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周报》编者按:10月19日至29日,以“时代金钟·华彩乐章”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成都举办。372名选手经过67场比赛的激烈角逐,最终决出声乐(民族)、声乐(美声)、古筝、钢琴、民族弹拨乐、管乐(铜管)6个比赛项目的前五名。本报特别专访了获奖的30位“金钟之星”,展现他们背后的逐梦历程。
文 | 孟绮 卢旸
古筝比赛
倪一鸣:弦间修心筝自鸣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古筝比赛第一名倪一鸣
“金钟奖对我来说是梦想。”今年,中国音乐学院古筝博士二年级学生倪一鸣代表学校参加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最终斩获第一名。比赛期间,她承受了很大压力,这压力并不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己。“我听过太多优秀的演奏家,总觉得自己还差很多,包括这次一起比赛的选手,他们都非常优秀。”倪一鸣认为,比赛考验的是实力,更是心态。
备赛过程中,倪一鸣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自我否定、自我肯定间来回交替。为了调整心态,她大量阅读,时间管理类、艺术家自传、采访合集、音乐类小说等书籍给了她很大的力量。“这一年我变成了‘泪失禁’体质,经常控制不住自己,每一轮赛后总结会、自己比完赛、练琴不顺利时,我都特别有感触。这种感触很复杂,有一部分是被音乐感动,有一部分是看到父母的不易,有一部分是自己的艰辛,也有部分是来自老师和大家的鼓励。”倪一鸣对拥有这样一段“极致痛并狠狠快乐”的经历特别感恩。
比赛结束,很多人都问倪一鸣是什么感觉。“其实,我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因为前期做好了一切心理准备,所以什么结果都是合理的,我都可以接受。”倪一鸣越来越觉得“得心态者得天下”。
比赛中,倪一鸣结识了很多选手,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点,比如乐句划分、音乐处理、台风,以及服装、发型等细节,她都会思考是否有可借鉴之处。“当我作为观众欣赏他们演奏的时候,当我代入身份和他们同呼吸共紧张的时候,当他们失误我为他们捏把汗的时候,当他们发挥出色我被打动的时候……那种大起大落的心情,复杂又美妙。”
2021年,倪一鸣参加了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止步半决赛,“很遗憾没能进入决赛,但可能有些人是从那时开始认识我。”比赛结束后,倪一鸣便开启了4年的漫长备赛,希望在下一次比赛中能更好地发挥。
今年春天,从中国音乐学院选拔开始,倪一鸣就一直处在紧绷状态。复赛、半决赛、决赛的曲目量非常大,以至于她每天都要练琴到琴房关门。“技术非常重要,它是演奏者的基本储备,无法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而技术是桥梁、艺术是彼岸;技术是台阶、艺术是殿堂。”临近比赛,她开始调整演奏状态,带着想象力练琴,在脑中替换练琴场地,提前适应比赛氛围,避免手忙脚乱。
此次参赛,倪一鸣共准备了7首作品。在半决赛和决赛中,她用古筝演奏家王中山教授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共同研制的新型26弦五声筝、26弦七声筝分别演奏《春风吟》《远云I》,两首作品均由她的老师王中山创作。26弦筝拓宽了古筝的音域,让人耳目一新。《远云I》此次是首演,整部作品采用新疆音乐素材,汇聚各类古筝演奏技法,无论从技术还是音乐性上,都是一部值得关注的新作,首演也给很多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决赛中,协奏曲与乐队的配合给了我很大考验。我想自己在某些地方还有欠缺,但总体来说已经发挥出了应有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所提升,不过这还远远不够,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倪一鸣说,比赛中常会发生一些临时意外,而如何处理这些意外也是比赛的一部分。
倪一鸣从小就想成为一名古筝演奏家,但小时候觉得这只是一场梦,未必会实现,“可当你一步一步往前走,回头才发现,原来已经走了这么远……积跬步致千里,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永远是攀登者、爬坡人。”
丁雪纯:弦上纯心问金钟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古筝比赛第二名丁雪纯
“金钟奖对我来讲是灯塔,是试金石,它吸引着无数专业学习者为之奋斗。能够在金钟奖舞台展示、检验自己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本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中,丁雪纯以纯熟技巧和对音乐的上佳诠释能力,荣获第二名。
12年前,丁雪纯第一次参加中国音乐金钟奖,看到优秀选手的精彩演奏,打开了视野;4年前再次参加金钟奖的经历更是刻骨铭心,“当时心态不够成熟稳定,受到了一些打击。有了那次经历,我重新审视自己,再次鼓起勇气。”丁雪纯从体能储备入手,开始了4年的漫长备赛,今年年初正式进入备战状态,除日常演奏训练外,她还有计划地进行耐力训练、气息调整等。
目前,丁雪纯在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此次登上金钟奖舞台,为自己的学生生涯进行总结与展示,从全国选拔赛到决赛,迎接每一轮比赛的挑战。
半决赛时,丁雪纯再次感受到了4年前参加第十三届金钟奖时的心跳。那场半决赛,虽然曲目烂熟于心,但心态没有调整好导致失利。如今同样的赛段,丁雪纯抽签环节又抽到当晚第一个演奏,感到压力巨大。丁雪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让自己在台下有太多表达的机会,将所有爆发力都积蓄到舞台上。
顺利完成半决赛,她忍不住哭了,“我终于跨过了那道坎,感到释然也肯定了自己,从而更加纯粹地迎接决赛。”丁雪纯认识到,任何赛事都是心态的高强度对抗,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此次参赛她学会了直面自己,尤其是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与自己对话。
参赛曲目上,她选择能代表综合实力且能释放她内心表达的作品。比如,她在选拔赛上演奏的《晨兴》是由京韵大鼓改编的传统风味较浓的现代作品。赛前,恩师周望指点她,这首作品不仅是展示技术、完成音乐,更重要的是展示北京的传统文化,这激发了丁雪纯强烈的表达欲望。最终她也成功凭借《晨兴》这首作品以全国选拔赛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复赛阶段。
她对每首参赛作品都从创作视角重新剖析,摒弃惯性思维,让演奏充满新意,“如果肌肉记忆跑到头脑之前,那么演奏将变得无趣。”丁雪纯认为,无懈可击的技术是专业演奏者毕生追求,而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作为艺术从业者一定要有自己的表达。
每次登台,丁雪纯会先抬头看一眼灯光,再闭眼感受现场氛围。“成都的观众非常安静,同时具有很强大又很温和的力量。”比赛时,丁雪纯卸下杂念,专注地沉浸在演奏中,复赛的《姜女泪》《林泉》,半决赛的《高山流水》《海之波澜》《望秦川》,决赛的《墨客》《山川赋》,每一场都淋漓畅快。决赛回来,丁雪纯一宿未眠,把参赛视频看了一遍,其中既有让自己感动的地方,也找到了继续努力的方向。
“古筝的历史太厚重了,不是某一个人或一代人可以全面清晰表达的。面对古筝艺术,我们要葆有一颗虔诚的心,而虔诚是一种极致的敬畏与专注。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的一代,正是前辈们的培养、托举,才有如今这么好的平台。”比赛结果出来那一刻,丁雪纯比自己想象中要平静得多,一步步踏实走来,她感慨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更感恩学校、老师、家人、朋友营造的充满爱的环境。“能够站在金钟奖的舞台,我已经非常幸福了,未来我会坚持最初的选择,更加坚定地走下去,希望每场演奏都不让听众失望,而每次舞台都将比上一次更好。”
李佩雯:心手合一求索路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古筝比赛第三名李佩雯
“金钟奖是中国音乐界的最高专业赛事。对我来说,它指引着专业演奏的方向,衡量着青年演奏者的成长。”2019年,李佩雯以弹拨乐第一名的专业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古筝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罗晶至今。
今年,她第二次参加金钟奖,带着更深的体会和更强的信念重返金钟奖舞台,最终斩获古筝比赛第三名。
比赛期间,李佩雯通过观摩与学习,深深感受到了音乐艺术的无限广度,“我欣赏每一位对手,他们是对手,更是音乐路上同行的见证者。每一位演奏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优秀的演绎让我感受到他们对音乐的虔诚与热爱,这种艺术氛围给了我极大的触动和激励,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音乐从业者,永远需要保持开放和学习的心态。”
备赛是一场漫长的攻坚战。在导师罗晶的指导下,李佩雯对曲目进行反复打磨,对自身体能、心理与艺术素养展开全方位锤炼。“非常感谢罗老师在这几个月里为我提供了多次舞台实践机会,让我能反复演绎比赛曲目、总结经验,从而实现了更好的提升。”李佩雯还总结出宝贵的备赛经验:比如练习要注重合理化,将每天的时间合理分配给基本功、技巧难点与乐曲完整性练习,练琴的效率永远比单纯堆砌时间更重要;对于快速、复杂的乐段,唯有通过极慢的练习,才能确保每个音符的清晰呈现与准备动作的准确,最终实现速度与质量的统一;此外还要频繁开展模拟演出,适应舞台压力,锻炼稳定的心理素质。
练习中,李佩雯追求技术的精准与极致;演绎时则选择忘记技术,全身心投入音乐表达。她认为,技术与艺术相辅相成,坚实的技术是承载音乐、助力其传递的前提,而艺术本身才是最终要抵达的目的地。
李佩雯希望通过参赛曲目,全面展示自己对不同音乐风格的驾驭能力。每一轮的乐曲搭配,都是一次对技术与艺术理解的挑战,而最大的收获,是自己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掌控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比如,作品《如是》篇幅较长且情感层次极为丰富,从内心的细腻倾诉到情感的爆发,对演奏者的布局能力、气息控制与情感投入都是极大考验。准备这首曲子的过程,也是李佩雯不断向内探索、理解“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过程。
在巨大的比赛压力下,李佩雯学会了更从容地走进每一首作品的精神内核,用音乐语言构建情境、表达情感,而非仅仅完成演奏。决赛中演奏最后一首曲目《山川赋》时,李佩雯感觉自己与指挥、乐队、观众的气息完全融为一体,“那一刻,所有备赛的艰辛都化为了对音乐最纯粹的热爱,内心无比感动。”
此次金钟奖参赛经历,是李佩雯音乐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我尽了最大的努力,较为完整地展现了现阶段我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当然,每一次站上舞台都是一次新的学习,我会带着这次的经验与反思,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精进。”
对于古筝演奏,李佩雯始终追求能最终达到“心手合一,音由心生”的境界——让技术完全服务于音乐,让听众忘记技巧的存在,直接感受到音乐本身的情感与意境。而金钟奖则激励着她以更坚定的步伐,在古筝艺术的道路上继续求索,为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冯奥迪:一曲筝鸣夺殊荣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古筝比赛第四名冯奥迪
中国音乐金钟奖,是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青年教师冯奥迪习筝22年来始终追求的灯塔。“它不仅是一项专业竞赛,更是对演奏者专业能力、艺术素养的全面检验,同时也是与业内前辈、同仁们深度交流的宝贵契机。”今年,冯奥迪第三次参加金钟奖,终于完成了决赛获奖的突破——荣获古筝比赛第四名。
4年前,比完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时,导师、演奏家陆晶便为她制定了本届参赛的目标和具体规划。备赛核心思路是“精准突破+全面打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陆老师全程指导,针对性地调整我演奏中的不足,并不断打磨曲目库中的作品。除了练琴、上课之外,陆老师会让我多参加演出、交流活动等进行舞台历练,保持良好的舞台演奏状态,减少内心的紧张,更从容自信。”
备赛中,冯奥迪磨炼了意志与心态,获得了更强大的韧性。她分享备赛经验:一是前期充分刻苦练习,所有备赛曲目精益求精;二是实战模拟,每周组织小型演出,邀请师生、好友观看并提出建议,提前适应灯光、收音等现场因素;三是调试好乐器,降低出现断弦、跑音的概率;四是保证充足的睡眠,锻炼体能。
此次参赛,冯奥迪与导师经过反复斟酌,选择了最适合其风格的作品,其中包括《抒情幻想曲》《秋日映蓉城》这两首极具西南地区音乐特色的筝曲。《秋日映蓉城》是冯奥迪委约作曲家文子洋专为本次比赛创作的一首古筝协奏曲,“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在成都演奏四川音乐风格的筝曲让我备感惬意与自信,和这片土地产生了更深的共鸣。”
冯奥迪是四川音乐学院培养的第一位古筝专业金钟奖得主,从初中到研究生均就读于该校,一直师从陆晶,去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赛前我的导师、家人和朋友都会不断地鼓励我,给我信心,尤其陆老师每一次都会亲临现场给我加油打气,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极强大的后盾。出成绩后,我的师姐在现场激动落泪,让我非常难忘,感慨万千。作为地方院校的选手,能获得这个奖项,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的辛苦与努力,也是一代又一代古筝人坚守和奋斗的体现。”
比赛期间,冯奥迪在与各地选手的风格碰撞和赛后交流中学习到了很多,也收获了朋友。“我们并不是对手,而是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每一轮比完后,评委老师的精准点评与知识分享都让我收获颇丰。”
看到成绩的那一刻,她并未有想象中的激动,而是满腔感恩之情,脑海中涌现出学校大力培养,老师、家人、好友全力支持的画面,“恩师陆晶教授16年来的悉心栽培和谆谆教诲,无数个陪我抠细节、打磨乐曲、精雕细琢的日夜,让这份坚持终是有了最好的回馈。”对于未来,她充满信心,“保持初心,坚守自我!”
张群卿:以技筑基艺为魂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古筝比赛第五名张群卿
“金钟奖不仅是中国音乐界的最高专业赛事,更是一座象征着艺术追求与职业理想的里程碑,它代表着业界全方位的审视与肯定。”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师张群卿,在今年金钟奖古筝比赛中获得第五名。她先后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本科,后又在该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古筝演奏家、教育家李萌。
2021年,她入围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组半决赛,那是她首次参加金钟奖。那次赛后,张群卿收到很多古筝演奏者、爱好者的私信,“他们能和我的音乐产生共鸣,欣赏我的音乐并鼓励我继续勇敢前行,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音乐可以带给这么多人能量。”张群卿带着感恩和敬畏的心决定再战金钟。
备赛是一项漫长而系统的工程。张群卿开展了大量针对性训练,不仅打磨技术细节,更致力于深化对音乐内涵的挖掘。她总结,在保持高强度练习的同时,必须学会“有效备赛”——注重劳逸结合,并定期以录音、录像的方式进行自我审视,从听众视角发现问题、调整自身的音乐表达。
四年间,张群卿从学生成长为古筝教师,日常除练琴、学习外,还需兼顾工作。“备赛的时光对我而言,是飞速、珍贵且值得珍惜的,要克服种种困难,平衡好心态与时间。”经过长时间沉淀,今年她再次登上金钟奖舞台,完整、深入地呈现了对古筝艺术的理解。
此次参赛,张群卿共准备9首乐曲,这几乎相当于两场音乐会的曲目量。她选择了兼顾技术性、音乐性与个人特色的作品,比如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时期起就陆续练习的《曲水菏香》《林泉》《柳青娘》《望秦川》等,近几年接触的新作品《弦色》,以及由她改编自弦索备考古曲的《海青》、为多声弦制筝创作的《缠》等,“我从附中时期就开始尝试创作,很荣幸能在决赛舞台上展示我的原创作品《缠》。”
比赛既是对技艺的锤炼,也是对心性的考验。在金钟奖舞台上,她尽可能让评委与听众看到一个全面而鲜活的演奏者形象。而能感受不同编制作品带来的演奏体验,对她而言更是格外宝贵。“金钟盛宴让我更深刻地思考音乐不同维度的诠释与探索,也真切体会到‘学无止境’的真谛。”参赛收获远不只奖项本身,更在于比赛期间与大家通过音乐交流获得的触动。
谈及获得金钟奖,张群卿内心满是感恩:“感恩恩师李萌教授,她对艺术的钻研、追求与胸怀,始终鼓舞我、给予我能量;感谢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支持;感谢选送单位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济宁市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与厚爱;感谢大赛评委对我音乐的认可;感恩家人无条件的付出与陪伴,他们是我最坚实的后盾;也感谢一路陪伴帮助我的老师们和朋友们。”
在张群卿的艺术追求里,古筝演奏是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的过程。“技术是基石,而艺术是灵魂,它赋予技术生命力和感染力。”她致力于在夯实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探寻、构建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与艺术风格,力图让每一次演奏都能触达人心。
回顾此次比赛,张群卿为自己能稳定甚至超常发挥感到欣慰,此前的诸多坎坷都化解在了音乐里,“这段经历对我而言,无疑是音乐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前行的方向。它将激励我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以更严格的自我要求、更饱满的热情,坚守对古筝艺术的热爱,不断攀登新的艺术高峰。”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