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网
菜单
古筝唱片
level
好听的专辑推荐
2022抖音热门流行古筝曲

2022抖音热门流行古筝曲,持续更新哟~

展开
谈筝论道第65期原文

鲁筝老八板 传统流派乐曲研究——第一大套曲概说作者:赵玉斋【编者按】:古曲套曲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藏中的珍品。据介绍,在山东西部地方最早流行的套曲有“名曲十大套”。一九八零年六月,沈阳音乐学院举办一次古筝、擂琴独奏音乐会,著名古筝演奏家赵玉斋副教授领奏演出了 "十大套”名曲中的第一大套曲(合奏),获得成功。最近他在写作学术研究文章《论筝的流派艺术》中着重介绍了这部套曲作品;这里发表其中的一部分。鲁筝艺术老八板曲调源远流长。比较悠久的《弦索十三套》中部分乐曲、江南丝竹、潮州套曲弦诗. 云南套曲八音、河南板头曲以及山东、河南、潮州等地民间用筝、箫、琵琶、三弦和其他多种乐器配套成龙的大联奏等,皆有传统老八板体系佳品;无论从合奏、、联奏、重奏、齐奏、独奏,以及后来发展的弹唱、伴唱等演出形式方面来考察,无一不是突出筝的演奏效果。山东古曲套曲中的第一大套曲亦属此类。在那里,民间最早流传有“名曲十大套,小曲二百首,书山戏海地,七十二哼哼”之说,第一大套曲即是其中的一部。这种套曲演出盛行于鲁西地区,尤其是郓城、鄄城两县,为山东琴书玩友班的圣地,因此号称“郓鄄 筝琴之乡”。昔日大诗人曹植(鄄城王)的颂筝诗章中有“弹筝奋勉响,新曲妙如神”之句。四十五年前,在山东西部地方能够完整成套演奏下来的只有这一部大套曲。“文革”前笔者存有唯一的全部乐曲总谱(工尺谱)珍贵资料,后来遭劫遗失。粉碎“四人帮”后有幸于废纸堆中发现收回局部,才得以堆续整理研究机会。仅将初步成果草拟如次。第一大套曲的曲体结构山东古曲套曲又名称之“雅乐”,可见是由宫廷仕家转入民间并得以广泛流传的。第一大套曲简称“四大板”,反映出这部乐曲的主要结构特点,合奏时主要乐器有筝、琵琶、扬琴和奚琴(形似二胡),称为“四大件”。所谓大套曲,就整体说来是不少于四首至八首乐曲组成的。第一大套曲中的“四大板”有头板(大板)、二板、三板、四板之分。一般乐器演奏时,每板中仅包括一首乐曲,成套合为四首叫做“四合四”,而唯独筝曲在三板中包括两曲,四板是题为《高山流水》的小套曲,由四首乐曲组成,大套合为八首。由此看来,第一大套曲实为大套夹小套,曲曲相联。所有这许多首乐曲各有名目,列表说明如下。 这其中的所有头板目同在节拍上为一板三眼形式的大慢板,简称“三点一”,二板又称“次板”,速度稍许快一些,三板又称“正板”,一板一眼;四板又名“流水板”,是快行板节奏进行,直至全曲结束。 四项板类中的每一首乐曲都各自包括八个细小段落,称做八大板,有一至八大板之分,传说中所谓传统套曲中的“老八板”名称,即是由这种八大板形式以及每个大板段落中的更细小乐句节拍数量相应而得,但不同地区处理,有细小之差。这部大套曲在演奏时比较灵活,既可按整个曲体结构全部一气呵成,也可根据需要分章分段单独釆纳其中某一首或几首另外安排不同长短结构。至于在民间演奏中,临时对某一段或几段予以反复,更是常有的事情。正是这种灵活取舍的结果,造成曲体结构变化的丰富多彩。第一大套曲的演奏形式根据递减乐器特点,第一大套曲的演奏形式分为四种。1. 合奏。除用筝、扬琴、琵琶、奚琴“四大件”外,加以铃、板、碟三种器具掌握节奏,形似指挥。演奏过程中,以筝为“主”奏,以扬琴为“领”奏,以琵琶为“配”奏,奚琴则侧重于“合”字。打板敲碟很为重要,如同戏曲乐队的“鼓佬”,对整个乐曲的快慢强弱和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起决定性作用。2. 三重奏。有筝、扬琴和琵琶三种乐器演奏形式,又名“三联奏”,当地称作“一锅清”(这是那里一位授业很深、专门表演套曲合奏的琵琶演奏家石登岩老先生所传教的一句话,所谓“一锅清”即是要求 具有同样拨弹特点的乐器,一律相互灵活配合演奏)。3. 二重奏。有筝与扬琴或筝与琵琶等多种形式。扬琴演奏者在前述两种演赛场合中,必须是熟通多种路子的老手才行,乐曲的临时变换板头或者突然刀截一声终,全凭他“领”到那里,大家就跟到那里。但在此神二重奏中,只须和筝密切配合便可以了。筝、扬琴、琵琶、二胡(代奚琴)第一大套曲合奏4. 独奏。上述合奏形式中的“四大件”乐器皆可独奏,各自常用乐曲旋律也可任意选择,但比较特别突出的则是筝的独奏曲目。这四种演奏形式中除独奏外,由于四种乐器在相互配合演奏时,“以筝为首,各守其律”,结果自然形成不同程度的和声效果。比较最为复杂的,当然是乐器最多的合奏形式了。例如这部第一大套曲第四板中的一个片段:这其中筝部曲目名称是《风摆翠竹》,扬琴为《流水》,琵琶为《双凤齐鸣〉,奚琴为《追舟》。前方四小节是第一大板,后四小节是第二大板。它们在同时结合演奏中,有以下几个特点:1.筝曲开板第一小节釆用“花奏”(即花音奏法),以拇指连托突出这种乐器五声音阶空弦的风格特性,效果清脆灵俐。鲁筝的此种奏法较全国其他地区不同流派适用最多,本地区把它叫做“一招鮮”。 另外,在第五小节中也是以拇指做由下而上的“反花音”处理,比之开板焕然一新,同属花奏之类。2.扬琴开板时用“ mi”音,同筝的“sol”音形成小三度。尤其是同筝的较弱部位多次出现的“si”音相结合时,扬琴不时用“re”音和“sol”音,颇有丰富的分解和弦意味。另外,扬琴每拍中都有持续的“sol” 音出现,充分发挥了性能特点。3.琵琶一方面于第六、七小节在节奏上同等紧密配合,而在第四和第八小节的强拍上则更富有个性。在第三和第七小节强拍的后半拍上,由于采用短促的 “re”音,使整个织体部位构成完整的属功能,效果很丰满。它在两处“mi”音上做轮指拱托,更是发挥了乐器本身特点。4.奚琴做为拉弦乐器,其旋律和琵琶大致相同,但也有不少显著差异地方,如第五小节弱拍,琵琶为“re-sol ”而奚琴“反其道而行之”,结果临时帮助构成完整的属和弦,造成丰满和声效果。这种乐器用当地话说是“以韵代色,混合找平”,确实从中起到了 ”红娘拉线,成人之美”的作用。三重奏的例子,如第四板中的另一种第一、二大板组合:这其中筝部旋律有很大变化,曲目是《夜静銮铃》, 做到“以筝为首”,扬琴和琵琶曲目名称则同前例, 旋律也基本上是“各守其律”。比较复杂的是琵琶在第五至第七小节所造成的通盘变化和对比。二重奏的例子,如第三板中的开头第一、二大板:这其中筝部曲目是《莺啭黄鹂》,扬琴是《天下同》。两者比较突出的对比变化是在第六、七小节上。第一大套曲的乐曲内容汉宫秋月相传系根据东汉文人班彪之女、班固之妹班昭(约49——约120)的一篇歌赋而作。他们三人受命于朝廷,先后撰写过历史名著。班彪初稿《史记后传》,班固继而修成《汉书》,最后班昭续做补充。由于班昭经常出入宫廷,持奉皇后妃嫔,对帝王生活比较了解,曾作《团扇赋》,抒发宫女们的哀怨。后来在此基础上改题为《汉宫秋》,并把为它所作乐曲命名为《汉宫秋月》。这首乐曲位居山东传统筝曲之首,可谓曲中之王, 为本地筝曲学者必修曲目,属于第一大慢板板头范围之内的乐曲之一。几十年来,全国各大小流派所演奏的及工尺谱资料现存的约一千二百余首筝曲中,还没有发现与它在标题、音调、手法、速度等方面相似的作品,所以实在是曲意深远,技法高强的佳作。乐曲开头用“花奏”手法描绘宫女们的凄惨寂寞处境,以每分钟六十余拍速度的徐徐慢板,奏出低沉忧思的音调旋律,随后进入第二大板。在这里,她们望月思乡的内在感情是用上下八度双音正反扣弦和左手按滑轻揉配合等技法来表现的。直到进入三、四大板,旋律由低沉向高潮进展,使用了花指、按托、揉滑等独特技法,表现反抗精神。五、六、七大板都属于曲情高潮阶段,特别是第七大板,速度突快,情绪激昂,是对封建王朝的强烈控诉和斗争。曲终的第八大板由先前的起承到结尾的转合,又归于凄凄切切的断肠声,指滑音揉万种情的伤感。夜景引人深思。全曲在表现如泣如诉的同时,要求以韵带声,声情并茂。美女思乡又名《思乡》、《昭君怨》。乐曲描写汉元帝时,王昭君为汉匈和好远嫁匈奴后,于异邦怀念祖国,思恋家乡的情致。演奏速度每分钟约七十拍到八十拍左右。乐曲开始头板用前滑音,压揉点扣等手法的配合,表现怀国思乡的感情。曲中有不少地方以重按压弦升高小三度(如第三大板中有两处由“mi"音压升为 “sol”音〉和大二度(如第四和第五大板中各有两处由“do”音压升为“ re“音)的音程变化手法,突出 了鲁筝流派风格特点。另外某些地方的揉滑连续及抹托五度和音的传统手法,也是其他流派筝曲中少见的。尤其是激情高吭的压升手法,用以右手食指指尖强力抹弦,拇指由主转副,配合食指,取之音乐焦燥骚思忐忑的情促声,声韵并举的惊人效果,深刻表现了王昭君的高大气节。鸿雁捎书此曲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汉元帝时,王嫱(即王昭君)于定配匈奴和亲途中迂到鸿雁,乃托鸿雁捎书汉朝的故事,刻划她的高节忠贞形象。其中运用了“邻弦同音”,抹弦花奏与托弦花奏的特殊技巧,以及上下 滑音模拟雁叫声,来表达音乐思想感情。乐曲釆用一板一眼节拍形式。开始时用邻弦同音的压颤劈指手法,这在筝上很有特色。尤其第二小节双附点节奏音型(参看例3第二小节),为其他流派筝曲所罕见。在第三大板后两小节中有一处于弱拍的“re” 音上做节奏揉颤,此拍音型只用一根弦拇指托劈新取的特殊效果,单指奏一弦,叫做“双弹”指法,手势强调左手压、揉、滑、点技巧,有效的配合拇指托劈摇刮技巧,取之音乐情趣别致,独创一格。当年鲁筝老前辈、先师黎连俊先生常说:“《鸿雁捎书》的演奏是最能考验一个人的。”这说明此曲的表现难度很大。莺啭黄鹂此曲旋律连贯紧凑,活泼跳跃,刻划了黄鹂歌唱,表现它安适自在的美好生活。和前述《鸿雁捎书》在结构上同是三十四小节,六十八板。乐曲开板用拇指肢关节,托劈密摇,这种鲁筝的独特手法奏岀的音乐效果清脆嘹亮,意境深刻。有时三小节一气呵成(参见前述例3笫六,七小节),在技巧上要求干净利落,稳重求实。紧接着从低音“sol”到高音“sol”的两个八度的跨弦跳度演奏出“激弦无懦响,高节未难音”的急奏昂扬,表现黄鹂展翅飞翔,高歌欢唱的自由生活。本曲在节奏规范(六十八板)之内,按照音阶格调可以变奏,如用变奏加花,疏密音符,用以勾托指法,左手打弦点指等手法,巧妙明朗的声调发挥了筝的效果,形拟黄鹏鸣叫的自由自在。本曲中也有几处双附点 音型(参看例3 >,但和《鸿雁捎书》所用部位不同。高山流水为山东流派著名古筝小套曲,全曲由《琴韵》、 《风摆翠竹》、《夜静銮铃》和《书韵》四首乐曲组成,每首乐曲均为六十八板(三十四小节)。这些乐曲既可独奏又可四曲联奏。此曲相传是描写春秋时期的琴家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声借高山流水抒情咏志结为知音的故事。乐曲恬静淡雅,风格浓郁,音调柔美,含蓄活泼,谐合流畅;于山东郓鄄筝琴之乡有“筝琴之母”称号,为深造革 艺者必修之曲。琴韵此中“琴”字可能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泛指中华民族所有乐器综合之称,另一种是专指筝的音调而言,要求奏之雅致优美,声色园韵,给人-种清新愉快之感。乐曲表现效果恬静淡雅,富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四十年前演奏其头板四小节时全用右手拇指与食指一“勾”一 “搭”处理,又名“小勾搭”;后来演化为以中指代替食指,增加了由“re”音压升为“mi”的大二度特点奏法。由于在此压升之前乐句要求从弱 到强再转弱,所以很讲究软、硬、柔、滑。若想演奏恰到好处,全凭筝手的艺术修养程度了。第三板中有在“mi”音上按出“fa”音,继而再升到“sol”的由上滑转为下滑颤音配合,最后还原为“mi”音;同时乂有拇指和食指托抹的五度挟弹奏法等。所有这些,造 成效果浑厚雅致,韵味自如。本曲中又有由于变节奏处理出现的前弱后强,地方称之为“粗如牛角.细如牛毛”,以及“仙翁式”八度和音技法等,也都是鲁筝特有的。此曲是典型的以韵代声,声情并茂的佳曲, 一般演奏于中音区,但熟能生巧,也可灵活的在低、中、高音区交替变换演奏。风摆翠竹此曲以右手大、中、食指交替挥发的手法,很有地方特色,强调左手揉颤相助,右手花抹撮轮等技法, 生动地描绘表现出清风徐来,翠竹摇甩,风戏竹动的喜悦景象,特别逼真。乐曲“花奏开始‘一招鲜’,按揉吟滑赛珠联”, 着重在演奏“Si”音上的多变(参见前述例1第一、 二、三和第五、六、七小节)。曲中有以十六分音符配之勾托压揉的八分音符,称之为颗粒式音型,演奏时要求力度平衡,各个音型清晰透明。结尾有食指连抹和压升三度、“临弦同音”等技法,表现“流水击石,叮咚作响,风摆翠竹,起伏绿浪”的优美景象。夜静銮铃此曲是鲁筝快速乐曲的佳作,旋律优美柔和轻巧,别具一格的发挥了鲁筝特性,为整个套曲中难度最大的一首乐曲,有以下几个特点:1.所用花指奏法是任何乐器无法比拟的,其中有强、弱、激、缓、大、小、长、短、轻、重、远、 近等十二种之多的花奏要求〈参见前述例2.在许多拍节的后半拍上都有花奏);2.切分音出现较多,花音加切分,表现山涧小溪清澈流水,其声音如同銮铃,使人感到美好的大自然如此多娇;3.用轻指花奏时,传统奏法中一向是左手伴同右手大指托弦,但在此曲中却是配合中指,这在其他流派筝技中,又是一大突出:4.用强弱对比的花奏手法,演奏岀的效果实在是紧凑连贯,浑厚新颖,显示了花指揉弦,是鲁筝的独到之处。书韵根据山东地方语言发音特点,运用大指托,食指抹为主的演奏手法(小勾搭)构成全曲。乐曲始初用食指开音,由下而上抹奏,老前辈称这种手法为“海底捞月”。乐曲主要效果是描绘古色古香的读书声韵,具有浓郁的地方语言特点。值得注目的主要是它的音调特征,醇厚激昂,唯妙唯肖,显著地区别于其他流派风格。此文于整理过程中,承蒙本院张富岩同志给以协助,谨表谢忱。点击收听相关筝曲:谈筝论道第65期曲单点击阅读谈筝论道第65期导读

展开
×

评论

要删除这条动态吗?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