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艺术起源研究的重要发现
——评王小平古筝研究最新成果《古筝命名理据与发源》
《古筝命名理据与发源》此篇文章于2017年登刊在《艺术百家》第三期。
此为一篇介绍古筝命名由来的文章。作者王小平,运用古音韵学方法,依据古文献材料,主张古筝命名理据因发音“铮铮然”而得名说,即古筝的命名是根据乐器的发音特点来命名,介绍了古筝得名由来的几种说法,使读者对古筝的发源有了大致方向,为古筝艺术史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及借鉴意义。
作者从传世周秦汉文籍记述的两处,分别讲述了古筝的发源。一处是李斯的《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从李斯所言,我们可明确地了解到,公元前 237 年以前,秦国就有古筝的存在,并且是秦国很流行的乐器。但李斯之言并不能确定古筝发源于秦地。
另一处是《楚辞》,《九叹·愍命》云: “破伯牙之号钟兮,挟人筝而弹纬。”宋代洪兴祖补注云: “《文选》注引‘挟秦筝而弹徽’。‘人筝’,一作介筝。”“介筝”,即小筝。挟者,持也。纬,柱上张弦。徽则指筝身之饰品。徵,五声之一。《楚辞》中有古筝记载确是事实。至于《楚辞》原文是不是“秦筝”,尚需进一步考证。
然而秦筝说是筝乐艺术的流布没有问题,说是源头问题就变复杂,前述传世古典文献所记,无法确定中国古筝艺术发源于秦地。历史上属于秦地的今陕西一带迄今为止从没有发现过古筝的出土文物。相反,在我国南方地区,当代不断有古筝出土文物发现,时间又远早于李斯写《谏逐客书》时,为我们进行筝史探源提供了发人深省的证据。
从广西贵县罗泊湾大坡岭一号墓出土十二弦筝类乐器一件,及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在贵溪县仙水崖崖墓群中发现的两件古筝,经多次14 C 测定年代结果。这两件筝的形制、弦数和系弦法与后世古筝已十分相似。在贵溪县仙水崖崖墓群中发现的这两件古筝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的古筝实物。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竹部》“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最早的筝应是竹子制作而成的,只是目前考古界还没有发现早期竹制的古筝。但古筝的发源地应是适合竹子生长、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区,其他气候区域可以排除在外。
作品的突出特点在于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梳理,使我们对古筝的发源有了大致方向,但学术必须严谨,具体还暂时不能下已定论,因此我们还要结合根据考古发现,不断完善信息,大胆推测,小心求证。
作者:云水岸风
原文链接:古筝命名理据与发源(作者:王小平)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