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的浙派筝人》
作者:盛 秧
浙派古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流变过程中,与多姿多彩的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彼此相伴,生生不息。近代以来,浙派古筝的发展与杭州摊簧、杭帮丝竹关系紧密,武林筝作为杭摊的伴奏乐器具有重要的角色地位,其中一些善弹古筝的乐人同时也是杭帮丝竹的主要成员。古筝乐人夏福宝、马仁斋、 陈望良、白少梅、张少庭、王云程等,和冯奎、陈其善、王玉亭等, 被称为“杭帮丝竹大家”。
相关资料显示,清末民初时的浙派古筝传承主要有蒋荫椿、邱石如、王巽之等人。在浙派古筝代表性的传承人中,第二代健在的王宝善老师,自1970年代左右已主要从事评话艺术,浙派古筝艺术目前主要依靠第三、四、五代群体进行传承。因项斯华、范上娥、王昌元、张燕(已故)等第三代群体于上世纪末已经移居海外,对浙派古筝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为第三代的孙文妍及其第四代受传群体在全国各地,依托高校平台进行古筝人才的培养与推动浙派古筝艺术的发展。
[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蒋荫椿之前的师传信息暂无详细记录,故把其列为浙派古筝艺术的第一代筝人,其受传群体依次排序。]
一、以蒋荫椿为代表的第一代筝人
蒋荫椿(生卒年不详),男,浙江人,民国时期盐商。他博学多才,是杭州金衙庄国乐研究社最早的成员之一,擅长杭帮丝竹,常参加杭州地区的丝竹乐合奏活动。1921年开始,蒋荫椿将十五弦丝弦筝(即杭筝)演奏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于王巽之。所传授的曲目主要有《三十三板》《灯月交辉》《小霓裳》《高山流水》《四合如意》《云庆》《霸王卸甲》《海青拿鹤》《将军令》《普庵咒》《月儿高》等,这些曲目既有杭州摊簧中的器乐曲牌、杭帮丝竹乐曲,也有弦索十三套中的古套曲。
同一时期,邱石如先生也是一位颇有功力的古筝乐人,他16岁时随清末杭州南词名家王云程学习古筝演奏。曾参加上世纪50年代杭州市的文艺汇演,上台表演古筝独奏。他们都为浙派古筝在浙江地区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以王巽之为代表的第二代筝人
在蒋荫椿、邱石如之后,以王巽之为代表的浙派古筝第二代传承人为浙派古筝在20世纪中后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正因为浙派古筝的快速发展促使中国古筝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王巽之(1899—1972)浙江杭州市人。原名王其昌,又名王昌,别号逊之。其父为前清秀才,擅长书画。因幼年丧父,家无恒产,依靠做家庭教师和卖画为生。王巽之为他的次子,自幼随其学习文墨。自幼熟读诗书的王巽之,清末民初随丝竹乐人蒋荫椿先生习筝,为其后浙派古筝的继承和发展打下了基础。自19岁起,王巽之先后在严州官产事务处桐庐分处、杭州德奥侨民事务处,芜湖关监督公署、丹徒县政府等处任文书(书记),具有较高的社会身份与地位。1920年代左右,他是杭州国乐研究社的成员,该会会员除王巽之外,尚有吴毅丞、朱又雪、王云九等二十余位。他们都是当时江南民乐界的高手,擅长演奏《弦索十三套》及民间流传的丝竹乐。1923年起,王巽之因工作关系辗转于上海和杭州之间,因时常参与两地音乐活动,促进了浙江筝曲在上海的传播。1956年,王巽之被聘为上海音乐学院古筝教师,浙派筝艺在当代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中梅开二度,得到了快速发展。在20世纪后半叶,王巽之参与古筝乐器改革、创编浙派筝曲、编写浙江筝教材、整理译谱、探索浙派古筝的新技法,并培养新一代传承群体,对全国范围内的古筝艺术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王巽之与学生们合影( 1960年代)
同为浙派第二代的筝人,杭州曲艺团王宝善老师曾于1957年随与蒋荫椿同一时期的邱石如先生学习古筝,由于文革时期的历史原因,参与杭摊的古筝演奏活动越来越少,但经王宝善老师的回忆,记录整理了多首邱石如传谱的古筝乐曲,其口述资料也为我们了解浙派古筝在杭摊中的使用情况提供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盛秧采访:浙派古筝第二代筝人 王宝善
三、以孙文妍为代表的第三代筝人
由于浙派古筝第二代传承人王巽之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古筝教学工作,使浙派古筝在专业院校得到新的发展,浙派古筝艺术的人才培养也得到了良好保障。在20世纪50-70年代的二三十年里,培养了孙文妍、项斯华、范上娥、王昌元、张燕、魏宏宁、郭雪君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浙派古筝第三代筝人。他们在20世纪后半叶里,不仅为浙派古筝艺术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在中国古筝艺术的发展走向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使中国古筝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浙派古筝第三代筝人 孙文妍
(一)孙文妍
孙文妍,1940年生于上海一个具有浓郁艺术氛围的家庭。父亲孙裕德为中国著名琵琶、洞箫演奏家,享有“中国箫王”之美誉。孙裕德还善弹琵琶,二十二岁拜汪昱廷为师学习琵琶,并将他与张子谦、吴景略等人学习古琴的吟、揉技巧熟练运用在琵琶的演奏中。并于1941年创立了“上海国乐研究会”,因国乐会的成员们常在家中合奏江南丝竹,孙文妍在这种音乐氛围的环境中长大,也为其日后的民族音乐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孙文妍于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古筝专业,师承浙派古筝第二代传人王巽之。1959年以优秀的学习成绩毕业,并被保送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筝专业继续深造,在师从王巽之的同时,还先后师承曹正、任清之、高自成、郭鹰、王省吾、林毛根等各派名家,得众家之所长。在学习期间与项斯华、范上娥等协助王巽之编写上海音乐学院第一部古筝系列教程,该教程所用的乐曲大多为浙派古筝的传统曲目和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编配与创作的新作品,这为浙派古筝艺术在上海地区乃至专业院校领域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1965年毕业后留校从事古筝专业教学工作,期间曾撰写发表《介绍浙江筝艺流派奠基人王巽之先生—兼论浙江筝艺技法的形成与发展》《唐代筝曲的演奏初探》《后起之秀的浙江筝艺流派》《古筝独奏曲〈高山流水〉考》等多篇论文,为人们认识浙派古筝艺术起到积极作用。
在舞台实践与浙派古筝的传承传播上,孙文妍曾先后赴日本、南斯拉夫、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演出、讲学和举办独奏与师生音乐会,并兼任上海国乐研究会负责人,使浙派古筝艺术走向了世界性的舞台。从事古筝教育的数十年里,她出版了多部教材书籍、影碟与CD 专辑。2015年,荣获中国音协古筝学会颁发的“中国古筝艺术杰出成就奖”(第二批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市“浙派古筝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孙文妍先生在半个多世纪里,为浙派筝艺的传承、传播、弘扬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浙派古筝第三代筝人 项斯华
(二)项斯华
项斯华,1940年生于上海,早年于上海音乐学院专修钢琴,后来改习古筝,师承浙派筝家王巽之先生,曾随曹正、郭鹰、任清芝等名家学习其他流派筝乐。在校期间,首次尝试双筝演奏浙派传统曲目《海青拿鹤》,深受好评。毕业后先后任北京电影乐团、上海乐团筝演奏员,并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音乐院校。1975年,项斯华参加原文化部隶属的“录音录像小组”,以古筝演奏京剧唱腔《文姬归汉》等,作器乐“人声化”实验。1981年,项斯华移居香港,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演艺学院,1993年移居加拿大。项斯华的演奏风格朴实细腻,韵味悠长,享誉海内外,出版有《渔舟唱晚》《出水莲》《灯月交辉》《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和《项斯华中国筝名演集》等专辑,其中《项斯华中国筝名演集》荣获日本文部省艺术节大奖。在浙派古筝艺术上,她还积极关注、搜集与梳理研究浙江民间的古筝资料;发表的《浙江筝刍议》深入探讨了浙派古筝艺术的诸多相关问题,给人们以浙派古筝艺术全新的认识,并有《项斯华演奏中国筝谱》《古筝指序练习曲》等著述。2015年,项斯华荣获中国音协古筝学会颁发的“中国古筝艺术杰出成就奖”(第二批名录)。
浙派古筝第三代筝人 范上娥
(三)范上娥
范上娥,1943年生,广东潮阳人。1954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钢琴,1958年转学古筝,1961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王巽之、曹正、郭鹰等名家。196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任北京电影乐团演奏员。期间录制了大量的影视音乐并担任独奏,出访欧洲、亚洲、美洲等十多个国家,深受当地民众欢迎。1981年,随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赴香港参加亚洲音乐节,与香港中乐团合作首演中国第一部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1983年,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为其出版《范上娥古筝独奏》专辑。1987年,编著出版《郭鹰演奏的潮州筝曲选》。1986年发表《古筝演奏中的音色问题》(《中国音乐》)。1990年移居海外,赴美做访问学者。1992年移居加拿大,创立有“范上娥古筝学院”。代表筝乐作品有《雪山春晓》《银河碧波》《幸福渠水到俺村》(合作)等。2015年,荣获中国音协古筝学会颁发的“中国古筝艺术杰出成就奖”(第二批名录)。
浙派古筝第三代筝人 王昌元
(四)王昌元
王昌元,1945年生,浙江杭州人。9岁随父王巽之先生习筝,12岁登台独奏,1960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后升入本科,师从王巽之及潮州筝家郭鹰。1962年,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双筝演奏,初露锋芒。196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曾先后担任上海歌剧院、上海民族乐团古筝演奏员。学生时代即协助父亲王巽之拟定《林冲夜奔》《海青拿鹤》《高山流水》等筝曲的演奏指法。1984年,赴美国肯特大学研究世界音乐并教授古筝,并在美国各地巡回演出、讲学。其演奏风格刚健有力、稳重端庄,音色醇美,韵味浓郁。移植改编《梅花三弄》《广陵散》等曲目,其创作的古筝独奏曲《战台风》《洞庭新歌》等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筝乐名作至今广为流传。王昌元现旅居美国,在纽约成立了“纽约海外中乐团”和“王昌元筝艺术中心”,推广中国古筝艺术,为中国古筝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荣获中国音协古筝学会颁发的“中国古筝艺术杰出成就奖”(第二批名录)。
浙派古筝第三代筝人 张燕(1945-1996)
(五)张燕
张燕(1945-1996),原名张燕燕,江苏无锡人。11岁时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主修钢琴专业。1959年升入高中部,根据学校的安排和个人的喜爱转为古筝主修专业,师从王巽之,并选修竖琴。钢琴与竖琴的学习经历,为其后的古筝音乐创作产生重要影响。1963年升入大学部,其间又跟随郭鹰学习潮州筝乐。1971年起,先后在山东省歌舞团、东方歌舞团担任独奏演员。1983年12月移居美国,1990年张燕与美国林肯大学合作出版了教学录像带《筝艺》,全面介绍了中国筝的历史、流派风格、演奏特点以及表现方法。1992年受聘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全职教授。张燕一生先后创作了古筝独奏《浏阳河》《草原英雄小姐妹》,双筝合奏《双筝回旋协奏曲》《新月》《广陵叙事》;移植改编并以合辑录音出版的乐曲还有:《瑶族舞曲》《樱花》《雨丝》《宝贝》《美湖之诗》《将军令》《广陵散》《丰收锣鼓》等,改编的合奏筝曲有《月儿高》《渔舟唱晚》《百花吟》《火把节之夜》《霍拉舞曲》《丰收锣鼓》《孔雀飞舞》《丝路驼铃》等。
浙派古筝第三代筝人郭雪君
(六)郭雪君
郭雪君,1942年生,广东潮阳人。12 岁师承潮州筝家郭鹰,后师承浙江筝家王巽之,期间先后受到曹正、萧韵阁、林毛根、许守诚等筝家指导。1965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担任上海民族乐团古筝独奏员,并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曾多次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并受邀于各地演出和讲学,深受好评。其演奏风格含蓄、细腻,录有《寒鸦戏水》《霸王卸甲》《杨柳春风》等 CD 唱片和《学好古筝》《中国传统筝演奏技法》等教学系列片,著有《青少年学古筝》《古筝考级曲集》《古筝考级练习曲集》(上海音乐学院校外音乐考级系列)、《古筝经典》等著述。曾多次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录制专题节目。发表有《同源异支、争奇斗艳——浅谈古筝流派》《典雅、柔丽、精彩纷呈——介绍浙江筝派的艺术特色》《王巽之和浙派古筝》等多篇文论。2015年,荣获中国音协古筝学会颁发的“中国古筝艺术杰出成就奖”(第二批名录)。
汤咪扫 (1933-2015年9月14日)
除以上王巽之的嫡传弟子外,还有部分浙江筝家学者为浙派古筝传统筝乐的发展做出努力,如:汤咪扫,1960年受聘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古筝教师,曾师从曹正、赵玉斋,任教期间带领学生向浙江民间老艺人邱石如和吴汝全学习杭筝,并将学习成果总结成《武林筝》集,为抢救浙江传统古筝艺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还有王刚强、蒋宝海、张亮、张剑、徐晓英、王前进等众多前辈筝家也为浙江地区的古筝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四、第四代及其之后的新生代筝人
孙文妍、盛秧同台演奏浙派筝曲
以孙文妍为代表的第三代浙派筝人,依托上海音乐学院的院校平台先后培养了阎爱华、潘文、王蔚、罗小慈、祁瑶、宋小璐、罗晶、盛秧等第四代受传群体。近些年,他们也基于自身实际,为浙派古筝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浙派筝人三代同堂
颁奖音乐会合影留念
浙派古筝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上述一脉筝家的力量,也离不开浙江各地高职院校、各演出团体的筝家与演奏家们。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毛丽华、曾玉珍,浙江歌舞剧院顾晓燕、曹筱红,温州市瓯剧团徐俊雅,宁波市艺术剧院民族乐团葛梅君、章英等。
她们以浙江筝乐的研究与发展为重心作出诸多努力,常年开展教学、科研及演出实践活动,为浙派古筝艺术和浙江古筝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历史悠久的浙派古筝艺术,因薪火相传而生生不息,当代的浙派古筝艺术,更将在与众筝家的共同守护中,绵延流长。
本文作者介绍
盛秧
盛秧,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古筝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创新团队专家,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领军人才。出版发行专辑有《跟我学古筝》、《西楚霸王》、《浙派古筝名曲》等。发表论文有《春雨楼头尺八箫——尺八源流辩》 、《弘一大师“清凉歌”考论》 、《浙派古筝渊源谈》 、《姜蘷的〈大乐议〉与南宋音乐文化》 、《复兴之路 古树新花——评析<秦筝文谱>与陕西筝派》 等。2003年出版专著《浙派古筝》,荣获浙江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学术进步)奖。主编《学筝一百课》、古筝重奏教材《筝重奏曲集》(一)(二)(三)、《中国古筝知识要览》等。从教二十年来,培养大批的优秀古筝演奏人才,创建浙江音乐学院翡翠筝乐团,是全国唯一一支获金钟奖、文华奖、CCTV民族器乐大赛三大国家赛事优秀奖项的筝团。
作为浙派筝艺的第四代受传者,盛秧重新编配《将军令》《月儿高》等浙派传统乐曲,创作《别离吟》《梦回临安》等具有浙江风格的新作品;出版发行《浙派古筝名曲》《西泠话雨》《梦回临安》等多部浙派筝乐专辑;专著《浙派古筝》及公开发表的多篇论述浙派古筝艺术的论文为广大筝乐学习者了解浙派古筝艺术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曾荣获: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五届、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园丁奖”、第五届“金芦笙”中国民族器乐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等。
点击查看原文: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