重视思想引领。”辜玉斌表示,未来,系列活动将循着九大筝派的足迹继续前行,持续推进中国传统筝乐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