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新闻综合|发布时间:2025-11-13 15:42

無二筝乐团 | 当人工智能邂逅传统艺术 跨学科视域下的创新路径探析


2025年11月11日下午,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领导的支持下,伍洋教授携研究生余芊诺和两位本科生陈柔羽、王晨曦前往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与交大计算机学院高晓沨教授及其团队,共同主持了一场围绕“人工智能与传统艺术”交叉融合的学术研讨会。本次跨学科对话聚焦于戏曲音乐传承与教育,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与传统艺术形态的融合机制与创新可能。


01  人工智能如何  为传统艺术赋能


高晓沨教授展示了其团队在科艺融合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江南园林美学为研究对象,团队通过数学建模实现了对“天人合一、移步异景”等传统美学概念的量化解析,并设计提出最佳游览路径的规划算法。该研究将主观艺术感知转化为可计算模型,为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支持。


伍洋教授则从艺术教育视角提出思考。面对当前艺术考试评分中评价标准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她提出可否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评分系统,建立更为客观、稳定的艺术评价体系。通过构建人机协同的评价机制,在保留专家评审核心地位的同时,引入更加标准化的评估维度,从而帮助提升艺术评价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02  技术赋能视角下的艺术传承与教育新模式



在跨学科交流中,上海戏剧学院戏曲音乐古筝专业的三位学生从艺术实践出发,提出了若干AI赋能艺术的技术疑问:


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探讨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曲谱修复路径。通过构建曲谱数据库,运用数据工程与机器学习方法,推动传统曲目的数字化修复与创造性重构,为艺术形式的保存与活化提供技术支持。


在艺术教育创新领域,提出构建智能教学系统的基本框架。该系统拟建立专业演奏数据库,开发具备音准识别、节奏分析与演奏评估等功能的智能陪练平台,以实现传统艺术教学的个性化指导与精准化评估。


与会专家就上述设想的可行性、技术难点及实施方案展开深入讨论。高晓沨教授团队从技术角度进行了专业分析,指出了系统实现的关键节点与潜在挑战,并提出了具体推进建议。


03  跨学科融合的未来图景



本次学术交流展现了人工智能与传统艺术深度融合的广阔前景。从艺术本体的数据化解析到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传承,跨学科合作正逐步构建传统文化传承的新范式。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演进与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或许能建成覆盖更广艺术门类的中华传统艺术数据库。在科技与艺术工作者的协同努力下,期待传统艺术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崭新光彩。


编辑/整理:余芊诺

评论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