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哀而不伤与泪流满面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儒家“和”的音乐美学思想,历来为音乐家所推崇,被认为是音乐表现力及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但“和”不应该是评判演奏者艺术修养,演奏境界高低的唯一标准。
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在谈到她有一次演奏《江河水》的感受时说:“那是一遍成功,没有一个音是败笔,情感极其投入……完全忘我,半天都拔不出来,自己内心痛彻肺腑,很长时间都浑身颤抖,无法平静,我超越了自己!”①
《江河水》是二胡的传统名曲,闵惠芬老师在演奏此曲时情感极其投入,每每泪流满面,琴人合一,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有一次上台唱了一首《老师,我总是想起你》,想起自己学艺的一路艰辛,感激老师的栽培之恩,几度哽咽,最终几乎泣不成声。这种音乐情感源于生活,这种对音乐的深层体会和表达,感动自己,感动受众,何尝不是音乐家的生活积累与艺术修养的集中呈现呢?!
读廖昌永先生的从艺人生,聆廖昌永先生的深情歌唱,感动!
潮州筝家高哲睿先生的筝风以细腻流畅,感情深化而著称。他的代表作《黄鹂词》深情、缠绵,抒发了对亲朋、老友的思念之情。先生于甲寅冬月给友人写了一首诗:“抚弦寄遐思,一曲《黄鹂词》。梦往人何在,魂归意更悲。音消情未尽,语咽泪先垂。江上数峰碧,汪汪泣湿衣。”这是《黄鹂词》意境和弹奏者内心感受的真切写照!很多音乐界同行曾目睹先生弹《黄鹂词》时情不自禁、涕泪俱下的动人场面。先生弹奏《黄鹂词》,是抚琴寄意,是与亲朋老友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这种悲韵之情,真诚动人,似天外来音,这种诱人动情的声韵之变,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源于生活,乐由心生。曹正教授赞曰:不感动自己,何以感动别人!
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动人故事,主人公是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1978 年 6 月,小泽征尔与中央乐团合作演出的第二天,他到中央音乐学院参观,看看这边的音乐氛围如何。当时他来到一个小教室里听五个人演奏,其中一个人演奏的曲子正是他前一天指挥的《二泉映月》。二胡声一起,他就不动,安稳地倾听,可随着音乐的演奏,小泽征尔开始掩面流泪。演奏曲子的姜建华演奏到一半的时候被他的哭声震动了,微微抬头一看,小泽征尔已经哭得泪流满面,不成样子!
在后来的采访中,小泽征尔提到,他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整个人是震撼的,他震撼不是听到这首曲子的悲伤,而是他听到这首曲子里面那种委婉的积极精神。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无形的力量,全人类共通的。但他被中国一曲二胡征服,听到落泪,他甚至宣称这样的音乐只能跪着听。泪流满面,有悲伤,有感恩,有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有不同民族音乐家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
二、再柔美一点
“梁祝之父”何占豪老师在《国乐大典》点评古筝演奏时说:“这个小演奏家能不能力度再柔美一点。(方锦龙老师插话:过劲了)你的劲头很好,劲头很好。因为这个爱情主题是代表对爱的渴望、爱的追求,爱的享受,更柔一点!”
再柔美一点,一语中的,耐人寻味!当前,古筝音乐呈多元化,演奏技巧空前发展,但是我们不应回避这样的事实,古筝之魂——韵味在中国古筝的位置已渐次让位于“声”,古筝界重“声”轻“韵”,重新潮、轻传统,重舞曲,轻文曲的现象比比皆是。随着古筝创新技法的普及和推广,训练水平的提高,新潮、前卫的筝乐作品的问世,“古雅多韵”的传统筝乐已被“高硬快响”的时代之声取代。舞台上,阳刚有余而柔美不足的现象已引起有识之士的警觉。
古筝作为民族音乐的瑰宝,要尽显华夏筝乐文化之精华,演奏力戒千篇一律。古筝要与时俱进,展示时代风貌,弹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那种豪迈气势,也能突出特定乐曲情感表达,弹奏柔情似水的清雅风韵。
注释:
①王次炤:《技巧与风格的超越 艺术与人格的完美——为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作序》,《人民音乐》2010 年第 3 期。
本文收录在《筝韵问渡》P502 高百坚 高斐斐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