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网
取消

去微信分享给好友

文章|发布时间:2022-06-20 09:00

《谈筝论道》第89期原文

第89期原文


家族传承:文化自觉视阈下闽南筝派传承


作者:杨凡


20世纪50-60年代,闽南筝派比较流行的闽南云霄、诏安、东山等县,涌现出许多弹筝高手,真可谓人才济济,仅云霄、诏安两县就达几十人之多。这一时期鉴于对筝文化的自信及热爱,闽南筝艺比较集中流行的区域都是自发自觉的演奏筝曲,并非以经济利益或者是政府要求为目的的演奏和发展。他们个个筝技纯熟,甚至呈现出家庭式、宗族式或堂会式的薪传发展。


笔者在诏安和云霄等地实地采风过程中,走访了很多闽南筝派民间艺人和家族传承人,下面对闽南筝派在诏安和云霄两地具有代表性的七大家族进行介绍。


《蜻蜓点水》 杨凡独奏


第一节  张家筝曲传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目前诏安县比较著名的古筝传承世家之一便是“张家”。诏安县张姓主要分布在四都镇、太平镇、红星乡和南诏镇等乡镇。张家历来有“张家筝”这一殊荣,能获得“张家筝”这一雅称绝非偶然,正是张家筝派五代传人严格遵守祖训、竭力薪火相传所致。


(一) 张家筝谱系


据张阿林讲述:光绪年间,他的太奶奶的嫁妆就是古筝,如此代代相传,加上张家的家学渊源,使得筝曲在张家得以繁衍发展。


(二) 张家筝重要传人


张家筝历经数代,其中张永固、张学海、张阿林是最活跃的传承人。


(1) “留香”乐馆创办人张永固


张永固: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生于福建省诏安县,张佩琼的第三子,一代闽南筝大师。


张永固对古筝有着浓厚的兴趣,自幼跟随叔父张俞学习古筝,由于天赋异禀又刻苦好学,以数倍于常人的穷思苦练,十五岁能演奏许多闽南筝曲。全家老少经常茶余饭后在家里合奏古乐,后来生活所迫他以裁缝为业谋生,但业余时间组织“留香”乐馆。“留香”乐馆原是诏安县旧文化馆前一间茶楼,名叫“留香”,弹古筝及古乐的人常在那里演奏,音乐圆润、节奏张弛有度……古意盎然,是人们为生活解闷的消遣良方。


(此为张永固先生的学生儿时学琴的手抄谱,张芳华提供

笔者摄于2014年


(张永固先生相片)


(2) 张家筝鼓吹手张学海


张学海是一代古筝大师张永固之子。儿时的他在家族音乐的熏陶下,自小就深爱古筝音乐。张学海早年生活清苦,在市场摆地摊卖生活用品为生,即便如此,他还是不知疲倦地在音乐艺术的长河中跋涉。由于生意不是很景气,没有客人的时候,他就会将事先准备好的筝拿出来,放在腿上弹奏。一弦一音意度雍容、韵味悠扬,从清婉悠扬的曲调中,可以领略到古人的伤感、悲凉慷慨的心情。经济的重担、家庭的责任像是巨石压在张学海瘦弱的肩膀上,此时的他只有寄情于筝曲。


(张学海先生故居)


(张学海先生在沈育娥家演奏筝曲)


(3) 医术与筝艺齐飞的张阿林


张阿林,1956年12月25日出生,自幼跟随其父张确先生习琴,张确先生是已故闽南筝派艺人张学海先生的堂弟。文化大革命前,张阿林的兄弟姐妹们在白天工作之余,晚上就围坐一起演奏古筝、拉二胡、吹箫等,被当地人称为“张家乐”。在张阿林先生六岁时有人送了一面“张家乐”的旌旗给他们家,后因为他们家擅长演奏古筝而远近闻名,被懂乐器的乡里乡亲人称为“张家筝”。


《迎仙客》 张阿林独奏


由于张确先生是医生,张阿林先生也得到传承亦精于医术,目前以经营诊所为生,诊所中没有门诊病人的时候,他会静静地泡上一泡功夫茶,享受独处的时光,能一直与闽南筝相伴也许就是他这样与世无争的性格使然。每天晚上10点左右从诊所下班后,张阿林回到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抚筝,演奏的曲目都是传统的闽南筝曲。


《梁父吟》辛丑年仲月 张阿林独奏


(张阿林本人记录的筝曲名)  


(4) 听雨楼的复办人张成才


张成才,1964年生,张增义第三子,漳州芗城区潮剧协会会长,漳州市道教协会副秘书长,漳州市古武庙主持。他自小受父亲影响,伴随着音乐之声成长。在2003年,他自费租用场地,组织乐友,每天饭后或者周末合奏潮乐,并沿用家族“听雨楼”的名称。2013年正式注册漳州芗城潮乐协会,任会长。他成立这个以“听雨楼”为名称的潮乐协会,一来是为满足自己对音乐的爱好,二来是想保留家学传统。


(“张家”家传公尺谱,笔者2012年7月采风影印件)


第二节  李家筝曲传承——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前文提到李篆将筝带入张家,并且让筝曲在张家得以传承发展。不仅如此,她的家族中,很多人擅长弹筝,侄儿李少青、侄孙李戊午先生擅长筝艺,演奏技术都十分超群。


(一) 南圃乐社与一代宗师李戊午


李戊午生,福建省诏安人,生于1915年。在李戊午祖父时期,整个家族经济繁荣,李家大宅是清末时候街上最大也是唯一的四合院。李家生活富裕,使得家人在生活之余,开始尝试以艺术提高家庭的格调。李戊午的父亲李少青及祖父(名字不详)都会弹筝,他自己于十岁开始学习古筝,浸淫于家庭浓厚的音乐氛围及父亲的指导下,从小就会弹筝曲,后又师从诏安县国乐研究会许大廷先生学习古典文学及筝曲弹奏。李戊午先生于1961-1966年间被福建省文化局调到福建省艺术学校任专职古筝教师,到福州任教,其弟子遍及省内。中央音乐学院李萌老师赴福建闽南采风之后认真编撰的《福建筝曲选-诏安演奏谱》中,共收录了李戊午大师《归雁》、《暗相思》、《步步娇》、《到春来》、《凤离词》、《柳叶金》、《普庵咒》、《浪淘沙》、《将军令》、《蕉窗夜雨》、《蛟龙吐珠》等十一首筝曲,于1993年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李戊午弹筝照片,2022年5月28日李煌提供)


(二) 习筝而拒筝的李水兴


李戊午老师长子李水兴从小在琴声中成长,学习闽南筝曲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据回忆,李水兴每晚临睡的时候,父亲都在弹筝,他的幼年每晚都伴随着清丽悦耳的筝曲声入睡。因为他自己天天听父亲弹奏,并且受到祖父李少青的影响,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因此自己向父亲求教。小时候学习的都是工尺谱,父亲手把手教导,李水兴天资聪慧学习得非常快,没多久就能流畅弹奏很多筝曲了。因为自己家庭境遇,加上他父亲16年没有经济收入,李水兴以超越一般人的意志坚强撑起一个家庭。


点击查看 李水兴演奏筝曲合集


(李水兴与笔者合影, 2015年12月摄于诏安李水兴家。)


(三) 李家筝守护人李光与李永汉


李光(诏安人,生卒年不详细),原住在诏安城内小学附近的考棚巷内,与李戊午同一家族,时任李家族长。1934年加入诏安国乐会,任国乐会主任。儿子李永汉也是国乐会成员。国乐会是当时诏安县政府牵头组织的,半官方性质的音乐组织,因此吸引了大批优秀的音乐成员。李光父子就是其中杰出的乐手。国乐会成员众多,人才辈出,不仅是当时音乐活动最频繁的组织,也是当时音乐创作最活跃的组织。


李永汉(诏安人,生卒年不详细),自幼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筝曲。业余时间也和父亲一起参加古乐合奏。他不仅自己热爱古筝及古乐,还重视发掘音乐人才,努力推荐青年音乐人。李永汉任诏安一中语文老师的时候,吴静严是他的学生。1963年,李永汉发现就读于他班上的吴静严,虽然不善言辞,但是有着特殊的音乐天赋,而且记忆力超出一般同学。他就委以重任,让仅有13岁的吴静严,负责班级的音乐课程。


第三节  吴家筝曲传承——闲居逸韵


吴家筝始自何人无法得知,据笔者调查,吴家筝历史不长,最为突出的两位传人吴卓钦与吴静严,后者有向李家筝学习的经历。他们重视筝曲薪传,强调筝曲艺术性基于文学与文化修为,都能够创作新曲。


(一) 以筝化文的吴卓钦


吴卓钦,1920年10月28日出生。吴卓钦不仅擅长乐器,精通音乐,而且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在吴静严年幼学琴的时候,吴卓钦就意识到仅仅是教授孩子弹奏出音律,并不是真正的演奏音乐,只有读遍传统文学的经典著作,通达传统文学的精髓才能更好地从内心理解音乐,从指尖阐释音乐。吴静严回忆,他的父亲经常给他讲述历史故事,解释唐诗宋词的意境。吴卓钦对子女的教育是成功的,在经济困难的年代,他不仅在音乐上是吴静严的导师,生活上教会吴静严自强自立,而且将他培养为小学语文数学教师。吴卓钦为了更好能教吴静严学习音乐,将古乐及闽南筝曲专门抄写成册,这本手抄本是目前唯一有记载诏安国乐会音乐创作作品的手稿,是极其珍贵的史实资料。其中也有记载吴卓钦自己的作品:1942年作曲的《夜影平铺》,1964年作曲的《愁云》。


(吴卓钦筝曲手稿封面)


(二) 坚守筝道的吴静严


吴静严于1948年11月出生,任诏安县城南小学数学及语文教师,2009年退休。曾祖父是诏安富甲一方的首富,但是到他这辈的时候,家族已经没落。幼年时的小静严,天天看着父亲弹筝,拉二弦,他眼中的筝是一样特别有魅力的乐器,特别是筝曲清丽动听的旋律比任何的玩具游戏都吸引他。他6岁左右跟随父亲吴卓钦学习古筝,随后又学习了其他乐器,现在能演奏扬琴、二弦和筝,特别擅长古筝和扬琴。10岁的时候就能熟练弹奏几十曲闽南筝曲,经常参加四街(诏安旧城共有8条街)的古乐合奏,有时弹筝、有时弹扬琴。


(吴静严老师目前使用的筝,笔者2011年拍摄。)


吴静严老师除了在闽南筝演奏上追求更新颖繁复的加花变化外还创作歌曲,如《大风歌》。他的父亲吴卓钦也擅长作曲,现留有多曲手稿:如下


(吴静严老师作曲手稿,笔者于2012年拍摄。)


(笔者与吴静严合影,拍摄于2011年8月)


第四节  沈家筝曲传承——抱朴守静


沈姓是诏安是人数最多的姓氏,当地有“沈半县”之称,可想沈氏家族在诏安不仅人口众多并且声望居高。五十年代诏安有许多能弹一手筝曲的民间艺人,其中较为杰出的一位就是沈瑞人先生,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陈茂锦老师在1983年根据沈瑞人先生的弹奏,并核对工尺谱《赏心乐事·步步娇》打订成谱的筝曲《步步娇》。


(一) 自觉奉献的沈冰山


八十年代有盲人画家沈冰山老师,于1934年出生在诏安这个书画之乡。他是中国首位盲人书画家。沈冰山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他六岁时,便与艺术结缘。除了第一位老师外,沈冰山的第二位老师则是年长他24岁的胞兄沈锡纯。沈冰山13岁那年,他父亲的生命被病魔无情地吞噬,从此家道中落。25岁的他又因延误治疗遭遇双目失明的悲剧,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人生,而是先棋后琴再书画,在艺术的天地间勾勒自己闪亮的人生。他失明后不久,凭借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诏安当地的古乐爱好者一起组建起了一个古乐队。改革开放后,西方乐器成为人们学习及追捧的对象,但沈冰山内心深处仍想要为诏安的民乐做一番贡献,他很快着手组建了民乐女子小乐队。这个乐队最多时候学员有三四十人,这些孩子在沈冰山老师家学琴,全部都是免费。他的家门永远都为孩子们开放,孩子们可以随时到他身边学习乐器。


(二) 女子弦乐队自发守护者沈洁兰


沈杰兰(1967年——)自幼生活在音乐家庭,她的父亲会拉二弦,叔公善于制作乐器,如扬琴、筝。沈杰兰父亲沈泽民是当地最有名的珠宝商,经营珠宝古玩等生意,也是当时闽南乃至潮汕地区最著名的珠宝鉴定专家。沈杰兰是沈冰山老师家众多学琴艺的孩子中的一员,但是和其他的女孩子不同的是,由于沈杰兰的父亲沈泽民与沈冰山是世交,他们由于志趣相投,20多岁起就在一起,用现在的说法叫“铁哥儿们”。现在沈杰兰老师专职教授古筝,成立诏安金莺女子诗弦社,位于诏安旧街市场对面的巷子里,教授当地的少年儿童们习奏古筝。虽然沈杰兰老师也有让学生参加社会考级,但所不同的是,她是用自己编写的考级教材,其中大量的闽南筝曲作品。如《小梁州》、《麻姑敬酒》、《步步娇》、《长流水》、《南正宫》等。


(沈杰兰老师演奏闽南筝曲) 


(沈老师编写的古筝教材)


(三) 薪传闽南筝派的有心人沈育娥


沈育娥,1973年出生于诏安。1984年的春天沈育娥的父亲给张学海老师递上拜师贴,幼年的沈育娥在张学海老师家,以家乡风俗的形式为张老师下跪敬茶,正式成为闽南筝派的弟子。

  

(沈育娥拜师贴,沈宝山提供)


福建筝曲《流水》沈育娥 1989年


由于张学海老师家境清贫,原来在市场角落摆地摊、卖生活用品维持生计,所以很多时候沈宝山常常请张学海老师在家吃饭。这样更促进两家的来往,沈育娥一有空就弹琴,张学海老师就不厌其烦地在一旁指导,还时不时亲自示范演奏。


(张家老宅,沈育娥提供)


(沈育娥跟随张学海老师学习闽南筝曲时候使用的玳瑁指甲,沈育娥提供)


福建筝曲《蛟龙吐珠》沈育娥 2015年


(四) 张家筝的秉承者沈晓娥


沈晓娥,1981年生于诏安。沈晓娥自幼在父亲沈宝山及姐姐沈育娥的影响下,许多曲目曲调都已经熟记于心,直至现在还能唱出很多儿时记忆中的筝曲。由于沈晓娥自幼喜欢古筝,但是没有像姐姐那样正式拜师学艺,这个心中的遗憾一直伴随她十多年。现在沈晓娥成家立业,又一直居住在诏安旧宅,所以2012年起正式拜张阿林为师,学习闽南筝曲。张老师依旧俗,收沈晓娥为弟子,未收取分文学费,师徒二人完全因为对闽南筝派音乐的热爱,执着地传授和学习着。


(从左至右:沈宝山、张阿林、笔者、沈晓娥在张阿林诊所合影,2014年)


(沈晓娥演奏闽南筝曲)


第五节  汤家筝曲传承——守道而行


闽南筝派的另一个流播区云霄县,至今仍存有筝王的故事,汤家作为云霄县闽南筝派的一脉,至今仍延续着家族传承的传统。


(一) 汤家筝开创者汤国诚


汤国诚,公元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生于福建省云霄县,是目前所知该县较早的一位演奏闽南筝曲的艺人。汤老师演奏闽南筝曲与当时其他人一样,以自娱自乐为主,闲暇时间消磨时光的业余爱好。他早年经营“开源”号鱼行,虽然身为商人,但广交志同道合的艺术人士,并将筝曲演奏技术传授给子孙,他的侄子、曾孙、曾侄汤敬贤、汤启超、汤启东、汤宝鼎等人均得到他传授。据传汤国诚的曾侄汤启东开“华明”号乐器店,由于他自己擅长演奏,又以经营乐器买卖为业,所以经常聚集友人弹琴助兴。汤家筝曲代代相传,目前共有六代筝人。


(二) 倡导筝艺服务社会的薪传者汤本立


汤本立(1933年-2012年),云霄县云陵镇人,曾任云霄县人大常务委员、财经委主任,云霄、厦门筝艺教师,曾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会员、中国古筝专业委员会会员、陕西秦筝学会特邀会员等。从小爱好音乐,常年在叔父汤启东开设的“华明”乐器店学会演奏多种民乐,但他仍多方求学,自费到上海接受古筝指导和培训,博采众长,对求学所得进行创造性地消化和创新,丰富了闽南筝派的内涵和技巧,并发表了很多闽南筝曲相关的论文,得到很多业内外人士的爱好和认可。


汤本立八十年代初,多次向有关部门的领导人宣传闽南筝曲的社会作用,说明培养造就筝艺人是当务之急,建议成立以闽南筝曲为主的古乐组。通过宣传,使他们取得共识,决定由汤本立负责筹建工作,由县财政局拨款支持活动经费。于是,在1986年12月正式成立云霄音协古乐组。


(汤本立相)


(三) 汤家筝后继传人汤光辉与吴任斯


汤光辉,男,生于1964年,云霄县云陵镇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现任云霄县农调队队长,加入厦门市音乐家协会为会员。他是云霄县汤氏第四代筝人,从小跟父亲汤本立学习古筝艺术,曾在本县参加古筝独奏获奖,于九十年代在父亲创办的“立生”古筝艺术培训班担任教师,传授筝艺给多名学生。


(汤光辉与笔者合影   2015年11月)


第六节  陈家筝曲传承——合静清远


云霄县与诏安县毗邻,在上世纪50年代陈有章先生[ 注释:其他文献误作陈友章。]是云霄最有名的筝人。陈有章很有才华,自己写了一本手抄本共有204首曲目,除了里面有大量曲目,很多还是陈家独有曲目外,还介绍了筝的历史、闽南筝的演奏技法、根据不同的作品类型,用不同的触弦方式,达到不同的音色以更好表达作品风格。


陈有章先生通过注重左手的揉、按、吟的技法,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半空彩凤”艺术风格。他的古筝作品大都以此版独特的按揉为主,如《蜻蜓点水》、《十字锦》等作品,如此细腻、韵味十足,别具一格。


(一) 云霄筝王陈有章


(陈有章相,长媳江春月2015.10提供)


陈有章先生出生于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少年时期师从汤家汤敬贤学习演奏古筝。笔者采访的云霄潮剧班的长者们,还清晰地记得,当时人们都称呼陈有章先生为“筝王”。


(陈有章参加华东文化局主办的华东区国乐演奏会合影,1954年6月。陈有章长媳江春月2015.10提供)


根据资料详细记载,民国初期至建国后五十年代初期,云霄全县大多数乡社都有古乐组织,经常进行演出活动,但古筝演奏在一般村社的“合乐”中已不多见了。唯一保留有筝曲演奏的“合乐”是城内的“振德剧社”的古乐合奏,由陈友章先生主奏古筝,演奏风格古朴淡雅,还保留着浓郁的传统韵味。陈有章先生擅长演奏《八婆闹》、《叹孤鸾》、《无意凭栏》、《蜻蜓点水》、《春雨未晴》、《十字锦》、《梁甫吟》等闽南筝派传统曲目。其演奏特点不仅右手指法有勾、挑、剪、轮、抹外,更注重左手之揉、按、吟等细腻刻画,且按揉风格独具特色,被称为“半空彩凤”的艺术风格。


(二) 陈有章筝艺艺术论


陈有章在他的手抄谱中记载到,他曾经于1954年10月29日-11月4日在福建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45首古曲。陈有章在手抄谱后详细记录了乐器的演奏方法,以古筝为主。


(陈有章手稿)


他在指法部分提出了很多个人观点。首先是前人称演奏筝为“弹筝”,后来称“搊筝”,他认为两种称呼方法都可以。练习中他也总结出自己的学习心得。首先是:能熟练掌握指法,将手指灵活性训练好后,可以将无名指离开弯柱,克服原来的手指呆板不灵活的弱点。这种指法还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半空彩凤”。


第二部分:弹曲须知。根据不同作品的思想内涵,将作品分为:喜乐曲、悲哀曲、震怒曲。再根据不同的作品类型,用不同的触弦方式,达到不同的音色以更好表达作品风格。这些见解和观点在其他家族的筝谱中未曾记载。


(陈有章手稿,笔者2015年10月拍摄于陈有章嫡孙陈少俊家。)


(三) 陈有章传谱曲目


这本手抄谱共记录了陈有章搜集的204首歌曲,记谱规范,不仅有调号拍号,小节线而且还经常附有乐曲说明,及使用乐器。


(陈有章手稿,笔者2015年10月拍摄于陈有章嫡孙陈少俊家。)


这些歌曲中有当地小曲、闽南筝曲、昆曲、潮州筝曲、古曲等。其中,闽南筝曲有《锦上添花》、《莲花浮记》、《春雨未晴》、《蛟龙吐珠》、《百鸟归巢》、《楼台望月》、《铺地锦》、《小梁州》、《水底鱼》、《过江龙》、《十字锦》、《流水》、《叹孤鸾》、《梳妆》、《烟花告状》、《耍金扇》、《九连环》、《北燕归思》、《蜻蜓点水》、《打骨牌》、《万年词》、《倒地梅》、《风流子》、《公婆闹》等38首。


第七节  许家筝曲传承——心本无生因境有


1949年前,诏安古乐与筝艺的一大宗族是许家,许家拥有诏安最为知名的乐社之一——南圃乐社,由于许家经济好,宗族兴旺,南圃乐社成为许家商会艺术活动的堂馆。许多人到许大廷家学习,许大廷不仅传授筝曲演奏技艺,还在诗词曲赋等文学方面指导学生。


(一) 南圃乐社与许家筝


说到许家筝曲的传承,不得不提到“南圃乐社”。清朝末年在诏安菱仔街,许镜堂主持了“南圃乐社”(也有传言馆主是许大廷),由于位置靠近许氏居住地,又是由许家人主持,所以成员以许家人为主,成员有:许子珍、许禹福、许清江、许伟乾、许之舍、许秀峰等人。乐社解散后,部分音乐爱好者继续在许大廷家学艺。许大廷在乐社中既是主奏,又是青年乐手的导师。


(二) 一代名师许大廷


许大廷先生(生卒年不详)。据沈汝淮老师回忆, “如果许大廷在世,今年有130多岁了”[ 2015.9.29笔者访谈沈汝淮笔录,沈汝淮原诏安县文化馆馆长。]。 许大廷性情耿直,教授琴技一丝不苟,因此1933年“诏安国乐研究会”成立后,立即请他担任指导教师。经常参加国乐会演奏的许家人还有:许崇德、许伟乾、许禹福、许清江、许景壬,许培芳。20世纪30-40年代许大廷在家教授很多学生,因此家里总是传来咿咿呀呀拉琴,或者是弹筝的声音,沈汝淮年幼时候就常常被动听的乐声所吸引,在许大廷家门口驻足欣赏,许家络绎不绝的求教者,也让沈汝淮对这位年长的老师特别的尊敬。


沈汝淮(1931-2019)

结语


本文认为闽南筝派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迁徙环境、社会文化环境都有着紧密联系。但最为重要因素在于闽南筝派家族传承人少私寡欲、守静抱朴的处世哲学,清白做人、冷静处事的人生准则,并且在上述处世哲学和人生准则为基础上反对物欲横流、追求返璞归真,讲究精神世界的升华与满足。正是在这些家族传承人以文化自觉为特质的传承下,孕育出了闽南筝派。


作者介绍



杨凡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2019年获得由教育部主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基本功展示】全能一等奖,专业展示和教学展示单项奖(第一名)。


点击查看导读:


点击查看谈筝论道第89期导读


\

评论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