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网
菜单
高百坚
level
潮州筝
TA的动态
浅析潮州筝曲《浪淘沙》三筝谱(作者:高百坚)

珍贵视频《浪淘沙》邱大成先生演奏1993年10月于澄海《浪淘沙》是潮州音乐名曲。我手头有三份筝谱——《全国古筝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邱大成订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杨秀明演奏谱和《杨秀明潮州筝曲艺术》的《浪淘沙》筝谱。《杨秀明潮州筝曲艺术》注释中写道:“……曲谱集为杨秀明先生一九八六年编著的《潮州筝曲选集》(未出版),内容和记谱方式完全尊重杨先生的原稿,未做任何调整与改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样传承的角度来看,《杨秀明潮州筝曲艺术》收录的《浪淘沙》筝谱,是杨先生亲订,是体现杨氏筝风和技法特点的范本,没有之一。我们再看《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杨秀明演奏谱(下称“杨谱”)与《全国古筝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的邱大成订谱(下称“邱谱”),除了标准了轻六、二板、栲板、三板的潮州筝乐板式术语、记谱详略不同外,“杨谱”基本出自邱先生订谱的《浪淘沙》。再从邱先生在93’中国古筝·潮乐艺术节演奏的视频来分析,显然是邱谱的原谱演绎。在澄海93’中国古筝·潮乐艺术节,主持人林英苹老师特别提道:作品是根据潮州丝弦合奏谱改编而成的。这是学院派筝家研习潮州音乐的创新版本,是潮州音乐与现代筝技法融合的产物,邱先生订谱的是现代版的《浪淘沙》,是邱先生对潮州名曲的理解和创新,不是杨秀明先生筝风原样传承和潮州筝体系性技法的呈现。当前特别强调自主知识产权、版权,从《浪淘沙》“邱版”、“杨版”两份筝谱来剖析,“邱版是原创,“杨版”是对“邱版”的局部修订,对于源自潮州弦诗乐二度创作的“邱版”筝谱,标上“杨秀明演奏谱”似欠妥,这是传统乐曲编写一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另外,按潮州筝乐“曲速三变”和曲式结构,有拷拍、三板的慢板曲应称为头板,《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把《浪淘沙》标准为“二板”也值得商榷。书中“栲板”中的“栲”是错别字。再者,书中的《寒鸦戏水》《柳青娘》标准为“拷拍”《浪淘沙》为“栲板”,这是一本面向广大业余筝人普及教材,是“栲板”或“拷拍”,应统一,应规范。以上为《浪淘沙》“邱版”以上为一《浪淘沙》“杨版”以上为《杨秀明潮州筝曲艺术》的《浪淘沙》

展开
  • 3小时前
  • 0 0
浅析潮州筝与中原文化(作者:高百坚)

儒家乐《小桃红》(重六调)潮州筝是一间百年老店,是中原音乐文化与潮州土著文化融合发展而成的一大古筝流派。潮州学界泰斗饶宗颐先生指出“潮属文化溯源于秦”。潮州古属闽粤,秦属南海郡(隋朝称为潮州。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14年在百粤屯兵五十万,设置揭阳守区,将领史禄及其部下和家眷也大多数留寓揭阳,史禄的后裔史定在汉初曾经为揭阳令,这些将领士兵,挟带中原的文物与习惯,而作为礼仪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音乐艺术也相继传人。揭阳曾经是潮州府下辖潮州八邑之一,现在是潮汕机场的所在地。我们可从四个方面追溯秦筝与潮筝的渊源关系:A色彩音阶:秦筝的欢音、苦音的色彩与潮筝的轻六、重六类同。B音律:关于微升4与微降7,周延甲教授指出:秦筝与潮筝的韵音是一致的。C大拇指按弦技法的运用:秦筝大拇指按弦把拇指写成大于筝谱上。潮州已有自成体系的“换指按弦”法,大指按弦更主动,更频繁。D命名:潮州筝相当长时间以秦筝命名。由此可见,秦文化对潮筝的影响是直接的,也寓潮人对秦文化的追溯和依托。已故潮筝名家徐涤生先生唯一留世手稿。(潮州筝曲《金书令》)由此可见,秦文化对潮筝的影响是直接的。秦汉以前的中国,东北面是胡,秦始皇虽筑了万里长城,但胡人仍屡屡进犯,迫汉族南撤,宋、明两朝败亡,都到潮州为止,中原古文化随战乱而南移。我们从潮州音乐十大套曲中,仍能寻觅到唐宋大曲的遗风。中原文化对潮州的重大影响,不得不提一位重要人物——韩愈。韩愈被贬来潮州八个月,是中原文化与潮州进行正式接轨的重要标志。他崇儒兴学,大大地影响了潮州儒雅乐风的形成、审美趋向和乐人的艺术追求。至今,潮汕人仍以“儒气”一词来称颂美好的事物,高雅的音乐称为儒家乐。以演奏儒家乐为艺术追求的民间乐社都冠以儒乐社的美称。

展开
  • 02-10
  • 0 0
“古琴之夜”音乐会品评与反思读后感(作者:高百坚)

读了孙晨荟先生《七弦寄深意,琴乐历千年,知向谁边?——“古琴之夜”音乐会品评与反思》,受益!摘录文中观点于下:新中国乐器改革的几十年蓬勃发展以来,民族乐器基本已经完成了变革之后的现代化转型。当代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总体呈现出的,是一条学院派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下的探索之路。四首古琴与民族管弦乐队的现代作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同问题。《秋鸿》一曲民族乐队配器饱满,但效果繁杂不尽如人意,尤其多种民族打击乐系列的叠加完全覆盖已经扩音的古琴声,……《天地永乐中国节之重阳》一曲开篇简约仿生的编配展现出灵动优美的画面,但随着乐队的加入,与古琴之间的声响已经无法平衡,庞大写实的乐队与孤军奋战的写意琴乐试图相互避让,突出的主题旋律和饱满的配使古琴自身的优长几乎无法舒展……《春风》凸显了理念转化带来的明显的时代痕迹,在演奏风格、技法和调性转化带来全新的听觉感受,试图与现代与民间接轨,手鼓的伴奏配以乐队、演奏家指挥观众回应鼓掌等更是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欢乐氛围发挥到极致。从音乐层面来说,这些乐曲的同一个问题是,在大乐队背景下,琴曲指法独具特色的微妙变化几乎已经荡然无存,音响的平衡更难以直视,尽管也有一些作曲家注意到并竭力调试……当古琴从内室走向现代舞台的那一刻,微观内里和幽淡静享的世界就已经不复存在。能否真正架构起内外与你我对话的桥梁呢?学院派民乐与世界外部的交流驾轻就熟,但对内部传统的探索极度不够……新意足矣,古意浅尝。琴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早已远离今人,因此要复兴它什么是不言而喻的。古琴不“古”,何谈古琴?孙晨荟先生写的是对古琴音乐会的品评和反思,但我更愿意联系古筝的舞台现象评说一二。现在的古筝演奏、音乐会,与管弦乐队合奏是高大上,与钢伴是绝配、与手鼓、大提、小提是标配,它增加了音乐会的观赏性和多彩的乐音。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实:重表演,轻内涵,重音响,轻韵味是主流,特别是大型作品进入华彩乐段,我们只能看到古筝家的身手做着各种优美的姿态,几乎听不到被更突出的乐器音响覆盖的微弱筝音,觅不到古筝的根,寻不到筝乐的魂!我们必须明确古筝的属性,它是听觉乐器,不是视觉乐器。在古筝现代化教学和表演取得历史性进展的今天,古筝如何定位,从哪里来?往何处去?如何守正,何以创新,值得古筝同仁反思和深研!

展开
  • 01-21
  • 0 0
田力女士抚十三弦丝弦筝忆往事(作者:高百坚)

视频中这台伴随着曹正先生的筝艺人生。曹老用这台筝先后为中央和地方广播电台录制了古筝曲数十首,制成《广播独弹十三弦》等盒式磁带、唱片,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传统筝乐音频资料。这台十三弦古筝,是曹老病重期间赠给外孙女并由田力女士带到澳洲。田力女士感慨道:每年的最后一天,是父亲的生日,在辞旧迎新的元旦除夕,望着窗外万家灯火,烟花绽放的场景,默默地度过父亲的冥寿,总是有些伤感……视频《鸿雁捎书》是田力女士为纪念曹正教授百年诞辰在澳洲录制的。以筝传情,寄托着对父亲的思念和对老一辈筝家的敬意!

展开
  • 01-06
  • 0 0
曹正教授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作者:高百坚)

12月31日是敬爱的曹正教授诞辰104周年的纪念日。曹正先生62年来潮汕采风,与先父结下金兰交,自此南北筝人,鱼雁往来,研筝乐,议世事,留下很多珍贵书信和手稿,兹摘录四则,缅怀给中国古筝留下巨大精神财富的曹正教授。 一、筝艺与商品当年我们无论从谁来往都建立在古筝艺术事业的基础上,可以说私心杂念是比较少的(不能说一点儿没有)。但现在的人们则往往是“为自己”的成分多了一些;我现在再三提倡向业余大师们学习,不要把古筝艺术当成"商品"用于教学、演出和科研中去,这样一来,人们便看成我们的做法,没有身价,没有地位,甚至贬低我们的学术地位,这又有什么呢?古人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因些我们还是要“我行我素”为是。——摘自79.11.4来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古筝参与市场化运作乃大势所趋,但如果“为自己”太多,学术让位于铜臭,贬损筝家的人格和尊严!学术研究要赖得住寂寞,“为自己”太多,智仁之器沦为赚钱机器,还有什么心思和精力在知识的海洋里去遨游,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去教育后人?!筝家要团结协作,努力提升筝乐的学术地位,不要随大流,把古筝艺术当成"商品"的附庸! 二、技术与艺术有关演技变化上的运用也该这样,一定要根据乐曲的特点"量体裁衣",有所安排,而不能根据演员技术水平来安排技术,因为这样也会造成"千篇一律"的毛病。——摘自62.6.2.来信这是曹正先生62来潮汕采风对潮州音乐演奏的观后感。重温曹老关于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联系当今古筝演奏现状,不无启示。古筝的技术发展很快,日新月异!无庸置疑,在古筝演奏中,技术是基础。然而,技术是为乐曲服务的,不同的乐曲,不同的流派应该有不同的技法安排。但现在有些筝家喜欢炫技,似乎在古筝演奏中不加点令人炫目的"技巧"不太过瘾。这个问题已引起老一辈筝家的注意和警觉。傅明鉴老师认为:古筝的风格非常丰富,对音色和音乐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所以演奏的用指方法也多种多样。因此,我们要学会弹什么曲子用什么方法,适合才是好的,才是对的!王昌元老师认为:任何古筝演奏技法都有其局限性,那些不问作品风格和古筝流派的特点而套用现代技法是古筝发展的误区!傅雷先生言: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旨哉斯言! 三、保守与开放对于传统的继承问题,弟数十年来未忘怀于此,某些改良主义者尽量歪曲古为今用,说什么古曲必须改造才能为今所用,若然,地道的传统将何以为据?——摘自曹正教授73年冬节前夕来信辉远此次回籍探亲过京时表演了《战台风》一曲,谈到他的感想说“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是没有做不到的。因此我想到世兄百坚,是否也弹练《战台风》,我建议要弹练一翻,这是六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新曲,是推陈出新的佳作,青年人不可不弹也……——摘自75年4月17日来信有人认为曹正教授学术思想是“厚古”、保守,这是偏见!存承与发展,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绕不开的话题。傅明鉴老师说得好,曹老师的“保守”是真正的继承;曹老师的“开放”是有选择的接受各种创新事物;曹老师的理论思想是筝艺发展的先导! 四、回来吧,清音雅韵! “当今琴道式微,清音雅韵难与领略,筝瑟琵琶日慕繁华之际,我们的筝音能够演奏出如此不俗之曲,自是同道甚感欣慰之事…" ——摘自74年5月8日来信 这是曹正教授62年对"后学演奏古调总难令人满意,常恐百花一枝殒㓔雕零…"的忧虑之后对筝乐发展现象和审美的感叹和热切期盼!当筝瑟琵琶日慕繁华之际,当古筝舞台高、硬、快、响,打、砸、敲、拍引领时尚之时,清音雅韵何处觅?在以对传统流派改良意识代替对千百年筝乐文化的原样存承,在传统经典筝曲与现代技法嫁接成风的当下,我们看到的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快手“炫技”,失去的是那淳朴、自然的绕梁音韵!欣赏了傅明鉴老师为纪念曹正先生诞辰98周年录制的“中州古调",傅老师信手拈来,随心随性,韵雅音美,真筝乐!”傅老师说:"艺术的表现有简单,也有复杂的。古筝艺术也一样,一首看似简单的乐曲常常隐藏着深沉的含意。在浮躁的今天,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去静聆那些能让我们安逸的音乐,感受到内涵的美妙!"古调根未断,传人在。面向田野,不耻下问,拜师学艺,玩乐寻韵,持之以恒,就可闻到"古调"春的气息! 回来吧,清音雅韵! 曹正教授诞辰之际,再读曹老书信,有所思,有所感。感恩曹老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展开
  • 12-29
  • 0 0
×

评论

要删除这条动态吗?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