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先民的筝音
——王小平《古筝命名理据与发源》述评
《古筝命名理据与发源》作者为王小平,发表于《艺术百家》2017年第三期。此文运用古音韵学方法, 依据古文献材料, 认为筝的命名缘起语音造词, 即拟筝音而成, 音韵学上“筝”在上古属庄纽耕韵, 发音与“噔”近, 如筝发声。此一说不同与传统的筝的诸多起源之说,是从语音造词上来考察筝的起源问题。且作者在论述时说明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筝, 施弦高, 筝筝然。”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 清代王先谦疏证说“筝筝然犹铮铮然”。而后又通过多部古文献论证其发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我们以后研究筝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筝起源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学术界对于古筝起源问题归纳总结出以下几个观点:一是“蒙恬造筝”说,二是“争瑟为筝”说、三是“起源于战国末期秦地民间”说、四是“京房造筝”说、五是“后夔创制, 子野考成”说、六是“起源于古越”说。上面种种说法, 分别看, 都不是筝的起源的确切说法。但是它们代表了数千年来人们对筝的起源的关注和研究过程。这些说法有一定的背景和因由, 对我们认识筝的起源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王小平,主古筝命名理据因发音“铮铮然”而得名说。即根据乐器的发音特点来命名。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筝, 施弦高, 筝筝然。”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 清代王先谦疏证说“筝筝然犹铮铮然”。王注是指古筝拨弦时慷慨激昂的音响效果。汉语古音韵学告诉我们, 汉字的读音随着时代的推移, 读音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汉字的读音多与古筝发源的上古时代不同, “筝”字亦不例外。“筝”在上古属庄纽耕韵, 发音如“噔”声, 极似筝发出的声音, 又筝、铮古音同而通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竹部》:“筝, 鼓弦竹身乐也, 从竹, 争声。”古筝的“筝”字, 文字学上亦是一个形声字, 竹字头是义符, 指示这个字的意义所属范围, 表明跟竹子有关;“争”是声符, 是表示这个字读音的。
作者通过多部古文献,追根溯源,力求古筝发源的真实性。增加了我们对于普遍已知晓的筝历史的知识,对于古筝历史的理论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萧山
原文链接:古筝命名理据与发源(作者:王小平)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