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文章|发布时间:2021-01-22 13:53

谈筝论道第62期原文

山东琴书《断桥》



山东古筝乐艺术以及在民间的传承

 作者:苏本栋


        一、概说

        山东古筝乐,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中国古筝艺术的重要艺术流派,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古筝在山东菏泽地区的民间流布甚广,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聊城市的临清一带也多有流传。古筝艺人常利用赶庙会、节日庆典以及农闲季节的家庭院落、寺庙、地窨等处合乐演奏。尤其是在菏泽市郓城、鄄城两县的民间,筝乐传统由来已久,被称为“郓鄄筝琴之乡”。古时相传有“城内大户多有瑟,城外村村都有筝”之说。现今在郓城县的黎同庄、北王楼等村,还保存有多架明清两代民间制作的16弦古筝和手抄本工尺谱乐谱。在聊城市临清的金郝庄也发现了清代同治十二年筝曲工尺谱手抄本。山东古筝乐的代表人物有菏泽的:马义温、马义品、王乐涌、黎邦荣、张连登、张玉雁、黎连俊、张念胜、樊西雨、张为昭、张应易、赵玉斋、高自成、韩庭贵、赵登山、张效伦等;聊城的有金灼南、金以埙等。


        山东古筝乐的传统曲目丰富,音韵醇厚,技法特点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曲目分为古曲和小调两大类别,民间也称为“大板筝曲”和“小板筝曲”。古曲类的筝曲为“八板体”的曲式结构,节奏严谨,音调古朴,音韵典雅,被称为“雅乐”,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隐公自叹》、《美女思乡》(昭君怨)、《鸿雁捎书》、《莺啭黄鹂》、《高山流水》等。小调类的筝曲形式多样,节奏灵活,音调活泼,风格鲜明,民间色彩浓郁,代表性曲目有《凤阳歌》(亦称《凤翔歌》)、《降香牌》(亦称《小开手》)、《五字开门》、《六字开门》、《天下同》、《飞花点翠》等。菏泽民间相传有“古典筝曲十大套、小板筝曲200首”之说。聊城有《流水激石》《三环套日》《双板》《单板》等。


        二、历史源流

        菏泽,古称曹州,地处山东省西南部,是鲁苏豫皖的四省交界处。司马迁的《史记》中称这里为“天下之中”。《诗经》中收录有菏泽在先秦时期的曹国民歌四首。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全境,尧舜文化、黄河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水浒文化交相辉映,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筝乐传统在菏泽由来已久。民间相传在西汉时期,有一宫廷乐女流落郓城、鄄城一带,传授了《汉宫秋月》、《隐公自叹》、《昭君怨》等筝曲,并盛传至今。相传汉魏时期的诗人曹植在任鄄城王时,根据鄄城一带筝艺盛行的景象,曾写有“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诗句。曹州府志记载有“曹植与吴质书”之“斩泗滨之梓以为筝”的词句。描写宋代社会生活的古典名著《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有“忠义堂上插遍菊花……,堂前两边筛锣击鼓大吹大擂,马麟品箫,乐和唱曲,燕青弹筝,各取其乐”的描述。至宋元时期,诸宫调在菏泽流行,《水浒传》中亦有诸宫调艺人白秀英、白玉乔父女在郓城县衙前作艺的生动描写。至明代嘉靖年间,郓城、鄄城一带的文人雅士编写曲词,演唱诸宫调以自娱自乐,因在演唱中佐以筝、琴伴奏,遂称之为“琴筝清曲”。至明、清两代,从流传下来的明代民间制作的16弦古筝和清代以来的筝曲工尺谱手抄本,亦可见其筝艺流布之广。


郓城明代古筝


        三、民间传承

        筝乐在民间的传承方式,多是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故确切的传承也只能从在世艺人中上下追溯几代人。根据1975-1980年间菏泽民间的调查,自清代中叶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多年间,菏泽民间的筝乐传承及代表人物有:清嘉庆年间郓城县北马楼村的马义温、马义品、马安太;道光年间郓城县北王楼村的王乐涌、王乐盼;同治、光绪年间郓城县黎同庄村的黎邦荣、黎邦杰,于庄村的于光文,鄄城县霍庄村的张连登、张连起、张玉雁;民国年间郓城县黎同庄村的黎连俊,张坑村的张为台、张为昭,窦庄村的樊西雨,徐桥村的王殿玉,侣垓村的韩邵运,鄄城县张菜园村的张念中、张念胜,霍庄村的张玉美、张新亮;新中国成立初期郓城县高庄村的高继贤、高自成,黎同庄村的黎华唐,大王庙村的赵玉斋,侣垓村的韩庭贵,杨寺村的赵登山,鄄城县梁楼村的梁玉柱、梁应易,张堌堆村的张应易,霍庄村的张效伦等等。


        山东古筝乐在菏泽民间的传承谱系大致如下:

          

        四、传世乐谱

        早期的菏泽弦索乐艺人在演奏及传授乐曲时,大多使用工尺谱。因而,在菏泽的民间,流传有多种版本的手抄本弦索工尺谱,民间老艺人把这些手抄本工尺谱视若珍宝,从不轻易示人。


        工尺谱的音高是使用“合、四、上、尺、工、六、五……”等简化的汉字来标记的。书写格式是自右至左,自上而下撰写。有的竖行上面标有数字,写着“壹板”、“贰板”、“叁板”……“捌板”,或是写着“一、二、三……八”,标示着“八板体”的八个乐句。每一竖行工尺谱的右边,不等的标记有八个或十二个减号“—”,表明每一板的实板之处。另外在工尺谱右侧还标有“按”“花”等演奏记号。工尺谱多为毛笔抄写,存世的几个抄本有:


        1、张应易藏本

        张应易(1919-1986),鄄城县张堌堆村人。16岁跟随民间艺人张念胜学习坠琴、扬琴,演唱山东琴书,后专攻古筝。三年后又受教于古筝名家黎连俊。1980年民间采访时,他说,“我这本谱子是师父张念胜先生给我的,听他老人家讲,他是从他师爷王乐涌那里抄来的。”抄本共收录古筝谱和琵琶、扬琴、奚琴谱共30余首。


        2、张效伦藏本

        张效伦(1933-2016),鄄城县霍庄村人。自幼随父张新亮、祖父张玉雁学习古筝和弦索乐曲。张效伦曾多年跟随鄄城曲艺队伴奏山东琴书。他说,“我的这个抄本,是经我爷爷和父亲,从爷爷的师傅那里抄来的”。张效伦藏本除古筝、琵琶等谱以外,又有琴筝清曲时期的牌子曲书目《白蛇传》抄本,除唱词外,另标明唱腔曲牌。


鄄城张效伦藏本工尺谱


        3、赵旭东藏本

        赵旭东(1943-  ),古筝大师赵玉斋之次子。自幼随父学习古筝、雷琴等乐器。曾就读于沈阳音乐学院钢琴专业。赵旭东藏本,是赵玉斋先生的师傅黎连俊生前传给赵玉斋的。据赵旭东讲,“父亲当年从老家带来的是他师傅祖传下来的唯一一套‘十大套曲’工尺谱抄本。因文革抄家遗失,幸存的只是这个抄本中的一部分。”


        五、艺术特点

        1、六十八板的结构特点

        山东古筝乐的古曲,亦即大板曲,是最富有山东筝乐特点的乐曲。每首乐曲均有八个乐句组成,除了第五乐句多出四板外,每个乐句均有八板(拍节)组成,全曲共为六十八板,亦称为“六八板”或“大八板”。据民间艺人相传,六八板是先人们根据《周易》八卦相生为六十四卦,再加上春、夏、秋、冬四季而合为六十八板。因而乐曲结构规整,句逗分明,起承转合,对称呼应,是艺人不可逾越的定律。


        因为每首乐曲均为六十八板,所以筝乐艺人常聚在一起,以不同乐曲在一起对奏,称为“碰八板”,或曰“对大牌”、“对八板”。有时古筝与其它弦索乐器如扬琴、琵琶、奚琴(如意勾)等一起对奏不同的八板体乐曲,即为弦索乐《碰八板》。弦索乐《碰八板》所使用的乐器均有各自不同的定谱,乐器之间相互搭配,你进我退、你简我繁,分离相合、进退有致,形成的多声部复调音乐极具个性,被专家称之为“东方交响乐”。以传统《碰八板》第一大套曲为例,其结构与乐器组合为:




        这首《碰八板》套曲,艺人们常分为两曲演奏,即大板第一、二板的慢板两曲,加上三板的中板两曲,组成一个单独演奏的曲目,习惯称为《碰八板》;而四板的四首乐曲,因是速度较快的流水板,演奏时每曲都重复一遍,艺人称之为《对流水》。古筝单独演奏该曲目时,被称作《高山流水》。


        赵玉斋先生在其《鲁筝老八板传统流派乐曲研究——第一大套概说》文章中,对《碰八板》的合奏有这样的描述:“演奏过程中,以筝为‘主奏’,以扬琴为‘领奏’,以琵琶为‘配奏’,奚琴则侧重于‘合’字”。民间弦索艺人在演奏《碰八板》时,也由于每种乐器的演奏特点和分工不同,形象的描述为:古筝为‘线’,扬琴为‘面’,琵琶为‘点’,如意勾(奚琴)为‘连’。线、面、点、连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完美的音乐组合。


赵玉斋藏本工尺谱


        2、以韵补声的旋律特点

        山东古筝乐的传统曲目,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二组成的宫调式乐曲。对于传统曲目的演奏,筝乐艺人特别强调以韵补声,讲究韵味。“筝声鲁韵”,是筝乐大家赵登山先生对山东古筝乐的高度概括,他把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旋律五音上、尺、工、六、五(1、2、3、5、6)称作“声”,五音之外的4、♯4、7、♭7,以及五音之上按音而得的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的音,称作“韵”。“声”由右手弹弦而得,“韵”则由左手按音而得。这种以韵补声的旋律色彩,形成了山东古筝乐韵味醇厚、色彩鲜明的旋律个性和音调特色。


        3、特色鲜明的演奏手法

        山东古筝乐的传统演奏手法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尤其是它右手拇指小关节的快速连续“托”“劈”所形成的“小摇”手法,是山东古筝乐独特的演奏技法。这种技法在山东筝传统曲目中,被广泛使用。另外,山东筝右手的“勾搭”“双托”“双劈”“双勾”“双抹”“花音”等手法,也具有独特的鲜明个性。山东筝左手的“吟、揉、按、颤、走”等技法,也带有山东筝的鲜明特点。“颤音走指”或曰“颤指滑音”是山东筝左手技巧的独到之处。演奏时左手按在弦上,颤指揉弦的幅度由大变小,同时左手随着颤音的变化在弦上自右向左快速“走指”滑动而又由强到弱,形成的音韵飘逸,洒脱流畅,极具感染力。使用这种技巧时,常伴随右手拇指的连续“托”“劈”。掌握这种技巧,需要演奏者身心放松,“臂、手、指”的自然默契配合,方能达到。


点击收听相关筝曲:谈筝论道第62期曲单


点击查看谈筝论道第62期导读



评论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