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她是我国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天津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她曾先后师从尹其颖、何宝泉、史兆元、曹正、林毛根等筝坛大师,习得南北筝艺之精华,古今技艺之精妙;她于困难之际勇挑大梁,出大纲、编教材、带学生,在“文革”后重建了天津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她的教学严谨规范、博采众长,对学生不仅“授之以鱼”,更是 “授之以渔”,为古筝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她的教材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用中英文对照、线谱与简谱对照,深入浅出,科学系统,受到国内外同行及习筝者的广泛好评,被评为优秀教材。她就是——古筝名家王小月。
本期节目内容
日久生筝情 拜师尹其颖
王小月,1946年出生于河北省景县,自幼喜爱音乐。1959年,13岁的王小月考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成为第一届六年制中学的学生。最初学习小提琴专业的她经常能听到古筝优美委婉的音色,这使得她的注意力总是不自觉地被古筝所吸引。终于有一天,她突然提出要改专业。她“毛遂自荐”找到当时在天津音乐学院任教的尹其颖老师,王小月出众的音乐天赋和对古筝执着的热爱打动了尹其颖老师,同意收她为徒,这让王小月喜出望外,兴高采烈地开始了她的古筝艺术求学之旅。
师从多位筝界名家
求学期间,她先后师从尹其颖、何宝泉、史兆元等筝界名家。当时尹其颖老师把《晚会》《瑶族舞曲》等乐曲用古筝来演绎,使得全校掀起了一股演奏新“风”,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由于尹其颖老师被调到中央民族乐团工作,天津音乐学院又请来何宝泉老师担任古筝教学工作,王小月开始接触山东筝曲。何老师还传授给王小月一套“扣子”练功法,扣子边缘光滑圆润,方便任何时候用大指在扣子边缘练习大指小关节的灵活性和反弹力,这让王小月至今记忆犹新。之后史兆元老师到天津音乐学院任教,生活中他风趣幽默,和蔼可亲,但教学中他十分严谨认真,要求学生还课一遍成功,因为在舞台上观众也只给演奏者一次机会。几位老师高格的艺术层次和人格魅力,都使王小月受益匪浅。
“严师出高徒”。在几位老师的悉心教导下,王小月终日勤学苦练,成绩也节节攀升。时光荏苒,一晃6年过去了。1965年,王小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保送进入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深造。大学期间,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刻苦勤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及各方面修养。四年后,表现优异的王小月被天津音乐学院留校任教。走上工作岗位的王小月,并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向多位筝界前辈虚心求教。她先后拜师筝界泰斗曹正,潮州筝派代表人物林毛根、杨秀明、郭鹰等,从各位筝坛大师那里汲取养料,丰富自己。
教学科学严谨 与时俱进
经过多年的潜心学习与细细揣摩,王小月逐渐将所学所得融会贯通,并悉数用到了教学中——她将悟出的体会到教学实践中去印证,再从实际运用中提炼出新的认识。久而久之,王小月逐步总结出了一套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她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坚信练就扎实牢靠的基本功,是音乐情绪自由抒发的保障;她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而发掘潜能首先要顺应人体生理规律,其后摸索古筝最好的自然音色,二者配合,如此才可能达到最佳演奏状态。
四十多年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教学研究,令王小月找到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不过,如今已逾六旬的老教授仍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且紧跟新形势,随时对教学做出补充和完善。例如近年来,她就在教学中加入“创作”这一内容,带头与学生一起创作或改编作品,全面培养学生的修养及技能。
编著《王小月古筝》教程
为了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分享给同行及广大筝友,2001年,王小月编写出版了《王小月古筝教程》一书,教程首次采用中、英文对照和国际通用的五线谱与简谱对照的形式,既有利于五线谱的普及运用,又为筝艺的国际化交流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在教材中,王小月建立了乐理教学与弹筝基本功训练相对应的科学化、系统化、正规化的新教材体系,为学筝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教程中还选入了各个流派经典筝曲及大量创作筝曲,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到每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王小月古筝教程》一出版就受到国内外专家及习筝者的一致好评,2006年被评为天津音乐学院“优秀教材”。
《王小月古筝教程》是从演奏技巧训练和理论知识灌输都系统规划的颇具特色的古筝教材,是王小月教学经验的精华体现。从教四十多年来,她多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用自己的这套教学方法培养了众多古筝专业的教育、演奏人才,如今遍及全国各个省市及海外,其中多人在国内重大比赛和国际比赛中获奖。女儿杨益也是王小月教授出的优秀学生之一,如今已成为一位专业古筝教育者,同母亲一起为古筝事业培养艺术新苗。
钟爱古筝 心怀感恩
自53年前王小月转到古筝专业那天起,古筝就成了她生命中始终围绕的核心。除了忙碌而有序的教学工作,王小月不但利用课余时间编写教材,还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如《古筝艺术表现与演奏法》、《论古筝教学的系统化、规范化》等。只要是与古筝有关的事儿,她似乎从来不觉得累。如今回想自己走过的已逾半个世纪的“筝程”,她既心怀感恩,又满怀激情地要继续不遗余力地为古筝事业贡献力量。
相关阅读:
评论
1精彩评论