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界青年论坛”栏目自开设以来,相继在“中国古筝网”撰写发表了十六期相关文章。本期将对前十六期栏目进行整体性回顾,并在此与各位读者做一次阶段性告别,感谢大家对本栏目成长给予的耐心与关爱。
回顾栏目的写作初衷,是想试图在20世纪中国筝乐艺术发展的整体格局中,以经典名家名曲为线索,探寻传统筝乐与现代筝曲的专业化转型历程中的关键截点,同时基于演奏实践体认,从中提炼筝乐表演艺术的理论化阐释空间。
事实上,以经典名家名作为线索的短篇连载,若作为专业理论研究而言,实为挂一漏万之法。但若能以简练通俗的文字,在学院与大众之间搭建交流与对话的桥梁,同时本着学习、尝试和积累的态度,在摸索中突破以往概述性描述或单项研究的模式,对20世纪中国筝乐艺术格局的生成、发展与转型投以整体理论观照的构想,成为了笔者写作过程中的重要动力。
当然,若想顾全大局,难免有所遗漏、疏忽。所幸的是,自开栏之初,即收到了来自筝界前辈与读者们的不同声音与反馈,促使笔者能在及时调整中兼顾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理论阐释的视野深入专栏写作,在此感谢前辈专家与读者们给予本栏目的支持、包容与厚爱。
十六期栏目分别从传统筝曲与创作筝曲两个板块着手,首先就传统南、北筝乐所依附的民间原生母体及筝乐流派形成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其中涉及民间艺人的身份转型、谱式的流变与筝曲的订谱、不同流派的风格特征等等,并就中国筝乐专业教学奠基人曹正先生及河南筝派特色器乐化语汇展开了专题论述;其次,将目光延伸至1955-1975年间现代筝曲的移植、改编及创作情况,综合考虑到创作时间、体裁形式、音乐风格与技法创新等不同方面,从中择取具有时代气息和经典意味的筝曲,从音色音响层面来观察左右手取音润饰在演绎中的消长以及听觉审美方式的变化。
栏目是以图、文、音响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但其间文字中所包含的学术思考,七十余张图片与珍贵历史资料的沉淀以及十六首筝曲演绎版本的择取,都区别于当下各媒体平台上推送的以通俗文化、流行文化、大师班、技巧速成等为主的大众性筝乐栏目。截至目前,本栏目内容通过微信推送获得了总计六万余次的阅读量,其中单次平均2000-3000余次,最大单次阅读量近六千次,同时还收获了数百计的点赞与留言。
栏目自2018年8月开设以来,收到了许多真情与宝贵的留言。有读者在演奏与聆听后留言到“又练到手指起泡”、“古筝的按弦韵律不是能用符号完全表达的”、“需要老师直接手把手教”等,这些都是在实际学筝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与心声;也有人在文章后留言,对不同流派奠基人以及筝家的演绎表示敬意与欣赏之情,从中可以看到代代相传的筝乐情怀;古筝演奏家许菱子老师更可贵地在留言中提及了《清江放排》等乐曲的学习经历,并指出乐曲指法安排和身体力道贯通的方法对音响中的弹性和整体表达之间的关联等等,这些都是在写作过程中所没有预料到的收获。
事实上,筝乐研究至今仍沿着曹正先生的研究路径,从历史渊源、风格流派、演奏技法等方向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或比较研究,就目前而言,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筝乐艺术整体格局及通识(经典)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不仅筝乐研究如此,就中国民族器乐的整体格局而言,也存在同样的困境。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不断地再学习、再研究,温故而知新,从中寻找一些值得继续思考和新的理论增长点,也是栏目写作中思考的核心问题。
最后,是笔者内心的感谢之语。首先,感谢我的导师郭树荟教授给予本栏目写作构架、思路的悉心指导和意见,没有郭老师的鼓励,也许就不会有这个栏目的出现;其次,感谢“中国古筝网”平台胡梅老师的大力支持,感谢子芮师妹的推荐以及一直为“筝界青年论坛”栏目辛苦付出的大维、露露、宰宰、雯雯、建平,还有中国古筝网所有可爱的小伙伴们。感谢平台提供了专栏写作的机会,感谢你们反复耐心的校对、审稿和等待,使得学术研究在大众视野中展示并生长出新的活力。
尽管本期栏目将会作长时间的暂时告别,但笔者有关筝乐研究的思考、学习会一直持续,理想已在春的季节敷上了土壤,期待来年花开再会!
相关阅读:
『 筝界青年论坛 』第八期:曹东扶与河南筝派特色器乐化语汇形成的浅析(下篇)
『 筝界青年论坛 』第七期:曹东扶与河南筝派特色器乐化语汇的形成的浅析(上篇)
『 筝界青年论坛 』第六期:中国古筝学院专业化教学奠基人——曹正
『 筝界青年论坛 』第五期:有关中国传统筝曲整理与订谱问题的思考
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经典名家名曲导赏 第二期-潮州筝:郭鹰与《寒鸦戏水》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