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发布时间:2021-07-01 09:42

谈筝论道第70期原文

《汉宫秋月》

演奏:赵登山


谈筝论道第70期

山东筝派古曲集·前言

作者:赵登山

 

        山东古筝流派是我国著名的筝流派之一,它以其丰富的传统曲目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刚健气质和古朴优美的旋律,在全国极负盛名。特别是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被文化部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是山东筝派历代传承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年轻时的赵登山先生


        相传唐代唐玄宗时期有一“梨园”女子走出了宫廷,来到了郓州西、鄄城东地区,以汉代宫廷为背景,编创了《汉宫秋月》、《美女思乡》、《鸿雁捎书》等十大套曲及其它一些筝曲名篇,后来被郓、鄄两城一带的古筝先人们继承下来,成为了山东筝派的代表性曲目且广为流传。到了明代,山东筝乐在一些当时的官宦子弟、文人墨客的手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但此时的山东筝乐并没有真正的走进民间,真正流传到民间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以合作形式参与了山东琴书,并吸收了民间曲艺的大量营养,以山东琴书的说唱形式真正地走上了街头,这种形式通俗易懂,并且能够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欢迎。


        当地的艺人们根据山东地区特有的风格音韵及其特点,将山东琴书的音乐改编成筝曲,累积并且丰富了山东筝乐的曲目。到了清代,山东筝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些古筝先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将山东筝派艺术一代代的相传下来,在继承与发展山东筝派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古筝演奏家,他们给山东筝派的形成与发展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更好的传承了山东筝派艺术。


        我的师父:樊西雨(启蒙)、张应易(教授乐曲)和赵玉斋(带入高等学府)三位先生。想到他们,我便回忆起这样一句话:“生我者父母,养我者师父”。这三位先生,他们不论在教学上严谨,在做人上也对我教育颇深。


        在做人上:山东筝派历来是师父寻徒弟,条件即是德才兼备、吃苦耐劳。“学艺先学德”系我历代门派先辈的收徒标准。我的启蒙师父樊西雨先生当年收我为徒时对我讲:“我考验你2年多了,也问了很多人,都说你小子德行好,还好学,是个材料。你愿不愿意跟我学筝?”而我当年没有乐器,他又说:“我的这些家伙事儿都给你了,你好好干。”就这样我走上了学筝之路。


        在教学上:他们在继承传统曲目上非常严格,一个音符都不放过。当年张应易先生在传授我《隐公自叹》曲目时,由于此曲与《汉宫秋月》颇为相似,我深受《汉宫秋月》影响,处理并不得当,张先生对我反复强调:“这是传承,必须得处理好。”


        “师徒如父子”是我与赵玉斋先生师徒关系的真实写照,遥想当年他排除万难将我引入高等学府“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沈阳音乐学院前身)学习,将他毕生技艺亲传与我,包括筝曲创作、擂琴演奏、音乐理论等。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但师父坚持让我吃住在他家,一有空就督导我练琴、学习。


        三位先生的贡献:

        樊西雨先生:选拔人才,在当地将古筝乐发扬光大。他在当地是大地主,有时间且有能力“以琴会友”。当时方圆百里的琴友经常与他往来,在交流琴技的同时,将古筝的重要性树立起来。在韵味方面,他处理的筝乐非常细腻,他追求细致的韵味,极力地将乐曲处理得高雅大方。大家在听到他演奏的筝曲后一致评价:古朴、典雅、细致入微。


        张应易先生:非常完整的传承了山东筝古曲。有一次张应易先生讲:他跟张念胜先生学习时,一个音处理得不够细腻,张先生已患病卧床不起,仍坚持坐起为张应易示范演奏。此故事在当时筝界传为佳话。他对此事感悟颇深,曾多次对我强调,传承古曲一定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赵玉斋先生:被誉为“中国筝王”!他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了山东古筝乐,一生共创作多首独奏、齐奏作品,成功地借鉴西洋乐的和声织体,使筝的音响更加富有立体感;创造性地将左手加入到演奏区域演奏(此为筝界程碑式的壮举),让筝这件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乐器再发新芽,尤其是筝曲《庆丰年》的问世,为现今我国古筝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国音协主席吕骥同志在讲话中称《庆丰年》的创作是对民族音乐发展的一大贡献;音乐评论家李凌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古筝演奏革新者》的文章,对赵先生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此外,他还积极地参与乐器改革,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他整理创编的《山东筝曲集》,将山东筝乐推向全国,使山东派的影响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正是有这几位先生的无私教诲,才为我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刚开始在接触筝的时候,在旧社会,吃了非常多的苦,劳作之后才能有一点点时间练琴,家里也没那么多的钱来供给我学习,好在当时不讲究“课时费”,只是来家管吃喝就行,当时来我家教授我的先生共有4人:樊西雨、张应易、李大挷和王邦贵。有个别先生来我村时会约上3、4个玩友相互学习、交流,一学就是4、5天,包括传统曲目的学习,琴书的唱腔伴奏等等,让我大量的吸收了山东曲牌的韵味,流连忘返。他们来我家吃饭是个大问题,当时特别穷,吃肉都很奢侈,只能供得起4样毛菜,一壶老酒一包香烟(吃饭随意,烟酒务必供应)。去师父家上课多数是在晚上,干完家里的农活再去。借着月光,唱着工尺谱学习(口传心授)。有的时候到家忘了一句还得返回去问师父。这种事情太多了,苦是苦了点,但我乐在其中。恰恰是这种学习,才使得我大量的吸收了民间戏曲来丰富我的韵味。


        后来我随赵先生来到学院,让我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第一次看到火车,第一次坐上汽车,第一次与前苏联外教交流学习等等等等,一切都是新鲜的。我唯有拼命地学、拼命地练才能不辜负师父的再造之恩,师父对我的学习态度也非常欣慰。


        学成之后我先后被分配到了“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沈阳)和“吉林省民乐团”(长春)担任独奏演员,开启了我事业的巅峰,同时也奠定了我创作的基础。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古典音乐民间巡回演出团”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演出,让我大开眼界,完成我的早期作品《春到田间》、《欢庆节日》等;曾多次为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和金日成、西哈努克等外国元首演出;曾在长春成功举办了“赵登山独奏音乐会”引起了音乐界的轰动;更是在1985年应文化部指派担任中国民族展演团副团长,代表国家参加在印度举行的“国际打击乐艺术节”,此次演出受到了各国音乐家的首肯和称誉;记得吕骥前辈在听到我演奏的两部作品《铁马吟》和《广陵行》后曾对我评价:“你的作品很有思想性”等等等等。这些荣誉即是我对古筝事业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又是我对几位师父悉心教导所递交的答卷!


华主席到长春


全国器乐比赛合影


        我出这本书,主要有几层意思:

        1、是怀念我的师父们,感谢他们孜孜不倦地栽培了我,让我有了现今的成就;


        2、是完成他们的遗志,传承、发扬我山东筝派;


        3、是要绝大多数弹筝人都了解、掌握山东筝派的风格韵味,要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好好地传承下去。同时,对于一些年轻人,我希望她们更加了解山东派的韵味、风格,使年轻人更加喜爱山东筝派。


        “筝声出韵,韵由心生”是我从艺这些年的感悟,筝之魂,为韵。心中所想之,才能理解韵为何来。为什么古曲在演奏中左手的技巧比右手繁杂?此系筝的特色,利用左手的按滑等诸多技巧来深入刻画弹筝人的内心情感,表现出不同作品的内在情绪。而筝的传承和发展是共性与个性两方面的,我们在传承古老的韵味的同时也要顾及音乐的个性和时代所赋予的特性,即古与今的结合,这样才能让这件乐器生命力更强,走得更远。


        最后,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为传承和发展山东筝派艺术而努力奔波,为我们的筝界先辈递交完美的答卷,为我们的古筝事业谱写新的篇章!

 

 相关音频:


《广陵行》 赵登山


《铁马吟》赵登山


点击查看谈筝论道第70期导读


 

 

                               


评论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