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网
菜单
高百坚
level
潮州筝
文章(312)
TA的动态
音乐欣赏随笔(作者:高百坚 高斐斐)

一、哀而不伤与泪流满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儒家“和”的音乐美学思想,历来为音乐家所推崇,被认为是音乐表现力及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但“和”不应该是评判演奏者艺术修养,演奏境界高低的唯一标准。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在谈到她有一次演奏《江河水》的感受时说:“那是一遍成功,没有一个音是败笔,情感极其投入……完全忘我,半天都拔不出来,自己内心痛彻肺腑,很长时间都浑身颤抖,无法平静,我超越了自己!”①《江河水》是二胡的传统名曲,闵惠芬老师在演奏此曲时情感极其投入,每每泪流满面,琴人合一,感动自己,感动别人!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有一次上台唱了一首《老师,我总是想起你》,想起自己学艺的一路艰辛,感激老师的栽培之恩,几度哽咽,最终几乎泣不成声。这种音乐情感源于生活,这种对音乐的深层体会和表达,感动自己,感动受众,何尝不是音乐家的生活积累与艺术修养的集中呈现呢?!读廖昌永先生的从艺人生,聆廖昌永先生的深情歌唱,感动!潮州筝家高哲睿先生的筝风以细腻流畅,感情深化而著称。他的代表作《黄鹂词》深情、缠绵,抒发了对亲朋、老友的思念之情。先生于甲寅冬月给友人写了一首诗:“抚弦寄遐思,一曲《黄鹂词》。梦往人何在,魂归意更悲。音消情未尽,语咽泪先垂。江上数峰碧,汪汪泣湿衣。”这是《黄鹂词》意境和弹奏者内心感受的真切写照!很多音乐界同行曾目睹先生弹《黄鹂词》时情不自禁、涕泪俱下的动人场面。先生弹奏《黄鹂词》,是抚琴寄意,是与亲朋老友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这种悲韵之情,真诚动人,似天外来音,这种诱人动情的声韵之变,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源于生活,乐由心生。曹正教授赞曰:不感动自己,何以感动别人!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动人故事,主人公是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1978 年 6 月,小泽征尔与中央乐团合作演出的第二天,他到中央音乐学院参观,看看这边的音乐氛围如何。当时他来到一个小教室里听五个人演奏,其中一个人演奏的曲子正是他前一天指挥的《二泉映月》。二胡声一起,他就不动,安稳地倾听,可随着音乐的演奏,小泽征尔开始掩面流泪。演奏曲子的姜建华演奏到一半的时候被他的哭声震动了,微微抬头一看,小泽征尔已经哭得泪流满面,不成样子!在后来的采访中,小泽征尔提到,他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整个人是震撼的,他震撼不是听到这首曲子的悲伤,而是他听到这首曲子里面那种委婉的积极精神。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无形的力量,全人类共通的。但他被中国一曲二胡征服,听到落泪,他甚至宣称这样的音乐只能跪着听。泪流满面,有悲伤,有感恩,有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有不同民族音乐家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二、再柔美一点“梁祝之父”何占豪老师在《国乐大典》点评古筝演奏时说:“这个小演奏家能不能力度再柔美一点。(方锦龙老师插话:过劲了)你的劲头很好,劲头很好。因为这个爱情主题是代表对爱的渴望、爱的追求,爱的享受,更柔一点!”再柔美一点,一语中的,耐人寻味!当前,古筝音乐呈多元化,演奏技巧空前发展,但是我们不应回避这样的事实,古筝之魂——韵味在中国古筝的位置已渐次让位于“声”,古筝界重“声”轻“韵”,重新潮、轻传统,重舞曲,轻文曲的现象比比皆是。随着古筝创新技法的普及和推广,训练水平的提高,新潮、前卫的筝乐作品的问世,“古雅多韵”的传统筝乐已被“高硬快响”的时代之声取代。舞台上,阳刚有余而柔美不足的现象已引起有识之士的警觉。古筝作为民族音乐的瑰宝,要尽显华夏筝乐文化之精华,演奏力戒千篇一律。古筝要与时俱进,展示时代风貌,弹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那种豪迈气势,也能突出特定乐曲情感表达,弹奏柔情似水的清雅风韵。注释:①王次炤:《技巧与风格的超越 艺术与人格的完美——为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作序》,《人民音乐》2010 年第 3 期。本文收录在《筝韵问渡》P502 高百坚 高斐斐

展开
  • 38小时前
  • 0 0
回忆漫漫弹筝路 再展筝乐根和魂(作者∶高百坚)

《回忆》——邓翊群古筝博士毕业音乐会将在上海音乐学院上演邓翊群(老邓),1993年出生于山东曲阜,5岁开始学筝,师从韩秀英、赵林等老师启蒙;2003年考入上海音学院附小,师从王蔚教授;2005年起入祁瑶教授门下至今,目前为在读博士。老邓是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讲师、上海音乐学院筝乐团副团长。邓翊群古筝博士毕业音乐会的标题——《回忆》,是邓翊群二十多年学筝的温旧、梳理和记录。曲目中涵盖了六大传统古筝流派。来自豫筝一代宗师曹东扶传谱的《哭周瑜》《叹颜回》、山东传统筝曲演奏艺术重要传承人黎连俊传谱的《山东大板套曲》、浙江筝派重要代表人物王巽之传谱的《月儿高》。广东音乐奠基人严老烈根据广东民间音乐改编的《连环扣》、陕西筝奠基人周延甲创作的《秋夜筝》、由潮州筝第四代传人高百坚创作的潮州筝曲《游子思归》编配的筝与洞箫合奏。这是对古筝根和魂的追溯,这是清音雅韵在舞台的集中呈现。节目最后是邓翊群以筝与钢琴、打击乐而创作的《乌兰布统回忆》,通过幻想式的音乐风格抒写广袤无垠的天地、人与自然的交融。整台音乐会的曲目,有流派传统经典筝曲的原样传承,有流派风韵的创新发展,也有现代筝乐美学和技法的创新演绎。赞!我与邓翊群相识于2015年星海音乐学院岭南古筝艺术节,我和祁瑶老师的几位高足小范围进行了面对面的筝艺交流。16年9月,我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讲学,邓翊群对我的创作曲《游子思归》很感兴趣,我请邓翊群为我的处女作《游子思归》配洞箫进行二度创作。这是民间乐人与学院专才一次成功的深度合作。一个多月后,当我耳边响起范临风(洞箫)那深沉的,略带愁绪的引子,不禁潸然泪下。乐曲奏毕,台下掌声雷动。我深深地感受到邓翊群的谦卑、好学、深厚的专业底蕴和创编能力!在《回忆》——邓翊群古筝博士毕业音乐会上演之际,我分享一段与他的导师祁瑶教授一次非常有深意的对话:"没有根,我们就不具备看远方的能力,而在对远方的遥望中,我们才真正悟得传统的精妙与珍贵。”大赞!祝《回忆》——邓翊群古筝博士音乐圆满成功!传承不离根,创新毋忘本。老邓加油!

展开
  • 10-15
  • 0 0
小议《还原潮州筝的有心人》—兼析陈氏筝风特色及生成基础

小议《还原潮州筝的有心人》—兼析陈氏筝风特色及生成基础 (作者:高百坚)最近,汕头电视台“潮汕风”播放了《还原潮州筝的有心人》──忆陈玛原先生专辑,该片再现了陈玛原先生晚年为弘扬潮州筝乐,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场景和画面,非常珍贵,令人感动! 专辑还请玛原先生的学生和潮州筝家回忆玛原先生的筝艺人生,点评玛原先生的筝艺特色,使专辑增色不少,但有些点评或以偏概全,或概念不清,兹摘录四则,小议于下: 复古说 王培瑜先生在评价玛原老师筝艺时提到他对潮州筝的最大贡献是复古,此点失之偏颇。不错,玛原先生重视对古代筝乐文献,特别是二四谱、工尺谱等传谱的解读,从中探求潮州筝乐真谛。从玛原先生整理、录制的若干首潮州筝曲来分析,玛原先生强调以声带韵,以韵引声,慎加花,多做韵,演奏风格简练、从容,此潮州传统筝乐之精华。另方面,玛原先生在演奏中巧用板后音,则与传统潮筝循规蹈矩,句法齐整,一板一眼之演奏模式有所不同,实推陈出新之举。 再者,以何为古?以哪个时期的演奏形态为参照物?若以潮州筝的初始形态,古筝并非独奏乐器,前人流传下来的硬套演奏形式(筝、三弦、琵琶三件乐器的合奏),由弹筝者左手执板,右手掐弦,充当指挥角色,如此左手按音完全弃置,韵从何来?显然,玛原先生对潮州筝的贡献,不可冠以“复古”二字。应该说,慎加花,多做韵,巧用板后音,体现玛原先生对潮州筝的理解和追求,它源于传统,有所创新,自成一格,为潮筝百花园中增添了又一奇葩。 难易说 王培瑜先生谈《寒鸦戏水》时说:“没人像玛原老师这样弹的,他这样弹实际上是非常难的,非常难的,因为加到很密是非常易(难×)弹的……”。无疑,玛原先生三十年探索潮筝,结合自身气质、修养,形成了有独特个性的陈氏筝风,后学者要形神兼备地弹其传谱筝曲,并非易事,然而以弹奏出音的疏密,节奏的疾徐来评判弹奏之难易则有失偏颇。 古筝是繁弦乐器,有丰富的右手技法,特别是潮筝推奏,连续快速的节奏及变化,对于缺乏右手技巧训练者是一道障碍。受生理条件的限制,年逾花甲之玛原先生不可能在右手弹奏技巧方面有所提高和创新,这是玛原先生的弱项!因此,他扬长避短,另辟蹊径,凭借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集中精力,精研古谱,在做句、韵味上下功夫,形成了简练、从容、流畅的演奏风格。 事实上,古筝缓弹寻韵固然不易,要快慢有序,左右平衡,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当前中国古筝发展的瓶颈!再者,说实话,玛原先生左手按音技法变化不大,操作不难。玛原先生的筝艺,难的不是技法、节奏,难的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难的是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艺德!难的是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研究方式和途径并形成独具一格的陈氏筝风! 心态说 王培瑜先生回答记者:“是不是让人觉得太精细了”提到:“这一点是要把心放下,不能够出现半点浮躁,才能够这样弹,所以这点是玛原老师比较难得的。” 精细是玛原先生的筝艺特点,也是潮州筝乃至南派古筝的共性,无关心态。毋庸置疑,玛原先生退休之后开始潮筝研究,三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默默耕耘,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也从一个侧面也折射了潮州筝独特的生态环境。 潮州音乐的自然生态是自娱自乐,“日日陈三戏,夜夜五娘歌”,乐人每每在耳闻能熟的旋律中玩乐寻韵,日复一日,乐此不疲。在这一氛围中,少一分筝与功利,多一分闲情筝专一。玛原先生如此,其他享誉中国筝坛的潮筝名家莫不如此。 东方钢琴说 蔡东女士在回答记者“你觉得老师的筝弹得好,好在哪里?”时说:“老师说筝是东方的钢琴,因为钢琴无法弹出老师这么细腻的东西来”。所谓“东方钢琴”,有的喻其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为“众乐之王”;有的代指现代筝。我比较倾向后一种说法。 相对于传统古筝,现代筝在音域、音阶、音色、音质、音量、转调等方面有明显变化和拓展;演奏方面,发展左手弹奏技法,突出速度、强响、和声对位,其乐器特性,演奏技法,筝乐作品有模仿钢琴,甚至向钢琴靠拢之势。传统潮筝为十六弦制,拴钢弦,五声音阶三个八度,音域不宽,音色清亮,韵味悠长。技法安排上左按右弹,右出声,左做韵,分工明确,与钢琴在乐器特性、演奏技法、音乐赏美等没有可比性。 玛原先生是土生土长的一代音乐名家,早年从事潮语歌曲创作一举成名,被誉为潮汕的王洛宾。退休之后,因感潮州筝有走样变味之虞,毅然舍弃其他音乐研究,专事探索潮筝,力塑陈氏筝风;培训青少年筝手,传承本土筝乐文化。透过玛原先生对潮州筝的传承实践,如何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潮州筝)得以衍生,使之健康有序地弘扬与发展,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本文收录于《筝韵问渡》P162。原载《秦筝》)

展开
  • 10-06
  • 0 0
潮州筝八讲之六《秋思》

潮州筝八讲之六 一、《秋思》的前世今生 ①外江曲入粤之潮化和客化 《秋思》前身是“外江曲”《过江龙》,所谓“外江曲”是指清道光年间从安徽、湖南一带流入潮汕的乐曲 ( 先普宁,后潮州,再汕头 ) 经潮州乐人潮化而为潮州汉调,是潮州音乐六大品种之一。“外江曲”沿东江上山落户大埔、梅州就叫客家汉乐。“外江曲”《过江龙》由潮州乐人四度移位,易“5”为“2”,易名《反江龙》,这是《秋思曲》 的前世。 (“外江”是潮汕民间对于长江沿线各省份的统称。) ②从《过江龙》→《反江龙》→《秋思曲》→《秋思》(三调)的流变。 《过江龙》因四度移位演奏,老辈人易名为《反江龙》,以示区别。后来又恢复《过江龙》的曲名。《过江龙》易名《秋思曲》始于郭鹰先生,郭鹰先生传谱的重六调《秋思曲》在上海音乐学院定谱、定指法,得到标准、规范的传承,出版发行了范上娥、王昌元等老师的唱片在筝坛得到广泛的传播,上海筝会还将郭先生传播的《秋思曲》列为五级考级曲目。 2016 年 9 月,我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讲学,将《过江龙》改编成《秋思》( 三调连奏 ) 一曲三调,赋予乐曲新的音乐内涵。通过 20 板小曲的演示,学生较直观地了解源于二四谱的潮乐轻、重、轻三重三调自然互换和潮筝的体系性技法的安排。 二、体系性技法 对于外地筝友来说,《秋思》三调连奏这首曲难在潮州筝左手做韵技巧,这是学习《秋思》的重难点: 1.轻揉连吟 音韵连接 2.揉 前后推拉 3.揉滑 揉滑连音 4.弹弦滑 同弦做韵 5.#3 加重吟 源于活五 6. 上下滑连音 斜线按弦 7. 一指点滑 轻巧快速 8.“4”的做韵 活奏与死按 三、《秋思》三调连奏对秋天自然景色的描绘、遐思和技法安排 从这首《秋思》三调连奏,我们可以看到潮州筝各调对“6、3”和“7、4”的做韵特点。 第一段 重三六调。节奏慢缓,以繁复多变的按音技法,情深韵浓,描绘秋风落叶的悲凉气息和伤感。 第 1 小节的“弹弦滑”。从中辨识潮州筝对轻六、重六按音手法的定位;海派潮筝与本土潮筝做韵的不同。 第 2 小节第二拍的“揉”。 第 3 小节的“4”的演示,外地经常按音不到位。用潮州音乐术语叫作“退徽”。 第 4 小节。强调潮筝花指;“6”的吟音;“4、6”的换指按弦;“4#3”的做韵,突出伤感。 吟:(颤音):潮律与力度。 揉滑 :先揉后滑。 攥: 突出抹指的板音。 上下滑连音:创新技法,潮筝技法与河南技法融合。 第 18—19 小节,三个“7”上滑连吟的钢弦筝奏法。 第二段 轻三重六调 轻六、重六的复合调但偏于轻六,表现秋菊傲放,婀娜多姿的情景,其中的“4”是色彩音,其按音技法介于轻六、重六之间,比轻六略硬,以死按为主。 4 的按音做韵 轻三重六调中,“4”这个色彩音的按音做韵的原则是:除标注技法之外,(比如第 10 小节的“4”揉滑 ) 一般用轻六调的手法——死按或轻吟。 “6”的下滑音,手法宜轻,稍按,触弦的同步回放,未达空弦即按住。 第三小节“2 4 2 1 6 1”的“6”(下滑)音未到,音先到,应指从容, 可用单指按弦。单指按音是高哲睿先生创立的分按弦技法之一,强调单指头的独立和灵活,使按音更从容,更有韵味。 第 14 小节的“6、1”,“6”的轻揉要使与“1”音韵连接。 第 15 小节“6”的波音运指的“快”与“灵” 第三段 轻六调 表现秋收时节,稻谷飘香的场面。按音手法宜轻、快、灵,在造句方面用潮乐的加花手法,以突出欢悦,愉快的气氛。 1.乐句的加花,使音乐轻快、活泼。( 比较古谱与本版筝谱 ) 2.花指。第一个花指刮二根弦。 3.轻下滑、轻吟的(第 1 小节到第 6 小节)和第 15 小节的波音,按弦要灵活主动,掌握好“小”“快”“灵”的按音运指和轻巧的着弦右手技法。 4. 第 18—19 小节“666”轻揉、轻吟的音韵连接。 第四段 推奏 推奏是轻六调的乐句加花变奏,三点一、撮指四点一、切分推,过板推穿插乐段之间,最后高音区减字轻吟,放慢节奏,结束全曲。 (《筝韵问渡》P205~207)

展开
  • 09-29
  • 0 0
聆听《香山射鼓》,浅谈中国古筝守正与创新(作者:高百坚)

一觉醒来,打开微信,张奇先生《听<香山射鼓>随感》映入我的眼帘,拜读先生短文,受益!21世纪是中国古筝继往开来、蓬勃发展的年代。饮水不忘掘井人!乔建中先生在《传古与创新——当代筝乐刍议》中指出:“在现代筝乐教育、表演取得历史性进展的今天,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民间社会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实践所建立的这个艺术传统?”中国古筝如何守正?如何创新?古筝新作品如何彰显筝魂,在民族乐器中有它不可代替性,这是《香山射鼓》流传四十载留给我们的思考。同仁或可在《听<香山射鼓>随感》一文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缅怀为中国古筝传承鞠躬尽瘁的前辈先贤。敬礼!为中国筝乐留下经典作品的曲云老师!点击欣赏音频《香山射鼓》演奏:曲云附录:银河《听<香山射鼓>随感》侯军老师制作的“雅乐集”,受到乐友们的喜爱。这一期推出的经典筝曲《香山射鼓》是80年代初曲雲老师的原创古筝作品,是一首划时代的筝乐精品。八十年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筝乐作品以革命为主题,讴歌时代精神。以《战台风》为代表的创作曲,高硬快响,响遍全国,引领筝乐时尚。身处历史变革的音乐大环镜,曲云老师从传统文化寻根,以大唐乐舞、秦地风韵、传统技法为底色,与创新技法的融合;在中国筝坛日渐式微的钢丝筝,以龙龙弦筝为主流的古筝舞台上,铮铮之声,情景交融,极具穿透力,令人耳目一新。聆听《香山射鼓》引起我的思索和联想:整首筝曲大气脱俗:即有大唐音乐的遗风;也有陕西音乐的“土味”:有传承,有创新,有意境,有筝韵,曲作者如果没有高深的艺术、文学修养,没有体系性技法修炼和现代创新技法的研习和融合,是不可能完成这一筝乐力作的。《香山射鼓》是曲云老师原创作品,守正创新,技法为乐曲服务,演奏家端坐琴前,天人合一,不见敲打拍砸,使听众聆听到来自大唐乐舞的腔韵和节奏,从筝乐中寻找那份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清幽、空灵和心灵洗礼。传承不忘本,创新不离根。从大唐乐舞追本溯源,抚钢弦筝一展秦筝腔韵,融创新技法拓展筝乐表演力,赞曲云老师传世经典《香山射鼓》。

展开
  • 08-19
  • 0 0
×

评论

要删除这条动态吗?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