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筝论道第77期
金灼南与金郝庄古筝艺术
作者:姜宝海
导读:王英睿
我认识姜宝海老师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读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他来院里做访问学者。我也是在那时读到了他的《筝学散论》一书,了解到了金灼南与筝曲《渔舟唱晚》有关的故事。
1957年,姜宝海开始师从刘乐夫习筝,1958年又得以跟随金灼南学习山东筝及相关筝乐理论。仿佛一切都是注定了的机缘巧合:1961年毕业后,姜老师正巧分配在金灼南先生家乡临清金郝庄所属的聊城地区工作,于是有机会更加全面地向这位学问深厚的筝界老前辈学习。1959年,金灼南在山东艺术专科学校(现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古筝,并兼任美术专业书法课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姜宝海常去济南金灼南老师家中探望、求教,并多次赴金先生的家乡走访、采风。比如,他挨家挨户寻访了郝雁秋(中医世家,亦好琴)、金以埙、金家礼、郝乐亭、金以埙之子等当地筝乐传人与相关知情人士,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为之后的研究及著述打下了基础。
清末民初时期,金郝庄当地筝乐艺术颇为兴盛,村里约有10余名掐筝者:如金灼南、金以池、金以奎、金以风、金以埙、郝雁秋等。金玉亭(约1862年生)不仅善掐筝,还能制筝。在所有掐筝者中,以金灼南最著名。当地的民间传谱较多。金郝庄流传的筝曲有:《双板》、《三环套日》、《流水激石》、《单板》、《孤雁出群》、《玉连环》、《百鸟朝凤》、《剪剪花》等20余首。乐曲结构多为“八板体”。
金灼南先生为乡邻书写的家谱
金灼南,又名金葵生,号秋圃居士(1882- 1976 ) ,出生于音乐世家,其祖父、父亲酷爱音乐,擅长筝等多种乐器,并家藏有筝谱:《敬修堂筝谱集成》。金灼南先生自幼习字掐筝,受家庭熏陶,得长辈教诲,加之刻苦钻研,书法、筝技均日见成熟。金灼南18岁考取秀才,科举废除后,曾去江南数省访求筝艺。他勤学苦读,博览群书,深研朱载堉《吕律精义》,精读多部“减字谱”、“工尺谱”。在他编写的大量筝曲中,最著名的就是《渔舟唱晚》。先生根据家乡流传多年的筝曲《双板》(即《双八板》,及其变曲《三环套日》、《流水激石》进行改编,将三段乐曲进行巧妙的增删、整合、有机相连,使之浑然一体。其中运用了“纵”、“送”、“如一”;和“撮”、“捭”、“花指”等丰富的演奏技法,整首乐曲情趣盎然、焕然一新,成为经典的一曲《渔舟唱晚》。
金灼南先生《敬修堂筝谱集成》
1957年,金灼南受聘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同年,与李华萱、刘玉轩、詹澂秋、张育谨等人筹建了“琴学研究会”,挖掘、整理民族传统音乐,并教授学员,为继承、发展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山东省艺术专科学校(现山东艺术学院)任教期间,金灼南系统地整理了大量筝曲,编写了《古筝教材》。他传谱的传统乐曲有《齐手开板》、《流水激石》、《禹王治水》、《平河落雁》、《三箭定江山》、《穿花蜂》、《蝶恋花》、《莺梭织柳》、《幽思吟》等,创作了《乘风破浪》《凿山引水灌桃园》等新作品。
金灼南先生晚年潜心研究筝乐理论,将自己经年研究筝乐的心得汇集成《筝学探源》一书,并亲笔撰写成册(未刊印)。这是一本具有很高价值的学术论著。全书共分:源流、构造、音响、音律、定弦、调式、协律、指法等十八节,分门别类地就相关筝乐学术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书中还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传统掐筝技法,详尽地讲解了各种技法的运用和表现方法,是后人学习的珍贵教材;在“吕律”、“调式”、“协律”、“旋宫”各章中讲述了古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传统音乐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此外,书后还附有筝曲16首。
金灼南先生书法中堂
金灼南先生是当代文人筝家的典型代表,学识渊博,谦逊低调。他曾对赵玉斋先生讲:“你的创作、革新(指《庆丰年》)重如泰山;我的小小创作(指《渔舟唱晚》)微不足道。”而赵玉斋先生对他的评价是:“巍才必正道、德威天地尊,金老师的为人师表,永世长存,传流着中华的文明。”
金灼南先生与赵玉斋先生
注:本文图片由胡炳阳提供
点击查看原文:
点击查看相关音频:
原文作者简介:
姜宝海
姜宝海,男(1941-)教授。前浙江师大音乐系主任,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曾任中国戏曲音乐研究会、中国筝会常务理事,浙江古筝研究社社长。收集、整理出版民歌、戏曲、器乐曲多首。创编50余个剧目的戏曲音乐。创作、发表(含唱片、盒带)歌曲、器乐曲多首。发表学术论文、评论多篇,出版专著《筝学散论》。曾获省、校、学会创作、教学、论文等奖励。获全国首届音乐教育论文评选二等奖。1996年获校“三育人”先进个人。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