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演奏家、筝乐作曲人、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副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金奖得主
详情
这首作品与时下流行作品不太一样。先从结构上来说,没有引子,没有繁复的段落和多变的动机,以最为简洁的“快、慢、快”三段式结构呈现作者的想法。作品由一个重音开启,直奔主题。在呈示段落中,柱式和弦成为了主要动机。
熟悉西方现代音乐的听众,一定听说过斯特拉文斯基。他的作品里,最为人熟知的便是曾轰动乐坛的《春之祭》,而沈逸文的灵感正来源于此曲。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对比一下两首作品。在《祀》的快板,也就是呈示部和再现部中,它们的节奏与和声,同《春之祭》中描写青年男女粗野的踏步舞蹈段落的节奏类似。运用这样规整的节奏来描写祭祀中的仪式感,这在中国作品中并不常见。同时,其定弦也决定了作品在和声上的与众不同,和声的构架使作品体现出更加浓郁的原始宗教感。
除此之外,在展示古筝特性方面,作曲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快板中加入古筝特有的滑音技法,使作品更为鲜明地表达祭祀场景。而通常用来表达长音的摇指,作曲家则以短摇和止音的方式,来凸显祭祀的神秘。
中段的慢板依然与《春之祭》中祭祀少女独舞的主题相似。作者用了很多调外音以及半音连接和大跳进来体现少女悲伤、冰冷的独白。刘乐对这个段落的演绎较为紧凑,使作品显得不拖沓。窃以为,还可以有另一种弹法,将乐句和层次划分的更清晰,冷静之余哀伤或从中渗透,可使作品表现出另一种张力。
评论
0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