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文章|发布时间:2021-11-11 09:54

谈筝论道第77期原文

谈筝论道第77期


金灼南与金郝庄古筝艺术


作者:姜宝海


        我省为民族古老弹拨乐器-古筝流传较早地区之一。传有“山东尚为齐鲁地,东有扬琴西有筝”之说。筝除流传菏泽地区郓城、鄄城等外;聊城地区临清市金郝庄亦是流传古筝艺术历史悠久的地方。金郝庄掐筝技法之一“纵”仍保留唐代掐法,在敦煌壁画中可清晰看出。据我国民族音乐学者考证,此种技法唐代筝谱证实:清末民初为兴盛时期,一村有10余名掐者。据今人回忆,较早掐筝者金玉亭(约1862年生)不仅善掐筝,还能制筝,为当时能者。他将筝艺传教善吹奏乐器的金光焰,并常去“清良寺”与他人合乐。同期还有:金灼南、金以池、金以奎、金以型、金滋我、金以风、金以埙、郝雁秋等。


        金郝庄流传的筝曲多为《单八板》、《双八板》及其变曲。民间传谱甚多,较早传谱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手抄工尺谱。此谱仍为目前少有珍贵资料。现已收集起来的金郝庄筝曲有:《双板》、《三环套日》、《流水激石》、《单板》、《孤雁出群》、《玉连环》、《百鸟朝凤》、《叹十声》、《剪剪花》等20余首。乐曲结构多为“八板体”。全曲由八个乐句组成,每句除第五句为十二板外,其他均为八板,共六十八板。此类乐曲民间也称之“六八板”。各句落音为,商(或宫)、徵、商、徵、商、宫、宫、宫。据古筝艺人金以埙讲,《双板》、《单板》 是学筝者必会乐曲。如判断是否正确,就以六十八板去衡量。故民间传有“对板为真”之说。目前传人很少,现村内仅有金以埙( 1911年生)一人会演奏。在所有掐筝者中,以金灼南最著名。


金灼南先生为乡邻书写的家谱


        金灼南,又名金葵生,号秋圃居士(1882-1976 ) ,出生于音乐世家,其祖父、父亲酷爱音乐,擅长筝等多种乐器。家中藏有筝,古琴、琵琶、三弦、二胡、箫等乐器。金灼南受家庭熏陶,得长辈教诲,自幼习字掐筝。他耳濡目染受到环境的深刻影响,再加上学习刻苦、勤于钻研,书法、筝技,日见成熟。

   

        金灼南18岁考取秀才,科举废除后,便在家乡设帐教授私塾。其后,由于好学心切,曾远离家乡,去江南数省访求多方教益,以提高筝技。据金在世与笔者讲,有时接济不上,就以售字为生。民国初年在本县高等小学任教时,因他才学过人,能编善写,曾作为《清平县志》采访员(见《清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版)。那时,他从家传筝谱到民间流传筝曲,已均能掌握自如,技艺已达娴熟境地,在家乡已是远近有名的筝手了。


        金有一至亲,系清末进士,曾任朝臣。还乡后,食宿金家,并带回大量书籍,其中有部分音乐论著。如:明代朱载堉《吕律精义》等,这些书籍对金助益颇大。他勤学苦读,博览群书,对筝学、律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由于在读书中善于思考,在筝艺上勇于创新,又先后精读了 “减字谱”、“工尺谱”,能编曲创乐。在他编写的大量筝曲中最著名的就是 《渔舟唱晚》(见《山东歌声》 1985年第1期)。


金灼南先生《敬修堂筝谱集成》


        金在《渔舟唱晚》乐曲说明中写道:“此曲是推翻满清专制的时候,希望中国有了转机,借渔人的幸福生活而写的。”这清楚看出编者的动机。他一方面依照民间流传“不拘何谱何调,对板为真”的原则,又不固守于《六八板》句式的限制,并根据家乡流传多年的筝曲《双板》(即《双八板》,传有清代手抄工尺谱。至今仍有人会演奏)及其变曲《三环套日》、《流水激石》进行编创,将《双板》的主要音调加以重复、变化、伸展、加花·······使乐曲中、末段,有机相连,浑然一体。并有意将《三环套日》编入中段,使乐曲色彩富有对比。后部则用《流水激石》中的流动旋律,以“潺溪的流水作结”,进一步的体现了创编意图。乐曲巧妙地运用了“纵”、“送”、“如一”;“撮”、“捭”、“花指”等技法。其“点”、“按”、“吟”、“揉”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使乐曲情趣盎然、赏心悦耳、气韵生动、耐人寻味。


        1937年前,金灼南赴京与当时古乐界颇具盛名的娄树华在“道德学社”(宗教组织)相识,并携琴在北京烂漫胡同磋商筝艺,后金用工尺谱开了《渔舟唱晚》的首段。后因“七七”事变,金返山东,原订灌制唱片也未实现。而后娄对此曲进行了改编。他不仅保留了金所编《渔舟唱晚》的基本音调,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古筝上的“连续花指”,使旋法更为新颖,结构简练严谨。后又经曹正先生译订和演奏,使之广为流传,成为海内外古筝名曲。金灼南生前曾多次与笔者及西安音乐学院古筝教师高自成,沈阳音乐学院古筝教师(现为副教授)赵玉斋谈起以上事情经过。金曾于六十年代给高自成去信谈此事。因书信字体惊人,落入爱好书法的琵琶演奏家杨大钧及爱人王金如之手(现在中国音乐学院工作)。1937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访华演出,在欢迎美国客人的晚会节目中将王莉同志(中央乐团)的古筝独奏《渔舟唱晚》注为“古曲”。对此,王金如同志提出异议。在北京工作的金的学生许凤仙得知,曾写信询问金灼南先生,金在复函中又详述了上述过程(1973年之事为许凤仙向笔者提供)。


        金酷爱教育事业,家乡解放后,与一退职铁路人员共筹本村小学。因他平易近人,有求必应,工作认真,治学严谨,故而,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敬重。目前,金郝庄仍有他书写的对联。五十年代初,金曾积极参加本省所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三次当选为临清县人民代表。1957年,受聘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同年,与李华萱、刘玉轩、詹澂秋、张育谨等人筹建了“琴学研究会”,挖掘、整理民族传统音乐,并教授学员,为继承、发展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贡献。1959年,他被吸收为山东省政协委员。


        1958年,金灼南曾去南京艺术学院任教,1959年返回山东,在省艺术专科学校(现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古筝,并兼任美术专业书法课程。他关心后辈、珍惜人才。据学生许凤仙回忆:“在艺专上学时(1960年),正处在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家庭困难,父母准备让我退学。金先生得知后,便亲自写信劝说......并讲如果家里实在困难,他可以出钱资助我把学上下去”(见《山东歌声》1985年第1期)。


        金对学生总是循循善诱,每讲一曲总要亲自演奏数遍,悉心传授。他从不保守,鼓励学生广学众家之长,开阔艺术视野,不囿于门户之见。1961年,著名古筝演奏家赵玉斋在济南演出时,金曾邀请他到校传授《庆丰年》等曲。


        金坚信党的文艺政策。他认为:“要想用生动的音调表达出形象、情感,能得到群众的欢迎、欣赏,此固由于演奏者对生活有深入体验,与对曲情有深刻理解,然非有熟练之技巧亦不能达到成功”(引自《筝学探源》),阐明了“生活”、“表现”、“技巧”三者的关系。从他赠与筝友“领异标新时代采、弃芜存菁民族风”的对联,便可看出他对党的文艺政策的认识深度。在山东省首届音乐周上,金对赵玉斋讲:“你的创作、革新(指《庆丰年》创用双手弹奏筝曲)重如泰山;我的小小创作(指《渔舟唱晚》)微不足道。”晚年,金不顾年迈体弱仍常为群众演出。初建伊始的山东电视台曾为金的《渔舟唱晚》录像播放。


金灼南先生与赵玉斋先生


        为使筝艺流传后世,金灼南系统地整理了大量筝曲。在任教期间编写了《古筝教材》。由他传谱的传统乐曲有《齐手开板》、《流水激石》、《禹王治水》、《平河落雁》、《三箭定江山》、《穿花蜂》、《蝶恋花》、《莺梭织柳》、《幽思吟》等。改编的筝曲有《渔舟唱晚》、《乘风破浪》、《庆丰年》等。五十年代末,年逾古稀的金先生应山东省政协组织之邀去农村参观。他目睹盛景、感慨万千,创作了《凿山引水灌桃园》一曲。曲中大胆运用了民族旋律,双手弹奏的技法。为听者呈现了“群力凿山”的宏伟场面;展示了“桃园盛景”的美丽画卷及“喜庆丰收”的欢乐情景,从而歌项了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智慧。


        金先生在六十年代,曾将六十余年来对筝学研究的心得汇集成书。现保存下来的他亲笔撰写的《筝学探源》(未刊印)是很有价值的学术论著。全书共分:源流、构造、音响、音律、定弦、调式、协律、指法等十八节,并附有筝曲16首。论著中对不少学术问题阐明了见解。如:《筝的源流》一章引用了《风俗通》、《唐大乐令壁》、《因话录》等有关筝源之说,认为“筝源于患是可能的”,并指出筝与瑟其音量、音色是迥然不同的。在论“筝的构造”中,为今人制筝提供了“古制之度皆用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故古筝八尺一或七尺二为长度,宽为九,近首弹奏稍宽、近尾不鼓则稍狭······”的依据与参考,明确了弹筝的正确姿势为:“坐宜正、心宜静、面对群雁雁尾,足踏八字之形,掌心宜虚、两臂宜平,指宜灵活、腕宜悬空。弹文曲要心平气和,出于自然;弹武曲要气壮力强、有雄壮气魄。”这些观点至今仍有很高的价值,在书中还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传统掐筝技法,是后人学习弹筝的珍贵教材。他主张运指要“肉甲并用”,演奏要求:“重而不燥、轻而不浮;急而不促、徐而不驰,疏而有味、断而似连;刚柔相济、清浊协调。”详尽地讲解了各种技法的运用和表现。如“捭”、“历”、“滚”、“拂”、“伏”、及“点”、“纵”、“送”、“擢”、“打”、“如一”等。金在运用这些技法时,确实具有独到之处。其风格文雅、洒脱、朴实、细腻,着重于韵味和曲情,于筝坛独树一帜,故有人称之“山东金派”。他在“吕律”、“调式”、“协律”、“旋官”等各章中讲述了古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及个人见解,为我们研究民族传统音乐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总之,金的这部《筝学探源》,为目前不可多的筝学专著,是留给各学者的宝贵学术资料。


金灼南先生书法中堂


        金灼南先生在古筝艺术上的成就及他对继承和发展金郝庄古筝艺术的贡献,将是不可磨灭的。人们至今还在深情怀念这位博学多才而又谦逊纯朴的艺术家。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赵玉斋在给笔者的信中缅怀金先生时写道:“巍才必正道、德威天地尊,老师的为人师表,永世长存,传流着中华的文明。”


    (本文写作中,多蒙金家礼、赵玉斋、高自成、金以埙等人的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点击查看相关音频:

《渔舟唱晚》演奏:曹正


点击查看谈筝论道第77期导读

 

\

 

 



评论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