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网
菜单
高百坚
level
潮州筝
文章(315)
TA的动态
潮州音乐名家肖韵阁(作者:杨礼桐)

潮州音乐名家肖韵阁杨礼桐跨进肖韵阁先生的客厅,一副醒目的鹤顶对联立即跳入你的眼帘:“韵级五音扫流辟,阁藏六律正世风”。这是肖先生的自励,也是先生的座右铭:是他七十多年来在艺术上孜孜以求的宗旨。冠首二字正是先生的艺名。肖先生原名棣萼,但从学艺开始即取名韵阁。可见他对音乐声韵的热爱。肖先生是广东省潮阳县棉城人。1900年出生于天津市,现年96岁。他是潮州音乐的著名演奏家、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毕业于广东大学(现在的中山大学)但从小嗜爱音乐,且又生长在古典音乐之乡的棉城,得到传统音乐的薰陶,虽入数学之科门,却恋潮乐之艺路,终成音乐名家。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肖先生在广州读书时,就经常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学业之余,陶醉于音律。他组织了“潮汕同学音乐研究会”,曾与林永之等人组成潮州音乐小组,汇同吕文成带领的粤乐小组参加“岭南大学音乐会”,在同台演出交流艺术中初露头角。三十年代,肖先生回家乡棉城,是潮阳县棉城一年一度“赏仙会”的积极活动者。在此期间,他遍访艺家,广集资料,汲取艺英,学习了不少古典宫庭音乐,继承了“五声调、“潮阳笛套”等富有研究价值的一批稀有古谱,艺事日臻完善。四十年代,肖先生东游上海,即被上海的“韩江丝竹”聘为音乐指导,同时还参加上海市“雼雿国乐社”。肖先生在上海独奏古筝,潮乐名曲“粉红莲”和重六《柳青娘》(加采花牌)是他的保留曲目。由于他对乐曲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独特的演奏技艺,一时被誉为“南国筝王”。他的洞箫独奏也受到洞箫名家孙裕德先生的青睐,成为艺坛挚友。肖先生是第一个把北派琵琶的指法和大套谱带到汕头传播的音乐家,他为沟通南北派琵琶的技艺,为丰富潮州琵琶演奏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六十年代是肖先生音乐创作的旺盛时期。他创作了著名的独奏《汩罗江》,筝独奏曲《蕉声四调》。打破了潮州筝曲一味弹奏:“弦诗”的习俗,使潮筝从原来传统的十几个指法发展到几十个指法,从技巧上丰富了潮州筝的表现力。他创作的唢呐曲《华山畿》一面世便不胫而走,成为优秀的唢呐独奏曲。他精心发掘、整理、订指法的《南胡笳十八拍》已成来潮州琵琶的代表作。1961年肖先生应邀到潮阳县搜集整理古曲,撰写了专著《潮阳笛套古乐》和《说五声调》,还搜集整理了上百首宫庭古乐。同年被大埔县汉剧团(后改为广东省汉剧院)聘请为音乐顾问。这期间,他结识了罗琏、罗九香、罗璇等汉乐名家,一同为发掘、整理和发扬汉调音乐作了大量工作。1963年,肖先被出为广东汕头戏校音乐顾问,培养了一批专业和业余的琵琶、古筝人才。1979年,肖先被聘请到星海音乐学院,负责对民乐系的中青年教师进行辅导。他溶化了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和研究成果,先后写下近万字的《音乐什俎》。其中计有《潮州筝的几个定弦》、《问声知情》、《辨音知义》、《二四谱说》等。《音乐什俎》是肖先生一生的艺术结晶。八十年代,他再次被汕头戏校聘为音乐顾问,辅导中青年教师。这期间又整理了别出一格的软线曲《月儿高》、稀有古谱《柏舟操》、《秋胡》,根据聂耳的器乐曲《昭君和番》改编成弦、琵琶、筝合奏曲《昭君出塞》等。其中《昭君出塞》在1981年全省中专艺术学校汇演中成为优秀艺术节目。在几十年的艺术道路上,肖先生总是脚踏实地地走自己的路,从不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在艺术不存任何门户之见。从善如流既是他做人从艺的准则,也是他教诲弟子门生的懿训。先生一生豁达,陶然自行,现在已是九十六的高龄,但精神矍铄,操琴自如,是筝界乐坛的不老翁,同行后辈无不深以为幸。编者按:肖韵阁先生(1904―1998),终年94岁。作者:广东省音协古筝学会副会长,汕头戏曲学校高级讲师本文载∶《潮声》潮州筝学术文论集 2016年增刊

展开
  • 11-07
  • 0 0
《我的恩师肖韵阁》读后感(作者:高百坚)

再三拜读陈琪老师《我的恩师肖韵阁》的帖子,受益,也引发我对潮州筝传承现象的思考。 陈琪老师是萧韵阁先生的亲传弟子。萧老师骑鹤西去,生前没有多少音、视频流传于世。陈琪老师于2016年12月7日汕头举行的中国潮筝——全国传统古筝学术交流会——潮州筝派近现代先贤传承音乐会上,弹奏先师传谱的潮阳软线古乐《月儿高》,她的演奏一定程度上能体现萧先生独树一帜的筝风,而《半夜梦-思归》寄弦思情,藉以表达对恩师萧韵阁先生的思念和追忆。 萧韵阁先生于1998年逝世,近三十年来,正式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章只有《潮声》——潮州筝学术文论集文中杨礼桐先生撰写的《潮州音乐名家肖韵阁》。《我的恩师肖韵阁》填补了萧韵阁先生筝乐艺术研究的空白。但文中某些事实、论点和用词,似有不妥。兹不揣浅陋略陈拙见于下: 郭鹰先生在上海“师从肖韵阁先生学习数曲”。 关于郭鹰先生与萧韵阁先生的师承关系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问题。我想,我们应回到郭鹰先生遗文和郭大锦先生的回忆中找答案,用事实来说话吧!郭鹰先生在《漫谈潮筝在上海》中写道:“当时上海有一个业余的潮乐组织叫‘新潮丝竹会’,我是该乐会会员,合乐时,除拉椰子胡外,有时也弹潮筝,这对我以后在筝艺上有趋纯熟上有很大的帮助,更值得一提的是萧韵阁和洪明义两位先生,他们也是乐会成员,都擅长古筝。会乐时,萧先生是担任琵琶,洪明义是担任扬琴,他们有时也偶尔弹弹古筝。正因为这两位的偶尔弹奏,却给我不少养料。给我在筝艺上渐趋成熟很大的帮助。” 郭大锦先生是郭老的公子,筝艺传承人。他回忆道:“1987年,时任上海市市长聘我父亲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他在馆员自传中写道‘我在古筝艺术中获得的一些成就,也得益于古筝前辈萧韵阁先生的指点和影响’。萧韵阁老师比我父亲年长14 岁,他在40年代曾在上海潮汕人的潮乐组织‘韩江丝竹社’任音乐指导,当时我父亲也参加‘韩江丝竹社’的活动。得到萧韵阁先生的指导和影响,在古筝演奏中吸取萧老师的绝佳之长。” 综上,我们似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郭鹰先生与萧韵阁先生是潮阳老乡,年龄相差十多岁,20 世纪 40 年代又常在上海“韩江丝竹社”会乐,无疑,郭鹰先生的筝艺受到萧韵阁先生的影响和指点,但非师承关系。“在上海师从萧韵阁先生学习数曲无文字史料为证,也不能从郭老的演奏中窥见萧老的独特筝风。 打破潮州筝只弹“弦诗”的传统习俗 在萧先生之前,饶平海山籍的徐涤生先生“是打破潮州筝只弹“弦诗”的传统习俗”的第一人。杨礼桐老师在《潮州音乐名家肖韵阁》一文中写道:“60年代是萧先生音乐创作的旺盛时期。他创作了筝独奏曲《汨罗江》《蕉声四调》”。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这样的事实,徐涤生先生1958酝酿构思,成曲于1961年的《春涧流泉》是潮州筝最早的创作曲,没有之一!时至今日,《春涧流泉》仍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潮筝创作曲。另一首作品《塞上曲》也是徐先生“落难海山”之前的力作。 肖韵阁先生是早期潮州筝向外传播的先行者 潮州筝内地(国内)传播的先行者是谁?笔者认为非揭阳的林永之先生莫属。虽然,20世纪20年代萧先生于广州求学期间组织了“潮汕同学音乐研究会”,与林永之先生等人组成潮州音乐小组,会同吕文成带领的粤乐小组参加“岭南大学音乐会”。但潮州筝真正冲出潮州,走向华夏,当以传人传谱为据。 曹正教授在《潮州古筝流派的介绍》中已做了有根有据、脉络清晰的梳理。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林永之先生负笈燕京,把潮州筝传授给谭步溟、史荫美,史又传授了梁在平,流传下来的乐曲有《寒鸦戏水》《锦上添花》《平沙落雁》《粉红莲》《昭君怨》《登楼》《混江龙》《小梁州》《清平乐》等。林永之先生是潮州筝北方传播的先驱者,是“南筝北传”的开山鼻祖、奠基人。 当年曹正教授撰写潮州筝传承谱序时,其调研的资料无法有效阐述肖韵阁先生的传承脉络,故将肖老师排除在外。 从曹正教授在《潮州古筝流派的介绍》看,只列了洪派臣、李嘉听两大主流筝派,这是尊重潮州筝派创立比较客观的脉络梳理。随着时间的推移,郭鹰、萧韵阁先生在潮州筝的传承和传播中独树一帜,这在曹正教授的《潮州古筝流派的介绍》中也有阐述。曹教授单独介绍“独树一帜,自成一格在潮汕地区享有盛名的棉阳萧韵阁先生。”列举萧韵阁先生编撰的《五声调工尺谱》(手稿抄本)、自作曲筝谱《蕉声四调》《渔樵问答》等曲,认定是“研究潮州音乐流派的一些重要参考资料”。 希望陈骐老师等萧先生筝艺传承人对肖先生相关资料增补和完善,客观、准确认为定萧先生在潮州筝派脉络传承中的位置和影响定位,让萧先生的筝艺得到更多同仁的关注、研习和原样传承。 最后一个问题:“现代学院”代指什么? 行文至此,我分享先父1977.11.5.写给曹正先生信,补充一下萧先生的传承情况。先父在信中谈道:“据萧先生介绍,潮阳弹筝据他所知,最先系二人,一名林剬牍,一名巾仔老三,他的启蒙是此二人指导”。希望这一鲜为人知的萧先生的师承,对陈骐老师日后研究萧先生的传承脉络能有所裨益。 高哲睿先生写给曹正教授的信(1977.11.5.) *我儿时多次由父亲带到汕头萧老寓所观先生弹奏。萧老温文尔雅,弹筝前必先用肥皂洗手,这一情景忆犹新。 注:拙文中萧姓写二“萧”和“肖”,“萧”是标准、规范的书写(见《辞海》等);“肖”出现在《我的恩师肖韵阁》《潮州音乐肖韵阁》,应是此间的习惯写法,为忠实原作,本文中书名号内和小标题(引自原作文句)仍保留“肖”。 另:先父的信中写“莦”,这应该是曾经流行的简化字。

展开
  • 11-07
  • 0 0
“现代版二四谱”及潮州音乐“拷拍”的问题与特征(作者:高百坚)

一 、“字字明”是“现代版二四谱”的弊端“二四谱”是潮州弦诗乐、潮州筝、潮剧早期记谱法,以七个中国数字为唱名,用潮州方言念唱。它有板无眼,谱面简单,一谱多调,读谱只能依据曲首标明何调,以声就谱,如读"天书"。作为潮州音乐的特有古谱,"二四谱"越来越受到乐人的关注和研习。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有乐人驾轻就熟,以熟悉的简谱演奏谱反推译成"二四谱"念唱;也有民乐研究者将外来曲目的简谱,一音不漏译成"二四谱",以为范例。形成“字字明”的"现代版二四谱"现象。"二四谱"的特点是什么?二四谱的精髓是什么?就是有板无眼,只有正板和摇板,只记基本音,不记花音, 以实带虚(基本音为實,念唱生韵为虚),给读谱或演奏者以造句和做韵的空间,使之自由发挥,充分展示其艺术修养、个人风格和技法特点。 简谱演奏谱"反推"译成"二四"乐谱的主要问题是将有板无眼的"二四谱"变成记实音的演奏谱。这种以阿拉伯数字替入中国数字的"现代版二四谱",源于简谱实音记谱,一音不漏,标准规范,死谱死读(奏),不能在古谱的学习中体悟和学到潮州音乐声腔生韵,以韵引声之妙!要弄清楚"二四谱"的特色和读谱法,还是要回到"二四"古谱中寻根。二、潮州音乐“拷拍”必须具备二个特征潮州音乐有一个专用术语即"曲速三变"。所谓“曲速三变”是指潮乐弦诗乐的一种板式安排一一由头板和头板压缩、派生而来的“拷拍”和“三板”为基本的段落构成,又在头板曲调和三板曲调中,通过演奏上的“添花插指”,衍生出诸多推奏形式,这种繁复变奏的规律是,乐曲始终保持头板音调的核心和旋律的缩影,板数却始终不变。"曲速三变"中的“拷拍”是潮州音乐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板式和专用术语。“拷拍”必须具备二个特征:1.节奏型及特点:前半拍多休止(腰板),音符多出现在后半拍,节奏活跃,有动力感。2.保持头板的旋律主音,板数不变。不能将旋律主音不同的乐曲连缀,其中有前半拍休止,后半拍起音的节奏型就等同"拷拍"。

展开
  • 11-03
  • 0 0
音乐欣赏随笔(作者:高百坚 高斐斐)

一、哀而不伤与泪流满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儒家“和”的音乐美学思想,历来为音乐家所推崇,被认为是音乐表现力及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但“和”不应该是评判演奏者艺术修养,演奏境界高低的唯一标准。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在谈到她有一次演奏《江河水》的感受时说:“那是一遍成功,没有一个音是败笔,情感极其投入……完全忘我,半天都拔不出来,自己内心痛彻肺腑,很长时间都浑身颤抖,无法平静,我超越了自己!”①《江河水》是二胡的传统名曲,闵惠芬老师在演奏此曲时情感极其投入,每每泪流满面,琴人合一,感动自己,感动别人!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有一次上台唱了一首《老师,我总是想起你》,想起自己学艺的一路艰辛,感激老师的栽培之恩,几度哽咽,最终几乎泣不成声。这种音乐情感源于生活,这种对音乐的深层体会和表达,感动自己,感动受众,何尝不是音乐家的生活积累与艺术修养的集中呈现呢?!读廖昌永先生的从艺人生,聆廖昌永先生的深情歌唱,感动!潮州筝家高哲睿先生的筝风以细腻流畅,感情深化而著称。他的代表作《黄鹂词》深情、缠绵,抒发了对亲朋、老友的思念之情。先生于甲寅冬月给友人写了一首诗:“抚弦寄遐思,一曲《黄鹂词》。梦往人何在,魂归意更悲。音消情未尽,语咽泪先垂。江上数峰碧,汪汪泣湿衣。”这是《黄鹂词》意境和弹奏者内心感受的真切写照!很多音乐界同行曾目睹先生弹《黄鹂词》时情不自禁、涕泪俱下的动人场面。先生弹奏《黄鹂词》,是抚琴寄意,是与亲朋老友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这种悲韵之情,真诚动人,似天外来音,这种诱人动情的声韵之变,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源于生活,乐由心生。曹正教授赞曰:不感动自己,何以感动别人!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动人故事,主人公是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1978 年 6 月,小泽征尔与中央乐团合作演出的第二天,他到中央音乐学院参观,看看这边的音乐氛围如何。当时他来到一个小教室里听五个人演奏,其中一个人演奏的曲子正是他前一天指挥的《二泉映月》。二胡声一起,他就不动,安稳地倾听,可随着音乐的演奏,小泽征尔开始掩面流泪。演奏曲子的姜建华演奏到一半的时候被他的哭声震动了,微微抬头一看,小泽征尔已经哭得泪流满面,不成样子!在后来的采访中,小泽征尔提到,他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整个人是震撼的,他震撼不是听到这首曲子的悲伤,而是他听到这首曲子里面那种委婉的积极精神。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无形的力量,全人类共通的。但他被中国一曲二胡征服,听到落泪,他甚至宣称这样的音乐只能跪着听。泪流满面,有悲伤,有感恩,有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有不同民族音乐家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二、再柔美一点“梁祝之父”何占豪老师在《国乐大典》点评古筝演奏时说:“这个小演奏家能不能力度再柔美一点。(方锦龙老师插话:过劲了)你的劲头很好,劲头很好。因为这个爱情主题是代表对爱的渴望、爱的追求,爱的享受,更柔一点!”再柔美一点,一语中的,耐人寻味!当前,古筝音乐呈多元化,演奏技巧空前发展,但是我们不应回避这样的事实,古筝之魂——韵味在中国古筝的位置已渐次让位于“声”,古筝界重“声”轻“韵”,重新潮、轻传统,重舞曲,轻文曲的现象比比皆是。随着古筝创新技法的普及和推广,训练水平的提高,新潮、前卫的筝乐作品的问世,“古雅多韵”的传统筝乐已被“高硬快响”的时代之声取代。舞台上,阳刚有余而柔美不足的现象已引起有识之士的警觉。古筝作为民族音乐的瑰宝,要尽显华夏筝乐文化之精华,演奏力戒千篇一律。古筝要与时俱进,展示时代风貌,弹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那种豪迈气势,也能突出特定乐曲情感表达,弹奏柔情似水的清雅风韵。注释:①王次炤:《技巧与风格的超越 艺术与人格的完美——为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作序》,《人民音乐》2010 年第 3 期。本文收录在《筝韵问渡》P502 高百坚 高斐斐

展开
  • 10-26
  • 0 0
回忆漫漫弹筝路 再展筝乐根和魂(作者∶高百坚)

《回忆》——邓翊群古筝博士毕业音乐会将在上海音乐学院上演邓翊群(老邓),1993年出生于山东曲阜,5岁开始学筝,师从韩秀英、赵林等老师启蒙;2003年考入上海音学院附小,师从王蔚教授;2005年起入祁瑶教授门下至今,目前为在读博士。老邓是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讲师、上海音乐学院筝乐团副团长。邓翊群古筝博士毕业音乐会的标题——《回忆》,是邓翊群二十多年学筝的温旧、梳理和记录。曲目中涵盖了六大传统古筝流派。来自豫筝一代宗师曹东扶传谱的《哭周瑜》《叹颜回》、山东传统筝曲演奏艺术重要传承人黎连俊传谱的《山东大板套曲》、浙江筝派重要代表人物王巽之传谱的《月儿高》。广东音乐奠基人严老烈根据广东民间音乐改编的《连环扣》、陕西筝奠基人周延甲创作的《秋夜筝》、由潮州筝第四代传人高百坚创作的潮州筝曲《游子思归》编配的筝与洞箫合奏。这是对古筝根和魂的追溯,这是清音雅韵在舞台的集中呈现。节目最后是邓翊群以筝与钢琴、打击乐而创作的《乌兰布统回忆》,通过幻想式的音乐风格抒写广袤无垠的天地、人与自然的交融。整台音乐会的曲目,有流派传统经典筝曲的原样传承,有流派风韵的创新发展,也有现代筝乐美学和技法的创新演绎。赞!我与邓翊群相识于2015年星海音乐学院岭南古筝艺术节,我和祁瑶老师的几位高足小范围进行了面对面的筝艺交流。16年9月,我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讲学,邓翊群对我的创作曲《游子思归》很感兴趣,我请邓翊群为我的处女作《游子思归》配洞箫进行二度创作。这是民间乐人与学院专才一次成功的深度合作。一个多月后,当我耳边响起范临风(洞箫)那深沉的,略带愁绪的引子,不禁潸然泪下。乐曲奏毕,台下掌声雷动。我深深地感受到邓翊群的谦卑、好学、深厚的专业底蕴和创编能力!在《回忆》——邓翊群古筝博士毕业音乐会上演之际,我分享一段与他的导师祁瑶教授一次非常有深意的对话:"没有根,我们就不具备看远方的能力,而在对远方的遥望中,我们才真正悟得传统的精妙与珍贵。”大赞!祝《回忆》——邓翊群古筝博士音乐圆满成功!传承不离根,创新毋忘本。老邓加油!

展开
  • 10-15
  • 0 0
×

评论

要删除这条动态吗?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