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网
菜单
琼妮
level
0 粉丝 0 关注
TA的动态

练琴练琴练琴

直播预约 | “海派筝声”邓翊群筝乐作品创演音乐会

直播时间:2024年1月19日19:30直播平台:琴筝-乐通天下(视频号)扫码预约 观看直播“海派筝声-邓翊群筝乐作品创演音乐会”获2023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支持,由青年演奏家作曲家邓翊群主创,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办,以传播江南文化、发展当代海派风格古筝艺术为主旨,将个人创作与舞台演绎双向结合呈现一台艺术水准高、可听性强的原创筝乐音乐会。音乐会通过独奏、重奏、民族管弦乐协奏等不同形式,以及时代发展、民族风貌、中国古典文学、当代音乐等不同作品题材来进行筝乐魅力的全方位展示。上世纪50年代浙江筝代表人物王巽之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任教,使浙派筝传承重心转至上海,他带领学生博采众长、融汇中西,创作出了大批带有鲜明的浙派风格特点的“海派创作筝曲”,成为传统筝通向当代筝的一座桥梁,成为近代古筝飞速发展的重要因子。本次音乐会的意义为延续上海古筝先辈的优良传统,创演结合来展现新时代下海派筝乐的精神面貌。演 出 节 目 单一、《末代传奇》编曲 邓翊群古筝:邓翊群钢琴:朱学思乐曲介绍:古筝与钢琴《末代传奇》(2020)乐曲于2020年改编自于贝托鲁奇导演的传奇电影《末代皇帝》中作曲家坂本龙一 创作的《The last Emperor》《Rain》中的经典旋律音调,原曲音乐曾获得1988年奥斯卡最佳配乐奖。乐曲试图通过筝与钢琴表现宏伟的音乐氛围,展现原作中封建之末的历史巨变与末代皇帝溥仪悲情交织的一生。二、《晚晴》作曲 邓翊群古筝:邓翊群乐曲介绍:古筝独奏《晚晴》(2021)作品于2021年8月为筝独奏而作。作者以抒情浪漫的音乐风格为基调,运用渐进的速度与丰富的旋律层次将音乐进行展开。作品描绘了盛夏的海岛在快雨时晴的气候影响下,白沙、椰林、碧浪、晚霞之间形成变化万千交相辉映的无限美景。乐曲在温婉与灵动间转换,彷如一幅令人神往的热带风情画卷。三、《时代》作曲 邓翊群古筝:邓翊群钢琴:朱学思乐曲介绍:古筝与钢琴《时代》(2018)从清晨海关大楼的钟声,到夜晚灯红酒绿的喧嚣,从安详静谧的老石库门,到川流不息的城市森林……作品于2018年8月为筝与钢琴而创作,将上海外滩海关大楼报时钟声“东方红”作为动机进行发展与隐藏,通过古筝与钢琴之间的进退交互,融入了当代特性的节奏风格。乐曲以时间作为主线贯穿乐思,通过意象和声象描绘的手法来展现这个时代下上海的白天至黑夜。四、《乌兰布统回忆》(世界首演)作曲 邓翊群古筝:苏畅(特邀)钢琴:朱学思打击乐:封安邦乐曲介绍:古筝与钢琴、打击乐《乌兰布统回忆》(2019)作品2019年受著名古筝演奏家苏畅女士委约为筝与钢琴、打击乐而创作。乌兰布统草原,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的最南端。它曾是清代皇家猎苑与蒙汉交战之地,这里的山谷、骏马、歌舞、酒情充满了迷人的雄浑与壮阔。作曲家通过幻想式的音乐风格来抒写这片广袤无垠的天地、人与自然的交融。五、《柳京之舞》 作曲 邓翊群筝 I:李宜蒨 何芊倩筝 II:蒋若冰 陈若熙筝 III:刘馨怡 张晓筝 IV:章芷嫣 沈琳艳打击乐:钱彦冰乐曲介绍:古筝重奏《柳京之舞》(2020)作品于2020年受上海音乐学院筝乐团委约,为全国民族室内乐高峰论坛开幕式音乐会而创作。“柳京”是朝鲜平壤的旧称,作品模拟朝鲜民族的传统风格音调,通过丰富的节奏对位以及按变音进行发展,展示出新颖多变的听觉感受,描绘出一幅春日之际人们手举花环、相互簇拥、节庆游行的欢腾盛景。- 中场休息 -六、《明月歌》(民族管弦乐首演) 作曲 邓翊群 / 配器 孔志轩指挥:吴强古筝:邓翊群协奏: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乐曲介绍:古筝与民族管弦乐《明月歌》(2022/2023)作品于2023年为筝与民族管弦乐队而创作。乐曲摘用了浙江筝曲《月儿高》中的雅乐核心音调作为材料,以狂想式的风格将东方音乐进行生发延展,并与亚欧音乐调式进行勾联。作品力图展现东西方音乐听觉与审美上的交融,化多元为无元,表达“天涯 明月共此时”之意象。七、《定风波》 (民族管弦乐首演) 作曲 邓翊群 / 配器 孔志轩指挥:吴强古筝:邓翊群协奏: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乐曲介绍:古筝与民族管弦乐《定风波》(2015/2021)作品创作于2015年8月。作者受苏轼被贬黄州失意时所作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情感而动,借意抒写现代人类社会中淡然面对命数迭起、苦难境遇的人生观。在音乐上,作者吸取了湘鄂山歌音乐,同时又适用了当代的一些音乐语汇进行表达,有借古之情写今之意。祁瑶 / 艺术总监教育家、筝演奏家、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民族音乐系弹拨教研室主任、中国音乐家学会与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音乐学院筝乐团艺术总监、华人女作曲家协会理事。祁瑶教授于2011年提出“演”(演奏)、“创”(创作)、“研”(研究)联合教学的新理念,培养出一批活跃在乐团与艺术院校中“演”“创”“研”俱佳的青年筝演奏家。她所指导学生不仅在在中国文化部、教育部、宣传部主办的国家一级赛事中均有最高奖之斩获,而且在音乐创作与论文比赛中亦有大奖囊入。2012年重建了上海音乐学院筝乐团,为推动学科发展和实践“演”“创”“研”的教学新理念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并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锻炼空间。此外,她组织编写了原创系列教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筝艺术教材体系。她还系统地开展涉及筝的发展与演奏、作曲与分析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已发表了《建国以来古筝音乐创作发展之研究》等多篇研究论文。她本人多次获得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颁发“园丁”、“优秀教师”、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执教课程先后获上海市精品课程一等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及上音“贺绿汀”基金奖、黄自奖教学科研奖、周小燕教书育人奖等。邓翊群 / 主创 独奏青年古筝演奏家与作曲,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师、在读博士,中华传统乐会古筝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艺术与音乐发展协同 创新中心人才,上海音乐学院筝乐团副团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首批上海音乐学院“音才助飞计划”入选人,师从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博士生导师祁瑶教授。曾获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最高奖、第三届“文华艺术院校奖”银 奖(金奖空缺)、香港国际音乐节金奖、宝钢教育基金奖、傅成贤纪念奖、2018“年度大学生人物”提名等重要殊荣。曾赴港、澳、德、美、新、土、瑞、挪等城市与国家访问演出,于全国近五十个城市成功举办个人专场音与作品音乐会广受赞誉。曾创作、改编了如筝与钢琴《时代》《末代传奇》《芦苇荡》,古筝协奏曲《定风波》《明月歌》,三重奏《打虎上山》,筝室 内乐《乌兰布统回忆》,筝与洞箫《游子思归》,筝四重奏《柳京之舞》,筝独奏《晚晴》,筝与打击乐《两种细节》,男声与民族 乐队《丢戒指》《黄杨扁担》,古筝专业教材《古筝专项技能练习曲30首》等多部音乐作品受到广泛地关注。作品曾获“2017全国筝乐优秀作品评选”三等奖、敦煌杯中国民族室内乐作曲比赛最高奖评委会特等奖、三届上海音乐学院古筝艺术周筝乐创作比赛优秀作品奖、中央音乐学院原创音乐作品征集评选终评入围奖等,由他主持的“海派筝声-邓翊群筝乐作品创演音乐会”入选2023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人才项目。王勇 / 导聆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博士、教授;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大辞海》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科主编;丝绸之路国际演艺联盟首席专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市“浦江人才”、“曙光学者”;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副会长;德国国家学术交流委员会(DAAD)学者、首位中德联培音乐学博士。近年发表各类文论专著逾百万字。近年来,他始终坚持致力于高雅艺术的普及推广工作,在国家大剧院、上海图书馆、上海大剧院艺术课堂、东方艺术中心、深圳音乐厅、广州星海音乐厅等举办各类系列艺术讲座数百场。担任CCTV中国器乐大赛决赛文化评委、CCTV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直播嘉宾等。至今已连续十八年直播主讲上海“星期广播音乐会”,被誉为“主持人里最懂音乐,音乐人里最会主持”的上海普及高雅艺术的首席专家。吴强 / 指挥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民乐指挥专业研究生学历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上音民族管弦乐团团长、常任指挥,重合奏教研室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音协民族管弦乐专业委员会会长。 曾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教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艺术人才奖。作为中国第二代民乐指挥家,她的指挥动作精确大方,处理细腻精致,声部层次清晰,有着独特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发掘出作品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是学院派指挥家中的杰出代表。多年来致力于民族管弦乐新作的展演与推广,与众多作曲家合作首演了大量的原创作品,很多作品都成为学术界研究的范本,展现了指挥家于作品、乐队、指挥、听众四位一体的音乐新境界。苏畅 / 特邀独奏青年古筝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中央电视台“光荣绽放·新十大古筝演奏家”;2019 年首届“关爱青年——年度人物”;2020未来之声创变者年度人物;2021亚洲新生代上榜人物;2021“北京榜样”提名奖;“畅·如是”艺 术文化总监;畅响筝团艺术指导。苏畅6岁习筝,跟随尹长平老师学习,1996年起师从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周望教授,并于199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她曾夺得多项权威赛事大奖,如“龙音杯”国际大赛金奖、第一届文华杯民族器乐独奏比赛金奖、首届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弹拨组金奖、美国Youtube交响乐独奏家比赛桂冠。目前已应邀与30 多个国家并与众多乐团合作,得到国内外音乐家、评论家一致赞誉。由她首演的经典独奏、协奏作品有:《古 筝协奏曲》《中山装》《如是》《巴松错》《万壑松风》《冬虫夏草》《三字经》《将进酒》等,部分作品被纳入权威赛事和艺术专业考试曲目库,并在知名出版机构完成专辑录制出版。此外,苏畅还对音乐公益事业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由她主演的微电影《忘不了的爱》获得上海公益微电影节“优秀公益作品奖”。孔志轩 / 配器作曲博士,江苏扬州人,现居苏州,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师从王建民教授。他现为苏州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姑苏宣传文化人才。近年来他受到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上海民族乐团、香港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江苏交响乐团、江苏民族乐团、浙江民族乐团、南京民族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无锡民族乐团等机构院团委约创作。他的作品涉及协奏曲、中西管弦乐、室内乐、合唱、游戏音乐等体裁,目前主持和参与了七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获得了来自于国家教育部、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苏省文旅厅、江苏省文联等单位颁发的二十余个国内外作曲奖项。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音诗《望太湖》、唢呐协奏曲《麒麟颂》、琵琶协奏曲《幻想伎乐天》、柳琴协奏曲《赤壁》等。朱学思 / 钢琴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艺术辅导教研室外聘教师,作曲硕士,上海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委员会会员。2003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师从潘文副教授。2012年以双专业第一名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古筝演奏及民乐作曲专业。古筝师从祁瑶教授,民乐作曲师从朱晓谷教授,研究生师从王建民教授。曾创作有《吴声四时》《郁离流光》《致·远星》与《临江仙》等室内乐与管弦乐作品。作品《狂想曲》曾于2017年上海市艺术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全国优秀筝乐作品评选中获一等奖,并入编《古筝原创作品选》。2011年作为古筝独奏随德国柏林劳滕巴洛克室内乐团中国巡演;2017年作为“中国之韵”室内乐团成员赴奥地利参演萨尔茨堡“CROSS ROADS”当代音乐节,同年作为“紫禁城”室内乐团成员参演“中东欧国家作曲家新作品音乐会”。封安邦 / 打击乐青年打击乐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攻读打击乐硕士研究生,师从上海音乐学院罗天琪副教授,及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高华老师、王玉燕老师,上海打击乐协会秘书长陈少伦老师。分别于2010、2016、2022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本科、硕士打击乐专业。曾担任乐团、吹打室内乐打击乐声部首席,曾多次参加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汇演、“浪潮”系列汇演、“上海之春”各系列汇演;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团、上海爱乐乐团、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等乐团重要汇演及校内外重大演出活动。参与 bilibili 同人直播音乐会上海站特邀演奏嘉宾、腾讯公司游戏王者荣耀、英雄联盟打击乐素材录音、赛事演出。曾获得2017年第六届“全国青少年乐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文华奖)重奏组金奖、2018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民乐作品最佳演奏奖、2019“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获得非传统组合第一名、2022年美国亚特兰大国际青少年大赛世界打击乐组荣誉一等奖。上海音乐学院 筝乐团2012年上海音乐学院祁瑶教授在何宝泉、孙文妍教授前期创建的筝乐团(1989年全国首支专业筝团)之基础上,在民乐系和民族乐器一厂的推动支持下重建了上海音乐学院筝乐团,由祁瑶教授任团长与艺术总监。2016 年获上海音乐学院“双馨双成”项目支 持,2021获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中国民族器乐人才培养与表演实践创新团队项目支持。乐团率先提出筝乐多种组合方式理念,与作曲家紧密合作委约不同风格作品十余首。乐团包含多个组合在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庆、上筝团新加坡专场音乐会、中央音乐学院弹拨艺术周、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第八届古筝学术交流大会、上海音乐学院新年音乐会、民族室内乐高峰论坛等重要演出中广获好评。乐团曾获第五届文华艺术院校奖、首届澳门国际古筝艺术节金奖、盛世华筝国际古筝音乐节金奖、2022南洋国际音乐大赛金奖等奖项。上筝团致力于成为全国筝艺术创作、乐器制作的实践基地,2013-2023以上筝团为主体组织策划的三届上海音乐学院古筝艺术周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筝艺术交流品牌。上海音乐学院 民族管弦乐团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由民族音乐系的优秀教师及学生组成,是一个拥有拉弦、弹拨、吹管及打击乐四个声部全编制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团,由吴强教授担任团长。乐团先后邀请了享誉全球的著名指挥家朴东生、阎惠昌、叶聪、张列、王甫建等指挥家执棒。乐团有着丰富的音乐会作品积累。曾演出大型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作曲家重合奏新作品专场《传说》、大型交响幻想史诗《马可波罗与卜鲁罕公主》、第二届“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现代作品专场音乐会、2010 年“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教学创作学术论坛”开幕式音乐会,以及2013、2016、2019、2022年“上海音乐学院新年音乐会”,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季等。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乐团之一,尤其注重创建教学实践中的社会平台和科研活动,近百名接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乐团团员曾多次在“上海国际艺术节”和“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活力与青春风采。乐团着重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交汇点,在两者之间的巨大张力空间张扬自己的人文理想,以独特的中国音乐理念充满深情的演绎传统经典,以独特的演奏艺术充满热情的推介中国当代专业作曲家的新作。在与传统、民间、当代的对话中和谐共生,是该团始终坚持的文化理想。

筝闻速递 发布

展开
  • 01-19
  • 0 0

以美育浸润学生

2024第八届“央音”青少年艺术展演启动仪式隆重举办

第八届央音展演启动仪式回顾及采访视频2024年1月11日,“‘央音’青少年艺术展演新年工作会议暨2024第八届‘央音’青少年艺术展演启动仪式”于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演奏厅隆重举行,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院长方恒健、副院长雅乌塔罗、管弦系主任童卫东、民乐系主任章红艳、钢琴系主任韦丹文、声乐歌剧系副主任孙媛媛、音乐教育学院院长张征、教务处处长汤琼、附中副校长金京春、以及央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靳海音,与全国30多个省(直辖市)级组委会同仁欢聚现场,共同回顾了历年“央音”展演的收获与成绩,对各省市的各项工作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针对即将开展的2024年“央音”展演活动进行了整体规划及相应的工作安排。同时,本次活动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反响热烈,新华网、中国日报、中国青年网、腾讯网、音乐周报等多家媒体对活动全程进行了采访报道。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启动嘉宾:(左起)金京春、张征、孙媛媛、雅乌塔罗、方恒健、童卫东、韦丹文、汤琼方恒健表示:“2023年是丰收的一年,能够取得这样瞩目的成绩,离不开学校各级领导以及专家教授们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央音展演组委会全体同仁的携手并进。‘央音’青少年艺术展演历经年复一年的实践,已累积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服务了百万余名热爱音乐的青少年儿童,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青少年儿童音乐美育展示类活动的代表性品牌和中坚力量,用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不断践行着以音乐教育促美育教育的重要举措,对于当代青少年美育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院长、央音展演艺委会会长 方恒健教授领导嘉宾为获奖单位颁奖针对2024年,新一届的展演活动,组委会将更加凸显自身品牌在音乐美育教育事业中的实效性、覆盖性、持续性、深远性。会上对第八届展演活动的主视觉设计、活动机制以及内容策划等方面的迭代升级进行了具体展示,将在延续以往特色的基础上,迭代以下新的亮点:第一,高品质音乐会欣赏。总展演期间,将邀请中央音乐学院专家、展演艺委会成员以及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学生代表,于每日晚间举行音乐会演出。将一系列优秀的经典作品、新作品展现给参展者们,为其提供更多欣赏高品质音乐会的机会,增加学识、开阔眼界。第二,“至臻奖”机制全面升级。总展演期间,将在当天的展演舞台中遴选出获得“至臻奖提名”的学员,并统一在第二天举行“至臻奖提名音乐会”,组委会将进行音乐会现场的全程录制。录制结束后,交由专家评审统一进行最终评定,评选出“至臻奖”的获得者。最终荣获“至臻奖”的学员将受邀参加下一届的“开幕式至臻音乐会”,由专家教授现场颁奖。第三,优化专业设置。根据不同唱法,将原有的声乐专业进行了再细分。分为流行唱法、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专家在评审阶段,将根据不同的唱法进行打分与评定,为不同唱法的参展者提供更适合自己的展演环境及评审考量。方恒健对新一届“央音”展演的具体内容规划进行说明教育部2023年12月新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着重强调了该行动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即“以美育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以美育浸润学校”。针对“央音”青少年艺术展演品牌基于当前发展的进一步目标,方恒健表示:“‘央音’青少年艺术展演正以年复一年的实践,在美育品牌的自身发展中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更新整合美育资源、丰富活动内容、迭代健全活动机制。全体合影不断深耕助力各学校实现美育浸润行动,最大范围地助力推动常态化艺术实践活动的渠道通路及一流平台建设,以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为目标导向,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社会服务起示范引领作用。”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竿。预祝2024年第八届“央音”青少年艺术展演,取得圆满成功!

筝闻速递 发布

展开
  • 01-19
  • 0 0

喜欢何占豪老师的作品

91岁何占豪携新作执棒古筝作品音乐会

1月14日晚,由何占豪音乐艺术传承中心、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敦煌国乐“耄耋童心”何占豪古筝重奏作品音乐会,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奏响。此次音乐会由何占豪担任艺术总监并执棒,古筝演奏家宋小璐、青年古筝演奏家陈蓓萱领衔上海师范大学玉兰筝团共同演奏。舞台上,三代筝曲创作者、演奏者同台献演,来自全国各地的古筝爱好者齐聚一堂。当《梁祝》悠扬的旋律回荡在音乐厅,当人们耳熟能详的《我和我的祖国》被奏响,一幕幕定格成人们心中的温暖。91岁的何占豪至今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以每年推出十几部新创改编作品的速度刷新着自己的记录。在众多传统民族乐器中,他对古筝情有独钟。在他看来,古筝是民族音乐交响化道路上极有发展空间的乐器之一。他说,五声音阶的古筝尽管有自身局限,但并不妨碍它依然是我们祖辈留下最具智慧的乐器之一,“如果你对古筝有充分了解,就会发现,它是难得能将磅礴和细腻巧妙结合的乐器。”古筝在全国有数以百万的学习者和爱好者。在当晚的音乐会现场,将近一半观众是学古筝的孩子。受众如此之多、演奏技艺日益精湛,筝乐作品却没有随着这一繁荣趋势而发展,何占豪为此内心焦急:“那些演奏技巧比我们那年代高得多的孩子,至今还在演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作品。”也因此,曲目单中3首作品,是他受邀委约为音乐会“特别定制”——欢腾振奋的《春节序曲》带领观众踏入团结热烈的节日氛围;改编自朝鲜民歌的《道拉吉》民族色彩浓郁、极富感染力;古筝名篇《陆游与唐琬》以全新改编的四重奏形式首度登台,哀婉悲戚的旋律荡气回肠。这其中,《陆游与唐琬》与《梁祝》一般带有浓郁戏曲风韵。“当年《梁祝》为何能俘获那么多人的心?因为它的旋律好听、贴近老百姓,融入其中的戏曲元素让中国观众倍感亲切。”何占豪说,“我们需要将更多已然获得观众认可的作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他们与时俱进地活跃于舞台。”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杰出音乐家,何占豪一直坚持“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创作理念,致力于音乐普及、创新和人才的传承、培养。此次担任音乐会演奏的玉兰筝团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团员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出头。音乐会还邀请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担任导赏,将每首曲目中的亮点娓娓道来,解读舞台上的三代师承,展开中国民乐艺术传承与弘扬之图景。

筝闻速递 发布

展开
  • 01-19
  • 0 0

春节序曲

筝韵悠扬,中泰音乐家联袂奏响2024欢乐春节序曲

1月14日下午,泰国玛希隆王子音乐厅内丝弦袅袅,筝韵悠扬。由中国驻泰国使馆与泰国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合作举办的“欢庆之声—2024欢乐春节音乐会”在这里举行,为迎接中国农历龙年的到来奏响“中泰一家亲”的序曲。韩志强大使与国际奥委会委员、泰国爱乐乐团董事会主席坤莹帕塔玛,玛希隆大学副校长库查坎、音乐学院院长那荣等出席音乐会并致辞。来自泰国多所高等院校的师生,中国文化和传统音乐爱好者,在泰华人华侨等千余人齐聚一堂,共襄音乐盛宴。韩大使表示,“欢乐春节”品牌活动在泰已走过20年历程,得到了泰国诗琳通公主等王室成员的亲自关心和各界民众的广泛参与。“欢乐春节”如此深入人心,得益于春节所包含的“团圆幸福、和谐安宁”等理念具有普世价值,更因中泰血脉相通,有着“中泰一家亲”的特殊情谊。音乐会拉开2024年泰国“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序幕,也将为年度中泰各领域友好合作唱响开门红。帕塔玛表示,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与中国大使馆近年来合作密切,在共克疫情时艰中,友谊历久弥坚。春节是中泰两国重要的文化纽带,此次双方首次合作举办“欢乐春节”主题音乐会,旨在通过音乐的媒介,呈现泰中文化的交融相映和一家亲的特殊情谊,进一步促进泰中两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心灵相通。随后,浙江音乐学院师生组成的翡翠筝团与玛希隆交响乐团同台演绎了《高山流水》《梁祝》《梦回临安》等经典及新创编的曲目,尽显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与创新。音乐会在两国传统乐器联合呈现的《春节序曲》中落下帷幕,现场观众深深沉浸在喜庆祥和的氛围与“中泰一家亲”的浓厚情感之中。演出结束后,韩志强大使向泰方嘉宾赠送了2024“欢乐春节”龙年吉祥物,致以新春祝福。泰国是海外“欢乐春节”活动历史最长、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此次音乐会是2024年泰国“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之一,中泰双方将在全泰范围内举办一系列隆重的庆祝活动。

筝闻速递 发布

展开
  • 01-19
  • 0 0
×

评论

要删除这条动态吗?

确定删除吗?

删除后数据将不会保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