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文章|发布时间:2020-12-04 10:24

谈筝论道第59期原文

任清芝古筝艺术研究~~

刘燕


摘要:任清芝是河南古筝艺术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富有浓烈河南乡土气息的古筝艺术曾风靡全国。在当今全球一体化、文化娱乐多元化的语境下,任清芝地域特色鲜明的古筝艺术更显弥足珍贵。研究其古筝艺术对于传承传播河南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故此本文对任清芝古筝艺术所具有的艺术风格特色、成因及现状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艺术风格特色;河南曲剧、高跷曲、小调曲子、形成原因;演奏特征、现存状况


            古筝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生不息地根植于民间、传延于我国的大江南北的过程中,流派纷呈、万紫千红,名家辈出。正如曹正先生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国”。在中华各具特色的陕西、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福建、朝鲜、蒙古等古筝流派中,河南筝派,是诸多流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的流派之一。河南筝派因其地域特色鲜明、曲目繁多、名家名师荟萃。河南筝派的形成与发展既离不开河南筝重要代表人物魏子猷、曹东扶、王省吾、任清芝等前辈的不懈努力和河南地方戏曲、曲艺及民间音乐文化的支撑、也离不开河南民风民俗、方言声腔的滋养和孕育。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所以,常称河南筝乐,为中州古调。河南筝派的发展过程中任清芝先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筝界誉为“任派”古筝。那么,任清芝古筝艺术具有着怎样的风格特色?演奏特征?现存状况如何呢?笔者就以上问题,试析如次:


        一、任清芝古筝艺术特色

            1.地域特色鲜明

            任清芝先生生于1924年,卒于2000年,河南叶县任庄人。据明·嘉靖二十一年《叶县志》记载:“叶,古应侯之国。据《水经注》:“应城在鲁山县东,水之北。”今考其地,西去今城六十里。叶盖在古应国境内。《左传》云:“于、晋、应、韩、文之昭也”。应候,文王之子,武王之第”。由此可见,叶县历史之悠久。悠久的历史使叶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清同治辛未《叶县志》写到:“春正月元旦,祀神祀先,拜尊长。宗族邻里,互相称贺。元宵,张灯放花炮,夜游鼓乐”。清代毛奇龄在《西河词话》中记载了叶县民间霸王鞭的歌舞表演活动:“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名连厢词者,带唱带演,以司唱一人,琵琶、笙、笛各一人,列坐唱词……此人至今谓之连厢,亦曰打连厢。”康熙年间李振声的《百戏竹枝词》中也记载有:“徐沛伎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 。黄士富在《河南坠子在叶县的发展及现状》一文中,记述了河南坠子在叶县的流行状况:“民国初年,三弦书、琴书、坠子(即河南坠子)、鼓儿词、大鼓书等曲艺品种开始在叶县各地流行,观众日多,不少三弦书、琴书、鼓儿词艺人逐渐舍弃自己演唱的曲种,向河南坠子演变”。任清芝古筝艺术风格除了受上述艺术氛围熏陶影响外,更重要他还受到曲剧--“高跷曲”即“小调曲子”以及民间音乐、民俗文化的极大影响。丰富的民间民俗音乐文化给任清芝古筝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


            任清芝先生,筝艺高超,德艺双馨,为人厚道,对河南民间说唱、戏曲音乐有透彻了解,对古筝演奏艺术的孜孜不倦,执着追求,勇于创新,不断实践,创作欲强烈。任先生无论传统的或是创编的曲目,他演奏风热情奔放,洒脱与不羁。乡土气息浓烈,个性突出,是任清芝古筝艺术的重要标识之一,也是任清芝先生古筝艺术,地域特色,风格鲜明的具体体现。


            2.艺术创作与时俱进、接受新观念、鲜明的时代特色

            任清芝创作的每部作品,都反映着时代发展的强音,与时代发展同步。1958年,他创作的《幸福渠》表达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愉快劳动、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1956年创作的《新开板》音乐源于河南民间筝曲《山坡羊》,乐曲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将翻身农民面对丰衣足食生活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表达的淋漓尽致。另外,任清芝六、七十年代还先后创作了《探宝玉》、《黛玉葬花》、《浏阳河》、《我爱北京天安门》、《祖国山河一片新面貌》、《古山红花》等古筝曲。其中《古山红花》表现了新时期河南群众开展绿化工程的场景和人民群众爱护自然、美化自然意识的提高。


            任清芝先生1956年入郑州市曲剧团.多年从事伴奏、独奏和筝曲创作,《汉江韵》《幸福渠》《新开板》《山坡羊》四首作品曾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常播放。1956年,任清芝先生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音乐个人一等奖。其他音乐会演中.先后六次获古筝演奏优秀奖。他培养学生数以百计,不少已成为专业文艺团体的骨干,曾被誉为“筝坛园丁”。梁毅夫在《壮志近半途  恨发过早苍》中写到:“1955年3月,经县、地、省三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逐级选拔、推荐,任先生先后参加了“河南省第二届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和“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被指定参加为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组织的专场演出。……此后,任清芝先生离开故乡,调入省城,成为一名专业文艺工作者。1962年底,任清芝先生应邀参加“全国独唱独奏汇演”,共演奏《幸福渠》、《汉江韵》、《山坡羊》、《新开板》、《高山流水》、《古山红花》、《落院》等七首筝曲”。


            “上世纪七十年代,任清芝与郑州乐器厂的师傅们制作了一台筝:通长1620mm;有效弦长1240 mm;四弦之间三空挡距离70 mm;面、底板之间最大厚度200mm,此筝形制之大、弦距之宽填补了我国大型筝的制作空白。大型筝研制的成功,体现出任清芝对古筝艺术的执着和专研。任先生所用义甲为穿山甲制成。以皮套固定于指,超大超厚。一枚中等大小的义甲,长55mm,约为通常义甲长度的一倍以上,厚度则在三倍以上。优点是音结实厚重,缺点则是容易导致手指血液不通,发紫发黑。任先生70年代以后所用筝,为自己设计,筝设置49弦、除正常岳山外,在其左约100mm处另置一较高岳山,两岳山分别支24弦和25弦,以作转调之用”。改传统古筝丝弦为钢丝弦,也是始自任先生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使河南筝的音量、音质、音色有了较大改进。产生了左手大幅度颤弦和“双撮”大量使用的“任派”特有的演奏风格。



著名古筝艺术家、河南省曲剧团乐队队长任清芝先生

 


        二、任清芝古筝艺术形成原因

           1.深厚的生活积淀与勤奋拼搏好学的精神

            任清芝家境贫寒,祖辈务农。其父任榜鼎和其小弟在任清芝成年前饿死于饥荒之年。不幸的境遇使任清芝少年时期即肩负起家庭生活的重任。田间劳作、务农为生。童年时学奏扬琴、是个戏迷,即会唱大调曲子,又会唱小调曲子,性格开朗、幽默诙谐、善解人意。小调曲子对他影响较大,因为小调曲子结构短小,风格清新,活泼明朗,喜气洋洋,有些根据唱腔之前的前奏或间奏改编,可以随心所欲淋漓极致的发挥。当时农村流行朗朗上口的杂曲,唱词多为生活化的语音,好学易通。演奏音量需要加大时吐字上也需夸张。如《双叠翠》《银纽丝》《浪淘沙》《新年乐》等小曲牌都是具有活泼快乐、短小精悍的特点。任清芝在民间曲艺和民俗民风文化的环境中成长,少年时期奔波于叶县、临汝、宝丰直至湖北襄阳等地流浪卖艺。使他具有直爽、豪放、粗犷性格,也具有了丰厚的生活积淀、积累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为其日后的筝乐创作奠定了基础。如根据民间乐曲《山坡羊》创作的《新开板》;根据“高跷曲”《汉江》与《书韵》创作的《汉江韵》,并改革创新了曲牌《扬调》、《剪剪花》、《哭书韵》等民间曲子。

    

            2、勇于实践不畏艰难

任清芝一生挚爱筝艺,不畏艰难,为此可把生命置之度外。据任清芝老伴回忆,“跑老日时,发现“老日”架的电话线,割下来剥去两层皮,取其线芯,用作筝弦,当时只为好用不管那些,现在想来,可是冒了好大风险”。为了弹筝不顾生死,为了练习大关节摇指,他勤奋连续弹奏,整个大拇指连腕部全部发黑,从此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他的大指摇速度行云流水,浑然自如。由此可见任清芝对古筝艺术执着追求之一斑。


        三、演奏风格及技法特征

             演奏风格

            任清芝先生从小受到源于民间的高跷曲即小调曲子,曲剧戏曲文化和民族民间音乐、民俗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直爽豪放的性格。关键是他本人的天生性格也开朗乐观向上。他的作品同样具备了这种演奏特质,乡土气息浓郁、地方风味突出:明亮、粗犷、刚柔并进、洒脱;多点音、打音、游颤、游摇、大跳、反刮奏、大关节密摇等技法,他的作品《汉江韵》中无不渗透着鲜明的地方气息和浓郁的地方风韵。


            《汉江韵》这首乐曲是由任清芝先生本人取材与河南曲剧《汉江》和《书韵》两个曲牌1958年通过对素材加工、提炼,改变而成,故名《汉江韵》。只是他不会记谱,又不识字的原因,地方他的所有作品都不是自己记谱。七十年代时我跟任先生学习古筝,叫他任伯(河南话用去声读renbai)。他对我说:“《汉江韵》不能算是我创作的曲子,这个曲牌曲剧中本身就有大汉江、小汉江之分。因为每次戏开场前下面太吵乱,戏直接开始又太突然,本来是和乐队一起演奏的,久而久之,我自己用筝弹也怪好,首尾两段又太短,正好中间加一段汉江的慢垛唱腔,时间正好可逮劲,我也不会记谱,我教你一句你就学一句吧。”这首曲子三段体结构;呈示、中间慢,板最后再现段,速度又是很快。“汉江”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落音为“1”,下句落音为“2”,句间反复多。引用了板头曲的结构形式。比如《汉江韵》的开头第一句跟曲剧的大起板的第一句曲谱一样。


            第一段欢快雀跃、描写劳动的人们欢天喜地闹春耕、热火朝天促生产的场面。全曲其它段落也有句子与大起板相像、具有河南的方言声腔韵味特征,去声多,音头重,右手大指大关节夹弹,名中指同时扎桩。尤其是大指托劈用大关节,如:

这样弹出来的音色丰厚,发音结实有力,河南味足。 弹奏技法

左手的滑颤、右手游摇、滑按(左手按至6音,音迅速滑上小三度1)右手大指大关节,从靠近琴码地方开始,托劈游摇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这一“游摇”加游颤(颤幅大、跌宕起伏,使乐曲音乐富有河南戏剧音乐的特色。是内在慷慨激昂的情绪的彰显。  

  

            “ 河南古筝的音阶特点,多用变徵而少用清角,近于三分损益律的七声古音阶,但二变音高,亦非绝对不变,往往会更高按到近于宫和徵,真可谓“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了;河南筝的曲调,歌唱性很强,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于清新流畅中见顿挫雄壮;频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别适合中州铿锵抑扬的声调,使筝曲具有朴实纯正的韵味。”在演奏风格上,突出升4音和7音直接按到1的河南特质音。颤的音头很快,重、没有缓和余地。特别是大量的装饰润色歌唱性的下滑音使用,使旋律重抹了中州方言的色彩,终显河南人粗犷豪迈之气魄,是任先生河南筝乐最富特色的表现技法之一。


            第二段慢舵{汉江}素材,用密摇强音头,游摇,展现出悠长连绵的拖腔乐句。突出了河南筝的歌唱性特征。表现出河南声腔的互相问话与对答,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期盼愿望。演奏此段时,右手先是突出重音5音大关节长摇,强劲的音头犹如进发的火花,接下来是跨八度3高音3左手按、颤、滑等技巧及密集摇指的使用,造成一种紧迫感, 在河南筝曲中,四、五、六、八度大跳音程很多。在四度大跳中,表现出的亢奋情绪的乐曲,激昂;在欢乐的乐曲中,音程的上、下行大跳表现为情绪的波动,充分润饰旋律,抒发内心情感。


            技法特征

            1、以大指大关节为主,“托”和“劈”指法快速与慢速使用。“左颤右摇”和“游摇”,弹奏时右手从离筝码较近处有弱至强逐渐向前岳山移动,幅度增大。“游摇”较大指“密摇”较疏,在由离筝柱较近处逐渐向前梁移动时,音色随乐曲力度要求变化而变化。

它构建的乐思的感情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悲泣效果。在河南筝曲中两种。“密摇”是以腕部作为支撑,整个大指关节肌肉部位一起连续快速“托劈运动:音头重,密度大,气贯长虹。强的音头,用密摇奏出时具有曲剧的歌唱效果。表现了河南地方特色。右手摇指的同时总是配合左手的揉、颤、按、滑的技巧进行,具有亢奋热烈的艺术效果。


            2、点打音和点颤 曲中的“点打”音不占时值,只音与音之间既连贯又清晰,并有音色和力度的变化。左右手同时发响。左手揉弦使用的技巧有大颤、小颤、揉颤、点颤、打颤、滑颤等等。大颤,这种颤音的幅度比一般颤音的幅度要大,超出一个小二度。在乐曲中表现激励的情绪。揉颤,突出乐曲的河南地方风格凄苦,铿锵、悲怆、高亢、弹奏时要求左手指先把弦按至需要的音高在之基础再上滑至原音高。时间短、速度快、音头重,曲调昂、起落大、风情浓。如;  

在河南筝曲的颤音技法,对河南筝曲的特性音也有体现。如大颤音包括按颤,4、7音的演奏;滑颤,即在下滑过程中加颤,其音程为小二度,大二度和小三度;点颤,不是4、7音的颤音演奏。如 4颤音演奏时,右手拨弦前,左手已经吟弦4音的音高位子,在触弦的开始有一个爆发力同时按变音升4高半音。颤音表现出委婉,凄美又酣畅的河南任派古筝风格特色。 


            右手大部分都用夹弹法。右手扎桩,弹完一个音后搭到下一根弦上,尤其是大指托劈用的更多,而且用的大关节,如: 这样弹出来的音色圆润、饱满,发音结实有力,河南味很浓。

    

            左手利用按、揉、吟、颤等技法,奏出大小颤音及上下滑音效果,使旋律获得装饰润色,以加强音乐的地方特色和艺术表现力,表现了鲜明的地方流派特色。主要特征;在延音上揉、颤、滑、吟、打、音运用。如:


            河南筝的曲调,歌唱性很强,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如: 在清新流畅中见铿锵,顿挫雄壮。又常把游摇和慢滑急颤相结频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奏出悠长连绵的拖腔乐句特别适合中州抑扬顿挫的声调“使筝曲具有纯正的韵味。这种长句在一首乐曲中还往往以换位、对答等形式反复出现,激昂如引吭长啸,声振林木;悲切处似呜咽微吟,哀啭久绝,此为河南筝的一大特色”


            在演奏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乐曲中乐句反复和同音反复时注意力度和音色的变化对比的效果。2、按、滑音据乐曲不同的要求按、滑出不同的音高。如4音快板要求从起始音到预定音的过程非常迅速;慢板的按、滑音则要求在按、滑要求则慢,并通过它将音与音之间连接起来,起到延续音的再度糅颤效果3、 慢板段开头第一小节和最后几小节中出现的倍高音高二个点的高音3,如在D调上按不到音高,可换C调演奏即可。(笔者学筝时任伯伯这么说) 任清芝先生的《汉江韵》当时创编的意图,主要也有开场作用。并可以练习大指大关节摇指做为练习指法而创编了本曲。手腕带动大关节运动,大指运指后靠向邻近的弦,力度较大,音质醇厚,运用了符合河南风格的大指游摇”。


        四、现存状况

            1.后继乏人

            民间艺术的传统传承方式多采用师徒相传、口传心授的方法。口传心授的长处在于针对性强,而其短处在于受众面狭窄、往往出现“人在艺在、人死艺亡”的情况。


            任清芝古筝艺术的传承自上世纪末以来,受文化娱乐多元化的影响和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也进入了传承人缺乏的瓶颈。笔者根据现任清芝之长女任赛和学生武丽君提供制作其传承人图表如下:


            2.创作乏力

   晚年的任清芝在其客厅中书写了“壮志近半途,恨发过早苍”的中堂对联,表达了晚年任清芝壮志未酬的心境。1993年任清芝突发脑血管疾病,身体偏瘫、失语。疾病的打击,阻碍了任清芝古筝艺术的创作。创作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是艺术繁盛的加速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任清芝身体上的力不从心及其传承人在古筝艺术上的创作乏力,任派古筝作品鲜有出现。任清芝古筝艺术发展不尽如人意。


        五、几点建议

            1.以河南文化强省为契机、繁兴任清芝古筝艺术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继2005年7月召开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并连续出台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年——2020年)》后,河南省委又于2006年5月召开河南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对全省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做出了具体部署。任派古筝艺术应以此为契机,主动溶入到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部署之中。


            2.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任清芝古筝艺术传承注入新活力

2004年4月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中写到:“中华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与民族民间文化的承续传载息息相关。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民间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源和重要的精神资源,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任清芝古筝艺术作为河南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于河南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基础作用,是河南精神的具体体现。任清芝古筝艺术应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确立传承人、建立传承人体系,为任清芝古筝艺术传承注入新活力

 

            3.与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

樊祖荫教授在《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写到:“要特别重视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主体――传人及班社和整个文化环境的保护。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扩大传承面,让各级学校的艺术教育承担起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义务。这种学习和传承,不仅仅是艺术本体,而应着眼于民族文化的整体。通过学校传承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懂得本民族的艺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从而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任清芝古筝艺术应充分利用学校艺术教育的平台,与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以弘扬河南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扩大自身传承面,使任清芝古筝艺术发扬光大。

                                  

        六、结语

            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先生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源,越是在社会发展快的时期,人们越不应该失去记忆,更不应该忘记回家的路”。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累,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但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到来,传统文化正受到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人们的文化身份正在模糊,文化认同危机出现。任清芝古筝艺术作为河南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浓烈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于当下牢固河南传统文化本色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繁兴任清芝古筝艺术时不我待。


注释:

①《叶县志》,明·嘉靖二十一年,叶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办公室整理。

②《叶县志》,清同治辛未,叶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办公室整理。

③《平顶山民间文化之“霸王鞭”》 大河网-大河报/2007-11-12

④⑤⑥⑦⑨⑩⑾《河南流派著名古筝艺术家任清芝先生的筝艺之路》中国民乐网/2011-4-29

⑧“老日”指日本人,河南方言.

参考文献:

【1】 黄士富,河南坠子在叶县的发展及现状.叶县文史资料,政协河南省叶县委元会编,1985.

【2】 梁毅夫,建国以来河南流派之创编筝曲概述[J].秦筝,1992,(2).

【3】 阎爱华,汉江韵与豫派筝演奏特征[J].黄钟,2004,[增刊].

【4】 梁毅夫,壮志近半途  恨发过早苍[J].秦筝,1995,(1).

【5】《曲剧渊薮》张清江汝州市筹委会办公室编

【6】《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

【7】《河南民族民间器乐曲综述》李书印《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河南卷。

【8】《河南筝派》丁承韵《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第一版

【9】河南曲剧百度百科名片

 

作者简介:刘燕    女  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

 

点击试听相关音频:刘燕《汉江韵》


点击查看谈筝论道第59期导读

 


评论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