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67期
“一代筝王”赵玉斋
作者:赵旭东、阎潇
导读:赵旭东
编者按:
《中国筝王》一书由赵旭东、阎潇编著,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与收藏价值。其中乐曲篇最全面地收录了赵玉斋先生的音乐作品:筝曲60首、擂琴曲3首、拧擂曲2首、坠琴曲2首、一共67首。其中每首曲子不仅有曲谱,有的还包含了赵玉斋先生珍贵的音频、视频资料,以及后人的演奏资料。乐曲篇文字部分详细的介绍了山东筝曲目几大类的由来,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对于赵玉斋先生的演奏手法也做了细致的分析,可以参考音、视频资料来研究曲谱,直观的了解赵玉斋先生的演奏风格和特点。
赵玉斋先生是我敬爱的父亲,在这里,我想说说我眼中的他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一、作为表演艺术家,一生演出5000多场次
赵玉斋先生一生在舞台上演出了5000多场次,在当时国内、国际乐坛上,以及各类大型演出活动中都有赵玉斋的身影,充分展现了一位杰出表演艺术家的风范。而且这其中有多次演出,不断刷新着筝这件乐器在乐坛中占据的高度:
1、建国前在上海给国乐大师卫仲乐先生演出、在云南给国乐大师孙竹轩先生演出。
2、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期间,他以一曲《庆丰年》震惊四座,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李凌为代表的多位音乐家给予了高度评价。
3、1962年,在沈阳给周总理和邓颖超,以及省市领导演出,周总理看到我父亲出场后,起身为之鼓掌,并且兴奋的说道:“赵玉斋同志我又看到你了!”
4、1984年,为恢复与香港的艺术交流,他代表大陆音乐家在当时香港的荃湾大厦音乐厅开办个人古筝音乐会,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讲座与公益活动,这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有筝家正式赴香港交流演出,
1984年赵玉斋先生赴香港演出,当时香港信报等多家报社专门刊登了报导
除了这些在国内的演出值得我们记忆以外,赵玉斋一生中的四次出国演出,创造了四项筝坛第一:
1、1956年,第一次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参加了在前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第十一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
1956年春参加“第十一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休息之余为农民演出
2、随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赴北欧四国友好访问交流演出,为芬兰国王以及皇族们演奏,这也是当代中国古筝首次以国家级身份出现在欧洲乐坛上。
1956年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赴北欧四国友好访问演出。代表团成员有:向隅(团长,中排左5);黄贻钧(副团长兼指挥);潘奇(副团长)、王熙(秘书兼舞台监督)、茅于润(音乐家翻译)、吴乐懿(女钢琴家,中排左4)、李志曙(男低音歌唱家)、陈喻(女高音歌唱家)、冯子存(笛子演奏家,后排左3)、赵春亭(唢呐演奏家,后排右2)、赵玉斋(古筝演奏家后排左4)、哈扎布(蒙古民歌演唱家,中排左1)、范裕伦(民歌演唱家前排左1)、高洁(女豫剧演唱家,中排右2)、朱雅青(女钢琴伴奏)、却金扎布(马头琴伴奏)、尚修浦(豫剧音乐伴奏,板胡)、小民乐队由四位民乐演奏家组成
3、在前苏联莫斯科大剧院演出,这是中国古筝第一次奏响在前苏联辽阔的领土上。
1956年春赵玉斋在(前)苏联莫斯科演出,小朋友为其献花。
4、赴日本交流演出,为推动中国与日本筝乐的深入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6年在日本演出、讲学时,与日本筝家高垣幸子合影
在赴前捷克斯洛伐克演出前,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赵玉斋,并且提出了一些对于乐器改革方面的意见,这对于赵玉斋的古筝改革创新起到了莫大的助推作用。
二、作为革新家,开创双手弹筝、改革21弦古筝,发明转调筝
忙于演出的父亲,一直心系着古筝的改革与发展,在历经许多困境,耗费多年心血之后,终于成功地完成了他对古筝的三大改革。
一是以创作《庆丰年》为代表,开启了当代古筝的双手演奏和音技巧。
《人民日报》1956年8月10号,音乐评论家李凌先生文章
二是将传统十六弦筝改革成了二十一弦筝。
1957年春赵玉斋先生在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
用改革后的二十一弦筝首次在舞台上演出
三是在父亲的创议及亲自参与下完成了张力转调筝的发明。这三大改革对于筝界的影响直到今天仍在持续。
1980年赵玉斋先生与崔作新(乐器制作师)研究升级21弦转调筝原理
三、作为作曲家,致力于筝曲的整理改编与创作
再成功的改革,终究还是用来表达乐曲、提高演奏效果的,所以父亲始终致力于筝曲的整理改编与创作。
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点是创作了以《庆丰年》、《新春》为代表的多首现代筝曲。
1957秋年赵玉斋先生在沈阳市文化宫,弹奏自己的又一新作《新春》
第二点是改编了许多山东传统筝曲以及牌子曲,使其更加富有地方风格韵味,提高了欣赏效果,充分发挥了二十一弦筝音域宽广的表现力。
第三点在原谱残破不全的情况下,耗尽生命整理出来了鲁筝十大套曲前三套,时至今日这三大套曲依旧是山东筝传统曲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955年赵玉斋先生开始翻译整理的山东筝曲线谱版
四、作为教育家,培养了大批的古筝专业和非专业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父亲不仅将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筝艺乐术,同时他更清楚培养下一代的重要性。早在1953年起便到沈阳音乐学院任教,自1957年起,中央音乐学院几次希望父亲前去任教,怎奈李劫夫院长爱将心切,只同意临时借调前去代课,直到晚年病重前始终没有停止教学工作。
前排左起:徐惠民、赵玉斋、不详、程浩、霍存慧、董清才、陈汝毅、丁鸣、不详、李劫夫、杨孝毅、苏联音乐家、邱仲广、王一介、不详、郭景明、夏梦渊
父亲用他从王殿玉老师那里学习到的五字真言教学法,和自己多年演出教学领悟到的内容,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比如,注重基本功的训练,要求手型与发力方式,等打好基本功之后再逐渐加入筝曲的学习,从易到难。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凡遇到难点,必定会给学生亲自示范手把手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领悟其中的诀窍。当技巧与乐曲演奏达到了一定程度后,便开始深入挖掘乐曲的内涵,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力争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奏。
一九五五年民乐系部分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牛巨贵、曾加庆、不详、杨充实、王波(老师),后排左起:郭景明、杨雨森、曹正、朱郁之、赵玉斋。
父亲一生收获了很多赞誉,然而他对这些一向看得很淡泊,在国内外讲学时多次谦虚地说过:“我这点滴成绩只能说明我对业务有个执着的劲头,这也是从王殿玉老师那学来的,不算啥。我若不去做,必定未来还会有人去做,当时我只是先走了一步,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再说啦,是有了沈阳音乐学院(当时的东北音专)这样高等音乐学府的锤炼,有音乐家李劫夫院长的支持、扶植,才有的今天。”
这就是父亲的品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超越自我,不断创新。”这十六个字体既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也代表了他的艺术追求,影响了他的一生,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位专业人士与筝乐爱好者,见证着筝界的蓬勃发展!
赵玉斋先生所用传统十六弦筝(筝头)
原文作者简介:
曲目欣赏:
点击查看原文: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