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大成杯”指动弦鸣,忆恩师》
沙里晶口述 / 黄肖曼整理
2022年12月10日第五届“大成杯”古筝重奏比赛及纪念活动在深圳市隆重举行。各地古筝人紧锣密鼓练习争相参与。翻阅“大成杯”各届赛事的宣传资料,从2016年迄今,每届的开场曲都是演奏作曲家徐晓林的“忆故人”曲子,以缅怀英年早逝的前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副主任邱大成教授,寄托哀思。
邱大成老师已逝去二十多年,古筝界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邱老师生前没有在深圳留下印记,而“大成杯”古筝重奏赛事竟跨越时空,落地深圳连续举办了四届,带给古筝人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邱大成 (1945.1.29-1997.12.9)
设立“大成杯”,永远的怀念
“大成杯”是以原中国音乐学院民乐器乐系副主任邱大成教授的名字冠名的重奏赛事。
二OO七年邱先生逝世十周年,我组织策划了全国纪念音乐会。此后,“大成杯”在我心里已经酝酿了近十年,二O一七年邱老师逝世二十年之际,我赴北京参加中国音乐学院的纪念音乐会,与徐晓林老师交谈后,决定携手邱先生众多的弟子在深圳创立每年一届的“大成杯”古筝重奏比赛,该赛事不仅仅是为了缅怀恩师的功绩和艺德,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恩师的未竟事业,不断将古筝艺术推陈出新,发扬光大,而且润物无声,让青年一代习筝者,学习邱先生的严谨的治学精神,传承传统艺术,告慰恩师的在天之灵。
邱大成和夫人徐晓林 1985年摄于九龙壁前
已故的邱大成先生一生为古筝的教育事业,为古筝的发扬光大呕心沥血,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不少艺术人才,这些人才在国内外为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发挥了巨大的力量。邱老师不仅从事教学,其个人在艺术上的造诣也很高,在教学之余创作改编了不少古筝乐曲,如《赶场》、《绣荷包》、《闹春》、《孔雀东南飞》等,特别是一九八O年将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改编为琵琶、古筝二重奏,此重奏曲如今已广泛应用,为国家外访文化交流演出做了很大的贡献!其生前一直倡导并改编了不少的重奏作品,并致力推广。而重奏也是锻炼音乐配合能力的最好呈现,特别适合小团队演奏,有益训练节奏音准,你强我弱,聆听其它声部,享受音乐。
邱大成教授生前演出照
专业路上的领路人
邱先生的教学理念一一继承传统。传承他的教学理念是我们应有的责任,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源于先生的指导。
邱先生在我的印象中不仅治学严谨认真,而且有着开放的学术胸怀。我刚入川音学习时,十分刻苦用功,几乎把所有课外时间都用在了练琴上。对此,老师不以为然,反复耐心对我说,不要总把自己关在琴房,要经常去听听音乐会,看看戏剧,要知道,对于一个学艺术并且将来有志于从事艺术事业的人来说,艺术的面越宽越好。但我仍固执地以为,像老师说的那样去做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况且,由于历史的原因,我自觉基本功不扎实,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补课”。见我依然我行我素,邱老师也不依不饶,他“取笑”道:“难道非要音乐会上有你弹的曲子你才肯去听,难道你想立竿见影?……”
在武汉音乐学院讲学
后来,我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在上海音乐学院借读时,每周六坚持去音乐厅,不管音乐会是小提琴、打击乐的演奏还是声乐演唱都去观摩。在西安音乐学院借读时,我就把秦腔、郿鄠调、碗碗腔听了个遍……恩师给我最大的教益是不要独守一门艺术,艺术的面越宽越好,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门类的艺术是可以互相借鉴,相互启迪的,使我受益终生。“但取梨花冰水心,洗尽东风不染尘。”恩师一生远离尘嚣,淡泊名利。几十年来,他像一个虔诚的教徒,心无旁骛地在艺术的园地勤耕不辍。
1982年在德国与友人合影
1982年赴德国演出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邱先生的古筝教学、创作事业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及社会的赞誉,经常活跃在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区和国家的舞台,面对迎面而来的鲜花和掌声,他始终视为过眼浮云。在他的心目中,唯有古筝艺术才是他一生的守候,是他不变的追求,是他生命中的灵与肉,甚至是他生命的延伸和升华。
传承古老艺术,推陈出新
邱先生不仅在教学上是位智者,还是一位将传统器乐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的传承者。“文革”期间其下放到成都乐器厂当工人,没有自暴自弃,随遇而安,利用制筝码的有利条件,就地研究,将筝码从材质、形状、高低、摆放位置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传统筝码改造,推陈出新,研制出新的筝码型制“大成码”,为提高古筝的音色作出了贡献。
上课时备用的沙纸
邱先生不仅是位教书育人的园丁,还是一名优秀古筝演奏家,其演奏风格沉稳、深邃、明快、流畅。对古筝演奏技法也有诸多的研究成果。对提弹法与夹弹法,邱老师首先提出提弹法一一颗粒性强,便于演奏快速;夹弹法一一音色厚重,弹传统曲表现韵味时使用。他还提倡双手解放,左手运用右手的技法。徐晓琳老师在创作《小河淌水幻想曲》时,邱老师建议运用双手同时在不同音区用摇指技法和轮指技法表现旋律。
亲制的古筝指甲
邱老师演奏非常考究音色,在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中,左手已开始用于琴码右侧演奏。但由于左手没有戴上义甲,双手演奏旋律时,音色差别较大,邱老师尝试提出左手戴义甲,并在演奏其改编的《闹春》中充分运用,而如今左手义甲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曲谱手稿
在教学同时,先生总结研究了各种传统演奏技法及古筝的历史,撰写《筝艺指南》、《齐鲁筝初探》、《中国筝的起源》、《古筝基础训练中的几个问题》、《古筝演奏技巧中的艺术处理》等多部有影响的学术论著。
薪火传承,用生命去履行实践
楚天筝会成立留影
恩师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他对发展古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多年来恩师牺牲了少得可怜的休息时间,为许许多多从全国各地赴京向他请教的学子指点迷津。为此师母徐老师没少埋怨他不爱惜身体。他总是微笑说:人家大老远跑来,自己辛苦点没什么。
指导学生练习
不仅如此,先生在古筝的传承与发展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上世纪八十年代,社会上还没有系统古筝教学模式,为了古筝艺术在中国大地上薪火相传,蓬勃发展,恩师和他的老师一一古筝界一代宗师曹正先生,就提出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并身体力行做探索实线的先行者。
1981年同导师曹正在中国音乐学院留影
他们在北京一些幼儿园开设古筝班,自编教材,免费教幼儿学古筝,激发小朋友学古筝的热情,直至其生命的终结。
给第六幼儿园学生上课
当年曹正、邱大成两位先生呕心沥血的开拓性先锋示范的幼儿教学班,早已传遍全国。如今,各类古筝培训班像蒲公英的种子,在祖国大江南北开花结果,这自然离不开恩师当年撒播的种子。
作者介绍
沙里晶,深圳大学教授;深圳市第四、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广东省美育教育研究院古筝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古筝学会名誉会长;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导师;深圳市文学艺术专家成员;深圳市教授协会成员、深圳市古筝学会会长;深圳市演艺协会副会长;深圳芳吟古筝乐团团长;深圳弘法心光乐团艺术总监;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中国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获得者。注:1982-1992四川音乐学院任教;1992-2009深圳艺术学校任教;1994-1996香港演艺学院任教;2009-2020深圳大学任教。
文字整理
黄肖曼,曾任职某国企能源集团。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古筝曲,退休后才开始学习古筝,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演出活动,现为深圳市古筝学会会员。
下篇: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邱霁
邱大成先生是我的大伯,小时候我并没有见过他,只是隐约听大人说起我有个大伯在北京——离我们非常遥远。北京对四岁时我的印象仅仅是过年从远方带回的十个果丹皮——大伯回家时带给孩子们的北京小吃。八十年代的中国吃的并不多,酸酸甜甜的果丹皮便是稀罕的美食。
先生备课
五岁时,堂兄们和我一起随大伯母学钢琴。不久后,大伯母和大哥跟随大伯迁往北京了。父亲将我弹好的曲子录在磁带里。一天放学回家,一个带着黑框眼镜的陌生男人正在认真地听这些录音,父母让我叫他“大伯”。大伯不苟言笑,也不大和我说话,我很怕他。
我的钢琴学习由于一次全国比赛的失利而结束了,大人们决定让我转学筝。筝是什么我并不知道,只是听说大伯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他远在北京教不了我,于是由四川音乐学院的沙里晶老师作了我的启蒙老师,她曾是大伯的一位学生。
从左至右:邱霁、邱大成、沙里晶
春暖花开的时候,大伯回了成都听了我弹筝,依旧没有表情的提了一些意见,我问他:“大伯,怎样才能弹好筝呢?”他回答:“反复反复再反复。”我把这话记到了小本上,对他从害怕变成了畏惧。过了一段时间,父母收到大伯的来信,信中让我放暑假时去北京学筝,由他亲自来教。
同夫人徐晓林在香港
暑假到了,十岁半的我一个人在火车上抖了三十六个小时后来到了首都北京。火车还没停稳,我就看到了大伯在站台上冲我招手,我无论如何也推不动的箱子,大伯一手一个拎起就走,健步如飞。那年大伯四十三岁。整整两个月的暑假,大伯几乎每天都给我和哥哥上课,大伯中午喜欢吃面,告诉我吃面的时候要吃生的大蒜,但我吃不惯常常吐掉;大伯晚上喜欢吃零食看电视,吃零食我也很喜欢……大伯让哥哥带我出去逛故宫、颐和园、动物园……除了每天给我们上课,还有各式各样的学生来向他请教。程度高的学生弹得悦耳,我在一旁听得心潮澎湃,心里憧憬着有一天也能像他们一样。大伯上课时全身心的投入,非常忘我,学生只要稍稍没有领会到他的意图,或是领会到了没有立刻做出来,他就会急得面红耳赤,整个楼道顿时充斥着他沙哑的嗓音。
比赛前为少儿班学生调琴弦
春暖花又开了。我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高一时,大伯正式作为我的指导教师。他的课非常多,从周一到周六排得满满的。连中午这宝贵的休息时间,都经常有外地的学生向他求教。他也从不推辞,总是有求必应。为此伯妈常常生气,怪他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他总是说:“人家来一趟很不容易,自己辛苦点没什么。”每到了周日,他早晨七点就出发,带上一盒伯妈前一天准备好的饭菜,骑上二八自行车,去观园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给小朋友上课,一上就是一整天——大伯和他的老师曹正先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筝的事业后继有人,在北京一些幼儿园开设了免费学习班,后来就固定在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授课。
同少儿班家长、学生合影
为了增加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大伯改编了不少小曲供他们演奏。到了暑假,大伯常常冒着烈日,把十几台筝搬到室外的空地上,给小朋友排练群筝的节目参加北京市少年儿童器乐比赛。大伯把群筝的合乐配得异常动听,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有很多人因此开始喜欢上了筝这件乐器。每年比赛他总是忙得不亦乐乎,拿回的个人奖和集体奖不计其数,景泰蓝的各色奖杯摆满了家中的书架。
同获奖学生合影
今天,各类古筝班已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发展开来,筝受到了大家的喜爱。每当我在外地参观筝集体授课的教室,总是会想起在观园的那间教室里,小筝铮铮作响的声音,夏日窗外斑驳的树影,十来个小朋友晃着脑袋,大伯笑容可掬的敲着木鱼打拍子的情景——这一敲,就是十年。
周而复始的繁重教学,我从未听大伯喊过累,就连检查出了高血压,他也并未重视,从不好好吃药。在大伯的心里,好像所有人都比他自己重要。他对自己很节俭,对别人却异常大方。看音乐会时他经常请学生们打车,可自己出门从来只骑自行车;学生们要请他吃饭他总说太贵,然后带一群人回家吃;出国回来,大伯给每个学生都带一份礼物,可他自己常常什么也不买;逢年过节,他总把学生叫到家中连吃带玩儿……
大成重奏团主要成员
从左至右:邱霁、邱大成、杨琳、周展
大伯教学生时很少让学生模仿自己,而是找出每个人的特点,张扬他们自己的个性,启发他们自己的乐感。为了启发学生的乐感,大伯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有时在你耳边大声唱,有时跳,一节课下来往往累得满头大汗。大伯反对单纯模仿,正因如此,一次有个学生来听我上课,说我弹的这首乐曲和某某弹的很不一样,大伯立刻说:“人和人当然不同,音乐需要个性!”
演出前辅导课合影
伯母曾戏言大伯为“裁缝师”,一首新作品经过他的加工处理往往比作曲家的原意更加精炼集中。对于学生的每一次考试,大伯都会录像。考完后,大家跟他回家一边看录像一边说问题。对于演奏前的准备工作,大伯总要做到精益求精,从来不厌其烦。演奏的前一天,大伯总要仔细的检查筝架是否稳,上面的毡子有没有掉,如果有问题他就马上拿出工具修理。由于担心学生演奏前搬琴会使手发僵,总是会在校园里看到这样的场景——他在前面抱着筝,学生空着手在后面跟着。
园丁奖杯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七号星期天,天很冷,风很大。大伯在观园给小朋友上了一天共十二节大课后,晕倒了。CT结果——脑溢血!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九号,大伯离开了我们,享年五十三。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后的骨灰和他生前的照片被放在了一起,照片中的大伯坐在筝前,依然风度翩翩。
“逝者已逝”,梦中的他仍冲我大吼大叫或喜笑颜开,栩栩如生;站在音乐厅的舞台上,我会恍惚间闪过一个念头——在观众席的某一个角落,或许他就在那里。
作者介绍
邱霁,中国当代筝乐艺术家,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1995年文化部“东方杯”古筝演奏比赛荣获第一名,1996年由香港雨果唱片公司出版首张个人专辑《黔中赋》,1998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首场独奏音乐会。邱霁演出足迹遍布欧亚非几十个国家,包括在“法国中国龙音乐节”、“德国womix世界音乐节”、“荷兰chime音乐节”上的专场演出。个人专辑包括《黔中赋》、《蜀籁——邱大成、徐晓林作品集》等,出版专著及文论《中国筝当代作品集》、《古筝南派风格乐曲训练八首》等。曾荣获文化部“文华奖”,CCTV“十大青年古筝演奏家”。获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北京市创新团队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等资助。其艺术履历被录入《中国音乐家辞典》、《华乐大典》等。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