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发布时间:2019-03-15 14:36

谈筝论道第19期原文

谈筝论道第19期

传承古韵乐与人和—祖父何育斋与客家筝派

作者:何松

       

        我的祖父何育斋,原名载生,生于1886年1月23日卒于1943年11月10日。我的故乡是广东省大埔县营村。在大埔县,“和弦索”的音乐活动,遍及城镇和乡村。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最早的县志称:‘’埔之在潮弦诵媲邹鲁”,以后各时期县志亦同样载述埔之风俗:“家诵户弦”。可见,我的故乡,“和弦索”的音乐活动盛行。在“和弦索”中所使用的乐器:筝,为大众所喜爱。因此,在“和弦索”中,有以筝为主,椰胡、洞箫、琵琶小合奏,或者筝独奏。如此历代相传。我的祖父何育斋在故乡“家诵户弦”的风俗中,从少年起,习椰胡、三弦,青年以后,专攻筝。


       由于民间所传调谱,在客家先民南迁途中大都散失,历代民间音乐工作者,日传心授,记谱加工,但缺乏系统整理。我的祖父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事民间音乐调谱的搜集整理,并取得成果。1957年,广东省大埔县文化馆和民间音乐研究会出版的《大埔民间音乐》一书中说:“大埔音乐的传统,是与客家祖先南迁历史分割不开的。我们的老家,远在黄河、长江流域,随宋帝流离转徙而来。所以,音乐特点,标志出中州、汉水的太古元音,经过几百年自流自放,一方面从交流观摩得到进展和充实,一方面因流传久远,遂至牌同调异,板眼参差,形成地方性的区别,因而停滞不前。自何育斋出,感到客家音乐到处支离杆格,才毅然从事十搜罗考订,博采众芳,汇通集成,作有系统的整理,允称音乐功臣,是可肯定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何育斋编《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六十首,成为大埔民间音乐的经典曲目,实为近代客家筝曲的本源。


       何育斋编《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六十首,所用的是南北通行的工尺谱。但是,大埔民间音乐的特点,标志出中州、汉水的太古元音,因此,为了传承中原古韵,改造了记谱法,使之由一般的工尺谱变成为“声字并用工尺谐声字谱。”这些变音读法,都是以中原古韵为根据,从而比较确切而真实地把古代民间音韵传承和保留了下来,体现客家筝曲的演奏风格。


       为了体现客家筝曲的演奏风格,除了改造记谱法,还创编《弹筝八法》。我的祖父何育斋早年习筝,据说在家乡师承前辈古筝家罗展才先生,但是,罗展才先生又师从何人?他的经历和弹筝指法原貌如何?已不得而知。总之,我的家乡弹筝指法,经过历代筝家口传心授,融会贯通,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何育斋先生对弹筝指法系统总结,形成规范。何育斋先生从事编筝谱,改造记谱法,规范弹筝法,据此教其乡人子弟,多为学有所成。从此,客家筝独树一帜,古朴典雅兼文静含蓄。形成客家筝派,列为近代全国古筝突出的五大流派之一。


       近代形成的客家筝派,我的祖父何育斋倾注了心血,使他成为客家筝派的代表,誉为“乐圣”。但是,他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客家筝派所有古曲来自民间,不知作者姓名,历代传承下来。所以,先要保护古曲,不致湮没,然后进步加以传承和发展。我的祖父何育斋作为客家筝派的代表,决心以毕生精力,从事客家筝派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他要做到的是:传承古韵,乐与人和,对于乐与人和的观念,在中国自古有之。《尚书》说:“八音克谐,人神以和。”《文献通考》认为:“乐在人和不在音也。”这就是说,音乐之和谐,本源在于人之和。如果没有人和,多么优美动听的音乐,全无价值。


       在故乡,我的祖父何育斋在那里“和弦索”,门口总有许多人在聚精会神地听,直到深夜不散。我家常宾客盈门,有的是来求教的,有的是来听“和弦索”的。我们无不热情接待。一位客人来访我家之后,写了一篇《营村行》。文中云:“曹村何君育斋,为余道义忘年交。戊辰二月,偕罗君楚秋造访焉。见其室庐清静,花木盈阶,琴书图画,布置井然。君好读书,别有心得,精音律,尤善琴筝。常以雅乐教其乡人子弟。里人景从,弦歌不辍。故莒村一水有武城之遗韵焉。”从故乡“和弦索”的音乐活动中,由我的祖父何育斋编《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六十首作为筝谱,致力于传授推广,并涌现了一批名手。这时,作为客家筝派应当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展了。


      1930年春,我的祖父来到广州,创办“潮梅音乐社”。从山乡到省城、从”弦索馆”到“音乐社”,这是客家筝派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潮梅音乐社”多次举行音乐会,获得成功。“潮梅音乐社”在广州逐渐产生了影响,客家筝派也更多为人们所了解和认识。我国戏剧家欧阳予倩,当年在广州主办戏剧研究所。他多次听过“潮梅音乐社”的演奏,并和我的祖父有了交往。后来,他建议《中州古调》里面的乐曲,有一首《大八板》命名为《熏风曲》,另一首《寒鸦戏水》改名为《水上鸥盟》。这样,乐曲有了深刻内涵,为我的祖父所赞赏和接受。欧阳予倩很有文学修养,致力于戏剧改革,他和我的祖父相与为友,莫逆于心。


       随着客家筝派的传承和发展,使用的乐器也有所改革,经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提高,将“弦索馆”用的小筝改为“音乐社”用的大筝,音质和音量也就有所增强和扩大。这架经过改革,在广州制造的筝,为曾蹇所赠。曾蹇,号晚归,广东省梅县人,自称梅山道人,甚好书画,颇识音律。出自客家同乡情谊,对“潮梅音乐社”时相过从,多所支持。这架筝底部,刻有他的手书:“余友何君育斋,习筝有年,妙擅掐弹。抑扬铿锵,颇合古人节族。庚午春,因讨究声乐,神理一心裁,命匠别制一具。试其声,在琴琶之间。凄怆中度,哀而不伤。即以为赠,并为名之日幽湍云。”


       当客家筝派在广州“潮梅音乐社”日益扩大影响的时候,对于我的祖父何育斋的学识和才干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因此,有人荐举他当一名县长,他不就。他说:要以毕生精力,从事客家筝派的传承和发展,就要淡泊名利,即使毕生受穷,也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还说,县长比猫毛还多,传承和发展客家筝派,能有几人?


      1932年春,我的祖父何育斋带着有曲目重新命名为《熏风曲》、《水上鸥盟》的筝谱,和经过改革并名之日“‘幽湍”的筝,离开广州,前往上海创办“逸响社”。这又是客家筝派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上海是我国的大都会,文人荟萃之区。在这里设立音乐社,可以将客家筝派进一步影响到大江南北,并可以与南北不同音乐社团进行交流。在上海期间,我的祖父与各音乐社团多有联系,其中“逸响社”与“霄雿乐团”之间联系较为密切。彼此演奏交流经验,调谱传抄学习。1934年中秋之夜,上海从事民族音乐的十余个社团二百余人,在黄浦江乘坐轮船,挂起各社团的牌子,演奏乐曲,观赏明月。“逸响社”和“霄雿乐团”也都参加了。“逸响社”参加这次盛会的是:何育斋、罗牧、钟斐士、钟赏初四人。演奏的曲目有:《薰风曲》、《水上鸥盟》。“霄雿乐团”李廷松、孙裕德等人演奏古曲《浔阳夜月》。我的祖父极为赞赏。后来他亲笔录下这首古曲,收人他所编《词曲拾遗》,注明申江“霄雿乐团谱”。


       在这期间,我的祖父编辑了《词曲拾遗》、《小曲汇存》,这是搜集各地著名的古曲编成的,大都注明了古曲流传的地区和传谱人的姓名,还注明:“壬申春编自申江仁寿里寓庐。”


       在这期间,我的祖父重新编筝谱《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六十首,有新命名曲目,记谱法均为南北通用工尺谱,便于交流和传抄。所有抄本,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均有收藏。其中有封面签题《大埔何育斋先生筝谱》,未署“根据孙裕德抄本重录”。孙裕德先生除传抄《何育斋先生筝谱》外,还珍藏一张何育斋先生的照片:这是1934年中秋之夜,在上海“逸响社”和各个音乐社团一起乘坐轮船游黄浦江时所照。后来孙裕德先生传给他的女儿孙文妍、女婿何宝泉保存下来。2006年10月纪念何育斋先生诞辰12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他们将这张照片从上海寄来,作为献礼。这张照片保存至今达七十二年之久,依然清晰,十分难得,已在纪念活动期间展出。


       在上海,作为客家筝派代表何育斋先生创办的“逸响社”名声日增。有几个外国商人,先后前来参观摆放的乐器,并请我的祖父演奏,其中一个外国商人出价一千块银元,要灌注留声机唱片,我的祖父都谢绝了。他说:“唱片一经制成,难免流入妓院娼馆,我不是成为卖艺人?玷污音乐的圣洁,也侮辱我的人格,毁掉我毕生为传承和发展客家筝派的心愿?”


      1935年秋,我的祖父离开上海,回到自己的故乡莒村。我的祖父在故乡度过白己的晚年。他北去南来,一方面通过交流,筝谱得到充实,乐器进行改革,并搜集各地流传古曲,取得丰硕成果。一方面。为了毕生传承发展客家筝派,有官不做。淡泊名利;有钱不赚,注重人格;这就是说,要真正做到乐与人和,首先在德,然后是艺。


       我的祖父晚年在故乡,不仅疾病缠身,而且生活还是那样困顿。有人说他,已是贫穷多病,还能琴箫鼓乐,也真想得开。说实在的,我看他从事客家音乐事业,毕生受穷,并不后悔,他依然作为一个民间音乐工作者,一边养病,一边“和弦索”,教乡人子弟学音乐。我的祖父晚年还看到“莒村一水,弦歌不辍”,客家筝派后继有人,得以传承和发展,内心不胜喜悦。他所付出的毕生精力,可以说没有遗憾。他临终前几天还“和弦索”,他说:不“和弦索”,度日如年好难过。古筝一摆心肝宝,一弹古筝心情好。


       在故乡,村民对我的祖父都这样评说:育斋先生高雅淡泊,生性善良,饱读诗书,知识广博,心胸豁达,贫病交加还琴箫鼓乐,教后生学音乐,孜孜不倦,热爱音乐,不改心志,难得!难得!难得!在故乡,对我的祖父何育斋高尚的人格和传承古韵,乐与人和的生平业绩,永远敬仰和怀念!

 

        相关曲目欣赏:谈筝论道第19期曲目


        点击查看谈筝论道第19期导读




评论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